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1990-02-12
/ 1
<正>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文汇报》90年1月18日)一文中指出:结合前阶段的评论和创作实践,在如何审丑、如何写丑的问题上,要说失误的话,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审丑、写丑过程中创作主体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有些作家脱离国情,不顾广大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爱好和习惯,盲目搬用西方现代派作家对丑的极端夸张的描写,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鼻涕、粪便、剥人皮、割生殖器、破肚肠、凶杀、奸情、乱伦乃至人兽交等等事物上,追求“惊人”的效果!有的评论家还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审丑艺术中,“越是丑的,就越是成功的”。认为,生活丑毋须转化为艺术丑(也即是特殊形态的艺术美),不必以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去观照、审视、选择、提炼、改造,也即是在创作过程中取消创作主体的应有的正确审美导向(纯客观无审美导向的说法不能成立),它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