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观察小儿麻醉苏醒期间的麻醉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在麻醉苏醒期间采取常规麻醉护理方法,观察组39例采取针对性麻醉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13%,与对照组的20.51%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小儿麻醉患儿,在苏醒期间采取有针对性的麻醉护理方法,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小儿麻醉 苏醒期间 麻醉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循证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收的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有利于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且能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手术室护理质量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对脑外伤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实施配偶语言刺激的效果及苏醒时间、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方法:收治脑外伤手术患者7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参照组35例,在苏醒期开展医务人员唤醒,观察组35例,在苏醒期开展配偶语音唤醒。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复苏时的应激反应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配偶语言声音刺激能够减轻脑外伤患者苏醒期应激反应和缩短苏醒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应激反应 配偶语音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穴对颅脑手术患者麻醉期应激指标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促醒法干预,干预1组予以常规促醒+针刺内关干预,干预2组予以常规促醒+针刺内关+加速康复外科干预。分别于入室稳定后10 min、气管插管即刻、拔管即刻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多巴胺水平,记录患者血压、心率;比较患者麻醉期苏醒质量,包括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验(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NC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肠麻痹、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即刻、拔管即刻,干预2组与干预1组、对照组收缩压降低(F值分别为12.03、13.96),血清COR(F值分别为91.40、53.76)、多巴胺(F值分别为29.72、69.39)水平降低(P<0.01)。干预2组麻醉期定向力恢复时间[(39.09±3.12)min比(41.57±3.54)min、(43.84±3.28)min,F=34.65]短于干预1组、对照组(P<0.01)。干预2组住院时间[(9.36±1.78)d比(10.92±1.81)d、(12.10±1.95)d,F=1.44]短于干预1组、对照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穴可有效降低颅脑手术患者麻醉期应激水平,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针刺疗法 穴,内关 颅脑手术 应激障碍,创伤性 麻醉后苏醒延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腹腔镜手术中运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进行全麻维持的患者,其苏醒质量进行分析。方法:时间段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9月,将其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列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共有20例实施手术时所运用的全麻维持方式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列作为研究1组;另有20例实施手术的同期患者所运用的全麻方式为常规药物,列作为研究2组。对两组患者的苏醒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在进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苏醒质量数据分析,研究1组的苏醒时间、耐管程度、疼痛评分较之于研究2组,差异均有呈现出显著性的意义(P均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七氟醚 腹腔镜手术 全麻 苏醒质量
  • 作者: 冉葵花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7期
  • 机构: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麻醉科,重庆400030
  • 简介:麻醉恢复室是现代麻醉科的一个重要护理单元,它对术后病人进行严密监测、治疗,直至生命体征平稳,确保病人顺利渡过麻醉期。全麻苏醒期躁动是麻醉病人在清醒时出现的一种不适当的表现,表现为兴奋、语无伦次、呻吟或哭泣,不服从医护人员的指挥,不能自主运动,试图拔掉各种管子,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循环系统不稳等不良反应,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影响。掌握躁动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在全麻苏醒期间的躁动进行预防与控制,是保证病人术后恢复的关键。

  • 标签: 麻醉恢复室;全麻苏醒期;躁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麻醉苏醒室中应用安全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展开研究时总共抽取100例病例,年限截止为2020.01~2022.01,均实施手术麻醉,对比研究以随机法展开,分为对比组(50例)与干预组(50例)。对比组采取常规管理,在此方案上干预组加强安全管理。研究结果中对比2组风险事件及满意率等情况,以评定效果。结果:研究结果中,2组对比风险事件结果,干预组发生率4.0%低于对比组22.0%(P<0.05)。2组对比总满意率结果,干预组98.0%高于对比组80.0%(P<0.05)。结论:在麻醉苏醒室中应用安全管理的护理效果显著,即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风险事件,且患者普遍较为满意,可进一步借鉴推广。

