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梅兰芳大师一生从事京、昆表演,对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梳理评述他对戏曲的理论贡献。梅大师进行一系列创作演出之后,1931年与余叔岩、齐如山等组建了北平国剧学会,研究京剧。正如《剧学月刊·概述》阐明宗旨:“一、本科学之精神,对于新旧彷徨、中西糅杂之剧界病象、疑难问题,谋得适当之解决。二、用科学方法,研究本国原有之剧艺,整理而改进之,俾成一专门之学,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提出研究“关于戏剧所涵容之学问,如心理、历史、社会、哲学、宗教、音乐等皆是。”[1]

  • 标签: 理论贡献 梅兰芳 戏曲 科学方法 1931年 余叔岩
  • 简介:我初学戏曲艺术时,看到票房门前人群拥挤,剧场内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仍有戏迷在舞台前久久依恋不愿离去,我心头像是一片阳光灿烂。历史的脚步太快,几乎是一夜之间,剧院与剧团这对割舍不开的情侣被无情地割裂开了,几乎所有的地、县级剧院都干起红红火火的第三产业,餐厅、旅社、洗脚、洗头应有尽有。剧团失去了剧院,戏还得唱下去,惟一的出路只好往农村去,美其名曰送戏下乡,实际是落荒而逃,城市没有观众而去农村,对于戏曲而言是本末倒置,也是对农民观众的不够尊重。

  • 标签: 地方戏曲 戏曲舞台 戏曲艺术 农民观 剧团 剧目
  • 简介:戏曲从一产生即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的民间展演是古代民俗的重要内容,是民俗节庆的主要活动之一。民俗节庆演剧是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考察内容,纵览百年戏曲研究史,对民俗节庆演剧形态的研究主要经历了戏曲起源探讨中的节俗考察、戏曲民俗学建构呼声中节庆与戏曲的关系研究、傩戏研究中对节庆演剧的观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的节庆演剧研究。节庆演剧既是一种艺术现象,更是一种民俗现象。为此,对节庆演剧的考察不仅涉及到艺术形态的分析,更应挖掘与之相关联的民俗现象,挖掘节庆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特定畛域内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唯其如此,才能切入节庆演剧的内核,寻绎出节庆演剧产生、发展的文化轨迹;也才能为当下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民俗节庆 戏曲展演 研究现状 述评
  • 简介:戏曲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历史悠久,代代传承,吸取古人经验教训,在戏曲服装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以及准则,文章中首先介绍戏曲服装的由来,其次说明服装这一要素在整个演出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必要性,最后对服装的每种分类进行对应的介绍,概述笔者对戏曲服装的认识。一、现代戏曲服装形态的由来戏曲这一文化是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它是历史的产物。对于戏曲服装来说,同样顺应这个规律,从古代的服装形式经过筛选、改进、创新,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戏曲服装。

  • 标签: 戏曲服装 专有名词
  • 简介:我国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对民族唱法的传承有着特殊的意义。民族唱法作为我国所独特的一种演唱方法,必须吸收戏曲演唱方法中的一些长处,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戏曲演唱对民族唱法的影响,说明了其在民族唱法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民族唱法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的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戏曲演唱 民族唱法 影响
  • 简介:戏曲行业民俗研究》一书的问世是戏曲界的一件幸事,其将戏曲学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完美融合,在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融入生动的戏曲民俗实例;在西方戏剧民俗与中国戏曲行业民俗的比较中,突出中国戏曲民俗的民族性、社会性特征;在系统研究传统戏曲民俗的同时,对一些民间惯常的认识深入探究,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戏曲及其行业民俗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戏曲行业民俗研究》 戏曲 民俗
  • 简介:上海正在成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她将为人们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而那些在小剧场里发生的事情,演绎着这座城市的表情,传达着她的体温,热情洋溢地昭示着这里的一切。亚太演艺之都的空间布局已轮廓初现,内容产业的结构开掘也日益深入。浸润于这样的时代景象中,小剧场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生活方式,正浪漫地显示出上海在通达全球卓越城市的道路上洋溢着的热情和温度。

  • 标签: 小剧场 戏曲节
  • 简介:当行论──戏曲编剧艺术漫笔北京/一峰平日观剧,每当发现那些最精彩的戏曲剧目的编剧,往往是谙熟戏曲艺术规律的人,不由得总要想到明臧晋叔在他选编的《元由选·序》中那段关于名家、行家的议论。他在这篇短文中阐述了他的戏剧主张。他认为,戏曲文学创作有三难:一是...

