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脂肪组织包括内脏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其中内脏脂肪组织异常沉积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心外膜脂肪组织归类为内脏脂肪组织,尽管重量仅占全身脂肪组织的0.02%,但因解剖位置和生物学功能特殊,其在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心肌损伤、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就心外膜脂肪的解剖与生物学功能、影像学评估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脂肪组织 心外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肥胖症内脏脂肪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水平。方法留取北京朝阳医院2020年1月至9月收治患者的内脏脂肪组织,根据体重指数,分肥胖(>32.5 kg/m2)和正常组(<20.0 kg/m2),选取10份(肥胖组6份,正常组4份)行全转录组测序,比较circRNA表达水平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功能。以Log2(Fold change>1)且P<0.05筛选差异化表达的circRNA,以P<0.05为条件筛选富集的通路和分子功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肥胖组有5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Log2 (Fold change)>1,且P<0.05],其宿主基因主要富集在"胰岛素抵抗"、"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因子-因子受体通路"等通路(P<0.05),筛选出上述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如趋化因子(CX3CL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6(IL-6)、胰岛素受体底物2(ISR2)等,这些基因与慢性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结论circRNAs可能通过调控慢性炎性反应在肥胖症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 标签: 肥胖症 内脏脂肪组织 环状RNA
  • 简介: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位于心肌和脏层心包之间,具有代谢、产热、独特的转录、分泌谱和可测量性等特点,与多种心血管相关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其可能是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近年来得到大量的研究。影像学是检测和评估EAT最主要的手段,其中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成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无辐射、良好组织对比度等有点,目前被认为是EAT定量评估主要方法。本文就EAT的CMR成像原理、成像序列、测量软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脏磁共振成像 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棕色脂肪组织(BAT)是人体非颤栗性产热的主要场所。多项研究证明,移植BAT具有减轻体重、改善糖代谢、逆转1型糖尿病等重要作用,作用机制包括激活内源性BAT、促进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能量消耗、通过分泌棕色脂肪细胞因子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脂肪组织炎症。BAT在能量调节和全身代谢中发挥的作用为减肥及改善糖脂代谢异常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移植BAT也成为了一种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方式。

  • 标签: 脂肪组织,棕色 移植 棕色脂肪细胞因子 减肥 糖脂代谢
  • 简介:摘要肥胖时脂肪组织局部低氧,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增加,催化下游纤维化胶原蛋白生成,诱导纤维化发生。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为免疫抑制剂,能够调节HIF-1α表达,参与细胞生长调节。

  • 标签: HIF-1&alpha mTOR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组织移植用于小乳症隆胸的方式方法及效果。方法在局部肿胀麻醉下用50毫升注射器在负压下抽吸术者自身脂肪组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纯净脂肪后,根据乳房形态、大小,按乳房的四个象限分别注入一定量的脂肪组织。对18例小乳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结果18例36只乳房填充自身脂肪组织,随访6—24个月均效果满意,无一例感染者。结论该方法需严格的无菌操作,不需做手术切口,无瘢痕、痛苦小、操作方便,不需特殊器械,远期效果好。

  • 标签: 小乳症 自体组织 隆胸
  • 简介:摘要脂肪组织的细胞成分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细胞以及不同细胞亚类之间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差异。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单细胞水平对转录组进行分析的新型技术。该技术在单个细胞的精度提供转录组信息,是细胞成分异质性高的组织器官生物功能探索的重要工具。在脂肪组织研究领域,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应用于描绘细胞图谱、鉴定关键细胞亚类、追踪细胞分化轨迹等方面。