  • 标签: 麻醉苏醒室 安全管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 方法 将我院2020年6月~2022年8月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82例患儿纳入调研,根据患儿苏醒期有无躁动分类,躁动组28例,正常组54例。采用传统问卷调查的方案,分析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原因。 结果 躁动组年龄、手术程度、麻醉方式及术后疼痛同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影响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程度、麻醉方式及术后疼痛等(P<0.05)。结论 躁动组患儿与正常组患儿临床指标表现不同,可作为分析苏醒期患儿躁动因素依据,进而对躁动患儿实行有效防治。

  • 标签: 全身麻醉 苏醒期 患儿 躁动
  • 简介:摘要:麻醉对保证手术的安全实施有重要帮助,在麻醉药物作用下能够达到抑制痛觉神经的目的,进而为手术的顺利奠定基础。全身麻醉是麻醉方式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在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有一定的谵妄发生风险,进而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感知觉功能障碍,对于谵妄风险较高或已经出现谵妄的患者应严格实施护理干预,降低谵妄对患者的影响。基于此,在本文中便探析了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护理对策。

  • 标签: 全身麻醉 苏醒期 谵妄 诱发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替高汀对全身麻醉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苏醒期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行DBS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55~85岁。根据患者是否应用罗替高汀贴剂协同用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罗替高汀组(n=21)和罗替高汀组(n=2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以及苏醒期间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的分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罗替高汀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20.3±2.6)、(30.6±3.1)、(46.4±3.9)min,均短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9.0±5.8)、(42.6±10.0)、(63.0±18.9)min(均P<0.05)。罗替高汀组术后肌张力、吞咽功能、唾液分泌分级[M(Q1,Q3)]分别为1(1,2)、1(1,2)、1(1,1)级,均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2(2,3)、2(2,2)、2(1,2)级(P=0.001、0.002、0.011)。罗替高汀组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3/21),低于非罗替高汀组的42.9%(9/21)(P=0.040)。结论罗替高汀贴剂有助于提高患者DBS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恢复质量,减少麻醉拔管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全身麻醉 罗替高汀贴剂 脑深部电刺激术 恢复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全麻手术患者护理工作开展期间应用麻醉苏醒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入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麻醉苏醒护理干预,记录并比对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护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P

  • 标签: 全麻手术 麻醉苏醒护理干预 不良事件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N组)、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联合全身麻醉组(T组)、硬膜外阻滞(epidural block, E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及TAPB联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全身麻醉组(TD组)。N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与维持,T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S组于L2-L3行EB,TD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麻醉维持过程中静脉输注Dex 0.3 μg·kg-1·h-1至术毕前30 min。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等术中用药情况。于术前1 d(T0)、术后1 d(T1)、术后3 d(T2)、术后5 d(T3)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及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水平,并计算CD4+/CD8+;记录患者苏醒期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最高VAS疼痛评分及咳嗽、寒战、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降低(P<0.05);T2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CD3+、CD4+水平及N组、T组的CD4+/CD8+降低(P<0.05)。与T组比较,T1、T2时N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降低(P<0.05);而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升高(P<0.05)。与N组比较,T1、T2时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升高(P<0.05)。与N组、T组比较,S组、TD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S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N组、T组、TD组(P<0.05)。与N组比较,T组、S组和TD组最高VAS疼痛评分降低(P<0.05),TD组和S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0.05)。与T组比较,TD组和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0.05)。与S组比较,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P<0.05),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凭静脉麻醉、TAPB联合全身麻醉、EB联合全身麻醉,TAPB联合Dex复合全身麻醉可维持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质量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麻醉,全身 右美托咪定 结直肠癌 免疫抑制 苏醒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母亲声音对眼科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减轻躁动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4月至2022年6月全身麻醉下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母亲声音组(M组)及陌生人声音组(S组),于手术结束后分别给予母亲声音及陌生人声音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评分及发生率。结果M组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评分较S组低(χ2=4.81,Z=-3.42;P=0.028,0.001)。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更短(t=-3.44,-3.43;P=0.001,0.001),拔管后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较低(Z=-3.67,-3.63;P=0.001,0.001),拔管质量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0.86;P=0.685,0.393)。结论母亲声音可降低全麻下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缩短苏醒及拔管时间,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 标签: 躁动,苏醒期 手术,眼科,儿童 麻醉,全身 声音,母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氯胺酮预防儿童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查找建库至2020年3月静脉注射氯胺酮用于儿童EA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研究对象为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检查的儿童,性别不限,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无异常;文献中有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氯胺酮组儿童于围手术期静脉注射氯胺酮,对照组儿童使用安慰剂对照或空白对照。检索后进行文献筛查、基本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结局指标包括EA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低氧饱和度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Meta分析文献19篇,共1 5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氯胺酮组儿童EA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0.38,95%CI(0.31,0.45),P<0.001],两组儿童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dds ratio, OR)=1.19,95%CI(0.81,1.75),P=0.380],两组儿童低氧饱和度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9,95%CI(0.38,1.67),P=0.540],两组儿童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1.44,95%CI(-0.52,3.40),P=0.150],氯胺酮组儿童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D=-2.13,95%CI(-3.34,-0.91),P<0.001]。基于EA发生率的漏斗图提示发表偏倚较小。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能够降低儿童EA的发生率,不增加PONV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但对术后疼痛和PACU停留时间的影响尚待评估。

