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特别需要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创造精神。在打破文艺由于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简单照搬的“反映论”模式之后,作家艺术家摆脱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于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解放,创作上也获得了很大自由。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新确立,追求艺术表现上从外部观照的反映甚至是机械化的复写,转向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敏感捕捉和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在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呈示中,开掘人

  • 标签: 心灵深处 精神劳动 阶级斗争为纲 文学世界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现代社会
  • 简介:中国少数族裔文学在中国由帝制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宏大主体建构的洪流之中,并在1980年代获得族别文化主体的自觉,又于接踵而来的全球性资讯文化一体化的浪潮里产生了认同的危机。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发生了转移。作为中国文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提供了多样性主体选择的可能:以差异性的表述描绘了同一性的中国,正是多元的主体建构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 标签: 少数族裔文学 文化认同 主体 同一性 多元化
  • 简介:<正>欣赏愉悦的获得——作品客体向接受主体的转化被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旦获得物质特性就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社会和个人的接受对象,是作家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和手段。在此交流过程中接受者和接受对象相接触,新的矛盾运动再次展开。

  • 标签: 作品 辩证运动 文学创造 接受主体 主体与客体 文学接受
  • 简介:<正>悲剧快感发生的主体生理心理机制问题,一向被人们当作一个美学难题。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决定论原理: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精神与肉体是互相统一的。这就启发我们,悲剧快感发生也应该可以从人类的生理心理机制方面找到说明。达尔文早就推想人类审美快

  • 标签: 悲剧快感 现代心理学理论 精神活动 生理机制 大脑皮层 达尔文
  • 简介:中西人文交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张江与德汉两位教授的对话——《开创中西人文交流和对话的新时代》①,却不乏新意,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关切,本身即是一场饶有意味的跨文化、跨学科对话,读来颇受启发。笔者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中西人文学术交流呈现巨大逆差,中国学者仍待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语言障碍、综合国力还是中国学者缺乏自信等等,都只是现象,而非问题的根源。本文将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领域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学世界秩序图式和文学公共领域视角探讨中西人文交流的关键问题。

  • 标签: 文学公共领域 世界秩序 人文交流 重构 学科对话 中国学者
  • 简介:在目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创意”正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浪潮。无疑,在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创意”愈益成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创意产业 主体研究 中国电影 “创意” 知识经济 世界范围
  • 简介:"良知-致良知"是孟子至王阳明的重大哲学问题论述。孟子以"良知"为人之主观品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涵示人的良知,前三项可以看作"良知"的德性,第四项是"良知"的知性,意示禀赋的普遍性与现成性。王阳明也以"良知"为人涵天理,但发见到"过度人欲"对"天理良知"的障蔽窒塞,所以主张以"修致与推极"施以发明。"良知-致良知"涵摄禀赋与现成,是可通义天理的人具理性,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恒常品资。

  • 标签: 良知 致良知 禀赋 主观精神 恒常品资
  • 简介: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对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广州航海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五个一”工程为例进行分本文从党建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培育路径:加强党性教育,强化主体认知;保障大学生党员民主权利,确立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党员践行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 标签: 大学生党员 主体意识 探析
  • 简介:<正>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文汇报》90年1月18日)一文中指出:结合前阶段的评论和创作实践,在如何审丑、如何写丑的问题上,要说失误的话,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审丑、写丑过程中创作主体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有些作家脱离国情,不顾广大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爱好和习惯,盲目搬用西方现代派作家对丑的极端夸张的描写,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鼻涕、粪便、剥人皮、割生殖器、破肚肠、凶杀、奸情、乱伦乃至人兽交等等事物上,追求“惊人”的效果!有的评论家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审丑艺术中,“越是丑的,就越是成功的”。认为,生活丑毋须转化为艺术丑(也即是特殊形态的艺术美),不必以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去观照、审视、选择、提炼、改造,也即是在创作过程中取消创作主体的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纯客观无审美导向的说法不能成立),它允

  • 标签: 化丑为美 审丑艺术 西方现代派 创作实践 艺术丑 价值判断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通过叙述者"雪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主体的不断膨胀,随着"秧鸡"毁灭人类与造人计划的实现到达顶点而沦于瓦解,劫后余生的"雪人"在当下的遭遇是对人类沙文主义的反讽与解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 标签: 主体 人类沙文主义 《羚羊与秧鸡》 解构 生态整体观
  • 简介:作为一名高产作家,赵玫以其文中细腻的情感刻画、深邃的哲学思辨以及个性化的叙事风格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同时,她坚持以独特的女性体验为女性描摹生命的画卷,抒发女性自由的声音。进入新世纪以来,她没有减慢创作的步伐,依然保持着先锋的姿态和旺盛的精力。

  • 标签: 女性作家 赵玫 文学创作 叙事风格 人文思想 小说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被席卷进入了现代性的大潮,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的巨大变迁。在启蒙现代性的强势颠覆与规训下,个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也随之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当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敏锐地捕捉到了整体化现代性浪潮下的个体特异性与独立性问题,当代文学的两位重量级作家——贾平凹与阿来都通过各自的本土化叙事,对反规训的疯傻个体进行了关注,分别在各自的重要作品《秦腔》和《尘埃落定》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疯傻视角”入手,观察启蒙现代性的规训下个体所做出的颠覆与反抗的姿态与可能性。

  • 标签: 《秦腔》 《尘埃落定》 疯傻 规训 启蒙
  • 简介:作为当代艺术学领域活跃的批评家和理论家,陈旭光一直置身中国艺术研究的前沿。他关注中国影视艺术生产和影视文化研究,为影视艺术生产、消费提供重要的批评方法和阐释理论,展现了批评家始终“在场”的敏锐和影视文化“瞭望者”的前沿性。他还把目光投向艺术批评史的研究与写作,展示了批评史论写作宽阔的历史视野、融通的历史意识和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整体现。他也积极参与艺术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把自己影视艺术批评的前沿成果,及时导入一般艺术学理论之中,深化着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基本范畴的内涵,重构着艺术批评方法的体系与标准。他在艺术(影视)批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三个方面的实践与理论建构,充分展现了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

  • 标签: 陈旭光 艺术研究 前沿性 整体性 体系性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初步成熟。

  • 标签: 批评家主体意识 现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个性
  • 简介:“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早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关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中国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