  • 标签: RNA测序 单细胞分析 转录组 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致残率高、内固定效果差、骨愈合缓慢等特点,极大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骨折愈合是诊疗的关键环节。当前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促进骨形成与抑制骨吸收两方面,但在成骨-破骨偶联机制影响下效果尚不理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髓腔内可观察到黄色脂肪组织增多,但其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骨髓脂肪细胞由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来,具备独特的代谢与分泌功能,参与能量代谢、造血微环境维持与骨代谢平衡调控,但骨髓脂肪组织(BMAT)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阐明。笔者对BMAT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为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髓细胞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活性肽spexin调节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饮食16周诱导肥胖模型(DIO)小鼠和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分别腹腔注射spexin(50 μg/kg),连续给药3周,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分析各组小鼠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血浆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Krüppel样转录因子9(KLF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基因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脂肪组织KLF9、PGC-1α、GLUT4及p-p38/p38蛋白水平。结果与DIO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spexin给药组小鼠体重和脂肪均明显减少(P=0.043和P<0.001),血糖、胰岛素及HOMA-IR均显著下降(P<0.001、P=0.008和P<0.001),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水平均显著提高(P=0.006和P=0.002);与db/db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spexin给药组小鼠的体重和脂肪均明显减少(均P<0.001),血糖、胰岛素及HOMA-IR均显著下降(P=0.041、P=0.009和P=0.007),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水平均显著提高(P=0.008和P=0.031)。与DIO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组织KLF9、PGC-1α及GLUT4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基因(P<0.001、P<0.001和P=0.005);蛋白(P=0.047、P=0.022和P=0.001)],而p-p38/p38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2);与db/db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脂肪组织KLF9、PGC-1α及GLUT4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基因(P<0.001、P<0.001和P=0.005);蛋白(P=0.001、P=0.004和P<0.001)],而p-p38/p38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01)。结论外源性活性肽spexin可能通过调控p38MAPK介导炎症和KLF9-PGC-1α-GLUT4通路介导葡萄糖摄取,改善DIO小鼠和db/db小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

  • 标签: Spexin 胰岛素抵抗 肥胖 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细胞外基质水凝胶生物活性支架材料,以其优良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生物诱导活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微创注射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细胞三维培养、类器官构建、组织缺损修复、生物三维打印和组织工程等方面。脂肪组织具有来源充足、易于获取、细胞外基质成分含量丰富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就其制备、检测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脂肪组织 细胞外基质 水凝胶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包绕大多数血管,不仅有血管支持作用,还可通过炎症调控、新生血管形成、影响血管收缩性等参与各种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大动脉炎是一种炎性肉芽肿性大血管病,一般认为由外膜起病而逐渐发展到血管全层,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但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以PVAT对血管的炎症调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PVAT在大动脉炎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 标签: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大动脉炎 炎症 脂肪因子类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心血管疾病( CVD)风险评价和防治研究的热点。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主要调节非颤抖性产热,白色脂肪组织主要作用是贮存能量。维生素 D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可调节脂肪组织分化。

  • 标签: 维生素 D 心外膜 脂肪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adiposetissue,PAT)容量与冠心痛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2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采用平扫图像测定PAT容量。根据代谢危险因素的数量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MS组338例和无MS组764例及≥50%狭窄组492例和〈50%狭窄组610例。结果MS组PAT容量较无Ms组明显增多,≥50%狭窄组PAT容量较〈50%狭窄组明显增多(P〈0.01)。随着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容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AT容量与≥50%狭窄(回归系数=17.78,P〈0.01)、体重指数(回归系数=7.32,P〈0.01)、腹围(回归系数=2.51,P〈0.01)和LDL-C(回归系数=16.94,P〈0.05)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测定PAT容量是提示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脂肪组织 代谢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心周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EAT)厚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预测价值,寻找CAD的无创诊断手段。方法纳入134例疑诊为CAD病人,二维超声测量EAT厚度,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AD病人(CAD组)和非CAD病人(Non-CAD组)和的暴露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校正混杂因素的干扰,绘制EAT厚度预测CAD的ROC曲线。结果(1)134例病人的EAT厚度为(5.55±1.72)mm,CAD组(n=56)与Non-CAD组(n=78)分别是(6.45±1.71)mm和(4.89±1.41)mm,t=5.781,P=0.000。(2)Non-CAD组和CAD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CAD家族史、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T厚度是CAD的独立关联因素,可作为大样本和高危人群筛查CAD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超声检查 试验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耳内镜下用自体脂肪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该治疗方法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58耳)鼓膜穿孔患者在耳内镜下用自体脂肪组织行鼓膜修补。结果随访0.5年—1年,54耳鼓膜Ⅰ期完全愈合,保留了鼓膜的正常形态;3耳遗留穿孔,经门诊再次用脂肪组织修补愈合;1耳后期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治愈。一期愈合率达93.1%。半年后复查纯音测听500Hz、1000Hz、2000Hz的气骨导差降低8.6dB。结论耳内镜下用自体脂肪修补鼓膜穿孔具有切口小,术后鼓膜形态好,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且符合微创观念,所以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耳内镜 鼓膜修补 鼓膜穿孔 自体脂肪
  • 简介:摘要活性维生素D3与脂肪组织的关系密切,参与了脂肪组织在生理、病理过程中诸多功能的调控。为了深入探究活性维生素D3在促进自体脂肪移植再生中应用的科学性,该文作者综述了活性维生素D3与脂肪组织之间的相关作用,特别是活性维生素D3对脂肪生成、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调控,为临床应用实践拓展了新思路。