  • 标签: 氯胺酮 苏醒期躁动 儿童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苏醒期手术室护理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00例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进行研究。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患者的分组依据,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分别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方案、手术室优质护理方案来完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护理任务,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苏醒期躁动出现情况、平均出院时间,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所选患者苏醒期躁动出现人数分别为10人及1人,占比分别为20.00%及2.00%,组间患者苏醒期躁动出现概率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平均出院时间相关数据比较分析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分别为(8.2±2.1)天及(5.9±2.4)天,(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苏醒期手术室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常规护理。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神经外科 全麻术后苏醒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神经外科患者行全麻手术治疗后于苏醒期内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探讨其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本院神经外科中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82例,将所选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匀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苏醒期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手术室护理,探究两种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离开复苏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间数值对比结果表示为P

  • 标签: 神经外科 全麻 手术治疗 苏醒期 手术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麻醉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LTH)患者循环功能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许昌市中心医院行LTH的患者98例,按照手术麻醉方案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行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行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麻醉。比较两组循环功能[麻醉诱导前及插管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苏醒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RASS躁动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麻醉诱导前1 min,插管前1 min,插管后3、5 min,观察组HR、SBP、DBP、MA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RAS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t=3.46、2.53、2.16、3.70、7.01,P均<0.05)。术后1、6、12、24、48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气管插管,无通气障碍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纳布啡麻醉可有效缓解气管插管引起的循环波动,同时减轻LTH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舒芬太尼引起的呼吸抑制,并提高镇痛、镇静效果。

  • 标签: 麻醉 子宫切除术 舒芬太尼 纳布啡 循环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枣庄市胸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54.18±6.26)岁,予以全身麻醉。试验组男33例,女10例,年龄(55.18±7.26)岁,予以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两组均观察至术后48 h。比较两组术后苏醒相关指标、术后24 h的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40,QoR-40)各项评分、术后4 h、24 h、48 h的Ricker镇静-躁动评分(Ric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3.42±0.74)min、(7.92±1.33)min、(6.92±1.25)min、(11.15±1.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5.76±0.71)min、(11.33±1.52)min、(14.94±1.83)min、(23.63±3.27)min(t=14.962、11.071、25.730、23.401,均P<0.05)。术后24 h,试验组QoR-40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4~48 h两组SAS、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3%(9/43),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中下段食管癌手术患者中,应用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术后苏醒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全身麻醉 椎旁神经阻滞 苏醒质量 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