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微探头共聚焦激光显微内(pCLE)是一种新型的消化内诊断技术,可将组织放大1000倍,能同时观察组织表面形态学结构和细胞甚至亚细胞水平,提高了普通白光内的病理诊断速度和准确性,达到了实时“光学活检”的目的。pCLE通过内钳道进人体腔进行检查,较整合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pCLE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微探头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胃肠疾病 诊断
  • 简介:消化性溃疡(PU)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些情况下被消化液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由于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为常见,故一般所称的PU即指GU和DU.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PU 内镜诊断 PU 消化液 胃肠道黏膜
  • 简介:目的探讨内超声检查(EUS)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胆囊癌患者行EUS检查并与体表B超(B超),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1)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中,EUS诊断17例,CT/MRI诊断15例,B超诊断5例.EUS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与准确性高于B超,与CT/MRI相当.13例行手术治疗,与手术病理比较,EUS诊断正确率为92%,CT/MRI为76.9%(P>0.05),B超为41.6%(P<0.01).EUS对小病灶的显示明显优于B超,并优于CT/MRI.结论EUS对胆囊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EUS 胆囊癌 诊断价值 CT MRI B超
  • 简介:目的通过双气囊小肠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疾病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院应用双气囊小肠对小肠出血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组成。结果163名患者接受173例次小肠检查,经口进检查59例次,经肛门进检查104例次,经口及经肛门两端进检查10例,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病例134例(77.46%),所有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等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结论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较困难,目前双气囊小肠是诊断小肠出血有价值、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出血 诊断
  • 简介:ERCP是目前诊治胆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对胆管黏膜直视下的诊治存在局限性。直接经口胆道(DPOC)是通过各种方法将内送入胆管直视胆管黏膜,从而完成对胆道疾病诊治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ERCP黏膜诊断的不足。近年来,直接经口胆道技术发展迅速,目前DPOC常用的技术主要有胆道子母、超细内+辅助器件及SpyGlass系统,这些方法各有特点,本文针对目前DPOC这3种主要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 标签: 胆道疾病 直接经口胆道镜 胆道子母镜 超细内镜 SpyGlass系统
  • 简介: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病人由于胃、肠、阑尾、盆腔手术后并发肠粘连,或由于某些感染继发肠麻痹,或由于腹腔、盆腔肿瘤行放疗术后等原因引起低位性肠梗阻,此类病人大多数年龄偏大体质较差,而在内科接受保守治疗.近年来,我们对此类病人采用中药"大承气汤"加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 大承气汤 肠镜 治疗 低位性肠梗阻
  • 简介:目的通过内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方法内下找到息肉后,将肾上腺素液用注射针沿息肉基底边缘注入黏膜下,使局部黏膜发白、肿胀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用高频电、电凝、电切法摘除息肉,对于个别>2cm广基息肉分两次圈套切除息肉。电凝、电切指数均为2.5,息肉摘除后如发现有渗血或涌血和有穿孔危险时,采用金属钛夹钳夹止血。结果58颗息肉经以上方法摘除后,均无出血穿孔及其它并发症。58颗息肉经病理检查,炎性患肉28颗,腺瘤性忠肉19瘕,增生性忠肉11颗,其中10颗合并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结论消化道广基息肉采用内下高频电摘除,配合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和止血夹钳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消化道 广基息肉 内镜 治疗 临床资料
  • 简介:随着消化内检查的广泛应用和治疗的不断开展,内及附件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些附件如:活检钳、注射针、细胞刷、圈套器、切开刀、导丝等在内检查治疗中突破人体黏膜屏障而造成损伤,均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HBV、HCV、TB、沙门氏菌及Hp的交叉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内及附件消毒十分重要。我院内清洗消毒方法按卫生部2004年版《内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并且早在2002年就积极采取了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内和2%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或环氧乙烷灭菌非耐高温配件、高压消毒灭菌耐高温配件等先进措施,并且分区域、分病种、分时间从多方面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工作人员在诊疗清洗消毒时,需穿工作服及一次性无菌手术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橡胶手套等。在诊疗时凡进入人体消化道的内

  • 标签: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镜检查 附件 一次性无菌手术衣 内镜检查治疗 酸性氧化电位水
  • 简介: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内下诊断原则及治疗方案。方法对确诊Dieulafoy病的17例病人,行电极止血后,予5%鱼肝油酸钠注射治疗。结果17例病人中14例内下止血成功,内下止血成功率82.3%,3例内下止血失败者,转外科手术止血成功。结论Dieulafoy病可以在内下确诊,并首选内下止血治疗。

  • 标签: 内镜下 止血 DIEULAFOY病 病人 确诊 5%鱼肝油酸钠
  • 简介:本文简介了内下早期胃癌的形态特点、可疑病灶识别、规范观察和电子染色、色素喷洒及共聚焦筛检技术,对提高内下早期胃癌识别能力很有帮助。

  • 标签: 早期胃癌 形态特点 内镜 电子染色
  • 简介:为了探索基底部宽大、无蒂及直径大于3cm的消化道息肉的内治疗方法,本研究果用内下吸引圈套息肉摘除法。在内前端安装吸引套,圈套丝沿活检孔道插入并安放在吸引套的内槽中.内插入消化道到达拟摘除的息肉部位.将吸引套的顶端对准选下的部位,将息肉吸入套内并收紧圈套丝,然后将息肉送出吸引套行电凝切除。32例病人采用内下吸引圈套法共切除消化道息肉37人。

  • 标签: 内镜下 消化道息肉 电凝切除 吸引 摘除 基底部
  • 简介:背景: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有一定癌变倾向。目的:了解胃镜下胃息肉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出的111例胃息肉患者的内、病理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患者(≥60岁)为胃息肉高发人群(56.8%);单发性息肉80例(72.1%),多发性息肉31例(27.9%);息肉主要位于胃体(52.3%);息肉直径≤0.5cm多见(69.4%);息肉类型主要为增生性息肉(40.5%)和炎性息肉(33.3%)。息肉治疗以活检钳钳除30例,内黏膜下注射0.9%NaCl溶液联合高频电切摘除54例,内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6例,内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4例,余1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2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2例复发。结论:胃息肉直径较小,多为单发;息肉主要位于胃体,以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主;治疗方式多选择内下切除,息肉切除后有复发的可能性,应加强随访。

  • 标签: 胃镜检查 息肉 治疗 回顾性研究
  • 简介: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其上连幽门、下接盲肠,全长5~7m,位于人体深处。小肠的解剖结构特殊,是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难点。近年出现的气囊辅助式小肠(BAE)和螺旋外套管式小肠(SE)是小肠疾病诊治领域中的新飞跃,使内下治疗小肠疾病、对病变组织取样成为可能。本文就BAE和SE在小肠疾病内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小肠 内镜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