  • 标签: 骨化三醇 胆骨化醇 脂肪组织 自体移植 巨噬细胞 脂肪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棕色脂肪组织(BAT)在肥胖及代谢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BAT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具有无创、灵敏的优点,能够在体、精准评估激活后BAT的分布、体积和活性,为临床预防、治疗肥胖和糖尿病提供了新思路。该文综述了BAT激活方法、18F-FDG PET/CT检查前患者准备、显像方法和临床应用进展。

  • 标签: 脂肪组织,棕色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发展趋势
  • 简介:目的运用多普勒显像仪观察高血压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EAT),并探讨EAT和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的冠脉造影评分(Gensini)分高评分组(≥40,n=80)和低评分组(〈40,n=100)。分折两组EAT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糖,血脂等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高积分组的EAT厚度高于低积分组,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在两组中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EAT的厚度与冠脉病变Gnisini积分呈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心外膜脂肪组织 高血压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KCNQ1OT1在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及肥胖者、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阐明KCNQ1OT1与肥胖的相关性,为进一步解读lncRNA参与肥胖发生发展的作用提供线索。方法用PPIA为内参基因,通过定量PCR,检测KCNQ1OT1于人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第0、1、3、5、9、12天的表达水平;应用定量PCR检测KCNQ1OT1在肥胖和正常人群白色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KCNQ1OT1与人群体重指数、血清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的相关性。结果KCNQ1OT1在脂肪前体细胞分化第1、3、5、9和12天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89±3.10)、(24.78±5.58)、(15.53±2.11)、(6.75±0.71)、(4.81±0.84),与第0天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分化初始增长尤为明显(第1、3天)。KCNQ1OT1在肥胖人群内脏脂肪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79±0.05,较正常人显著增加(P<0.01)。KCNQ1OT1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569, P<0.01),与三酰甘油含量呈正相关(r=0.489, P<0.05),与总胆固醇含量呈正相关(r=0.591, P<0.01)。结论KCNQ1OT1在人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过程中呈增高趋势;在肥胖人群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增高,其表达与体重指数、血清三酰甘油等肥胖相关指标呈正相关,提示KCNQ1OT1可能是影响人脂肪细胞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及肥胖防治的潜在靶标。

  • 标签: KCNQ1OT1 LncRNA 人脂肪前体细胞 诱导分化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藏汉两族人群内脏脂肪组织、体重指数和腰围之间的关联,探索两族人群内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进行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共纳入年龄在18~65岁的148名汉族及150名藏族受试者,采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体重指数每增加1 kg/m2,汉族人群较藏族人群增加更多的内脏脂肪组织[β为6.87(95%CI 4.25~9.49)对4.84(95%CI 2.57~7.11), P<0.01]。腰围每增加1 cm,汉族人群的内脏脂肪组织增加程度也更大[β为4.02(95%CI 3.15~4.89)对2.06(95%CI 1.75~3.44), P<0.01]。藏族人群的脂联素及瘦素水平比汉族更高[(57.06±32.52对75.56±43.95)ng/ml, P<0.01;(98.55±100.46对124.83±111.97)pg/ml, P=0.024]。经过多个协变量调整后,藏族的脂联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OR=0.97,95%CI 0.95~0.99, P=0.007),而在汉族人群中无相关性(OR=0.99,95%CI 0.98~1.01, P=0.268)。结论民族的差异会影响脂肪分布,即使增加相同的体重指数或者腰围,藏族人群的内脏脂肪组织比汉族的增加程度更低。藏汉两族人群有各自的代谢特征。

  • 标签: 体重指数 内脏脂肪组织 藏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