  • 标签: 汤显祖 《琵琶》 当行论 王世贞 《闲情偶寄》 《西厢》
  • 简介:戏曲舞台美术的现代化创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观众审美的需要。任何艺术的创新,都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取舍。戏曲舞美的创新是将舞台美术传统观念和现代美融为一体,在传统中注入现代,在现代中继承传统,把创作定位在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之中,从塑造人物形象及揭示剧本内涵的本质精神出发,寻找与内容相适应的新的视觉切入点。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 舞美 舞台美术 文化底蕴 创作
  • 简介:回顾20世纪中国戏曲走过的历程,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譬如,戏曲在时代大潮和主流叙事中的边缘化,就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这种边缘化境遇,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历史惯性和现代视野,从“社会/文艺”、“文艺/戏剧”、“戏剧/戏曲”三重连锁关系入手作剥笋式透视,它从深层上构成了当下语境中戏曲艺术“人气”低落的社会历史原因。正视这种边缘化,

  • 标签: 文艺 边缘化 戏曲艺术 戏剧 境遇 叙事
  • 简介:戏曲”一词,早见于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此处“戏曲”专指宋杂剧。当时及以后很长一个时期,戏曲的称谓诸多,如杂剧、院本、南戏、戏文、剧曲、传奇等等。至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剧考源》中,作出如下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标签: 戏曲 鉴赏方法 宋杂剧 著名学者 陶宗仪 诸宫调
  • 简介:  戏剧场面是戏剧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与西方戏剧创作相比,中国戏曲的场面布局相对开放自由甚至散漫,尽管如此,自古以来优秀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依然十分注重场面的布局来提高戏剧作品的舞台效应和审美品位.……

  • 标签: 创作场面 场面布局 布局艺术
  • 简介:1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承办,上海三棱镜文化传播公司协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传播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戏曲 当代 梨园
  • 简介:思考现代社会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相对普及的文化教育为文艺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以建设市场体制为特征的中国现代转型却给文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80年代初,粤剧和全国所有戏曲一样,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观众流失到队伍不稳,都表明粤剧能否成为当代文艺生活中一个有竞争性的样式,还是一个问题。那段时间,有关粤剧的命运和前途引发了很多讨论。我们觉得,抽象地说粤剧未来会如何如何无补于事,重要的是就戏曲与市场经济、与现代精神的关系作一深入的理论探讨,才能真正搞清粤剧如何在新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问题。

  • 标签: 思考与实践 戏曲艺术 粤剧 市场经济 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
  • 简介:继承流派,首先要对流派价值有清醒的认知,对自身条件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客观辩证的艺术眼光,明白如何在继承中发扬优势,而不是在放弃优势中去适应缺点。如果以拙当巧,以守囿变,生吞活剥地继承,原封不动地复制,削足适履地适应,只能是扬短避长,自陷缧绁,进入学习的死胡同。

  • 标签: 戏曲流派 传承 继承 清醒 优势
  • 简介:我国戏曲发展到今天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戏曲屡次濒临困境,但终归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更有一代代戏曲人为之倾心倾力奉献一生。从我国戏曲的生存现状出发,了解戏曲发展的深刻内涵,探索其传承发展之路,或许能为我国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文本性思考。

  • 标签: 戏曲 传承革新 振兴
  • 简介:十多年前,我一直在京剧圈中工作。研究京剧,就不能不涉及到“京、津、沪”小三角的格局。我多次去上海,目的也还是研究上海的京剧。尽管我知道京剧在现时的全国戏曲大家庭中已然落后——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说法,全国最受欢迎的四大剧种,依序应该是黄梅戏、越剧、豫剧和京剧。对此,我

  • 标签: 三角学刍议 创立戏曲 戏曲三角学
  • 简介: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呈现着万象更新的面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行业在体制、管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建。几十年来,国家在戏曲艺术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功勋卓著的艺术家及戏曲理论家。这些前辈在坚持自己工作岗位的同时,更为国家的戏曲理论研究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生力军。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与交流平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

  • 标签: 青年论坛 中国艺术研究院 成功 曲学 文化艺术 人才培养
  • 简介:闹社火是西北地区农村春节文化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地区不同,社火的内容也不同,其中,业余戏曲演出是众多乡镇农村春节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视听观赏设备的迅速普及以及具体地区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戏曲社火逐渐衰落。文章以甘肃省临潭县太平村的戏曲社火为视点,在对其生存状态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功能及其衰落原因,论述了戏曲社火在传统戏曲艺术民间传承中的特殊作用,并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 标签: 戏曲社火 文化传承 生存状态 衰落 专业化
  • 简介:演唱是曲学的主要支脉,魏良辅《曲律》实为戏曲演唱的理论总结与归纳的开山之作,它是元代燕南芝庵《唱论》在戏曲领域的应用。清代艺人的《梨园原》和《明心宝鉴》进一步深化了演唱理论。从明代昆曲始.沈璩在表演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从演剧角度开拓了戏曲理论的视域。李渔《闲情偶寄》和《梨园原》《明心宝鉴》中的艺诀,以《审音鉴古录》为代表的身段谱的出现,更是戏曲表演成熟的标志。

  • 标签: 戏曲文献 戏曲表演研究 曲律 身段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