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和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中2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数量为1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数量为1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 标签: 温针灸 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肢体痉挛三步法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康复护理中是否开展抗肢体痉挛三步法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8例:未应用抗肢体痉挛三步法)与实验组(38例:应用抗肢体痉挛三步法),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康复护理干预4个疗程后Fugl-Meye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得分为(82.43±2.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肢体痉挛 三步法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 肢体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康复科常规康复方法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上下肢痉挛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运动功能评分及上下肢痉挛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上下肢痉挛评分改善情况比对照组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过程中,使用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下肢痉挛情况,并且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针灸 中药湿热敷 脑中风后肢体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巨刺阳明经穴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将本院的76例患者分为两组,每一组的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38人,其中,观察组采用了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而对照组则是仅仅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治疗,针对两个组的治疗效果以及肢体的运动功能的FMA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MBI评分和血流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深入研究。经观察发现,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2%以上,而对照组的有效率却仅仅达到了68.42%,这个差异是尊在统计学意义的。此外,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的成员在接受了相应的治疗后,FMA以及MBI的评分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对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在治疗后,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最高流速也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而观察组在治疗后,相比较与对照组,在PSV以及EDV方面,观察组都要有明显的优势,同样也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经过观察与对比可以得出,巨刺阳明经穴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更有益处,不仅可以促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而且可以让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甚至能够做到生活自理。

  • 标签: 巨刺阳明经穴 康复训练 脑卒中肢体痉挛
  • 简介:目的:观察祛瘀生新煎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处理的基础上,给予祛瘀生新煎,每天2次,连续10天为1疗程,一共进行两个疗程、结果: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祛瘀生新煎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中风后肢体痉挛 祛瘀生新煎 中医药疗法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足浴与艾炙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9月-2017年5月纳入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57例,研究组采取中医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肢体痉挛、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满意度96.49%较对照组84.21%提高(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取中药足浴与艾炙治疗效果更好,缓解肢体痉挛,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医患关系。为预后提供保障。

  • 标签: 护理效果 中药足浴 脑卒中 艾炙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收治的7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35例。对比分析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及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3%,相比对照组的77.1%,前者治疗有效率更高(P

  • 标签: 中风后偏瘫 中西医结合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补阳还五汤在中风后肢体痉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68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疗法)与观察组(补阳还五汤),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评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高(P

  • 标签: 中风 肢体痉挛 补阳还五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20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康复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比对照组70%有明显的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偏瘫肢体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偏瘫肢体痉挛 中西医结合 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进行早期抗肢体痉挛康复训练,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情况制订个体训练计划,分别于发病后2~14d开始活动训练、指导坐位练习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恢复的训练。住院30d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ADL评分由入院时的(29.12±7.35)分提高至(52.35±7.80)分;合并肩关节疼痛、足下垂、足内翻、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比率也有所下降。结论在患病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抗肢体痉挛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残障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抗肢体痉挛康复模式 脑卒中致偏瘫 早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良姿位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自由体位,研究组采取良姿位护理,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护理效果等。结果研究组上肢肌张力0级、2级分别为50.0%、7.5%优于对照组22.5%、32.5%,比较差异显著;研究组下肢肌张力0级、2级分别为47.5%、10.0%优于对照组25.0%、22.5%,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68.47±7.33)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3.22±4.49)分,差异比较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采取早期良姿位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偏瘫肢体痉挛,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良姿位护理 脑卒中 急性期 偏瘫肢体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74例我院2020年2月—2021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用完全抽样法分为参照组(37例)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37例)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组间治疗前后MA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结果:组间MAS、BBS、FMA评分治疗前相近(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MAS评分(0.77±0.48)分相比参照组(1.38±0.51)分要低,BBS(40.69±1.48)分、FMA评分(18.37±3.24)分相比参照组要高(P

  • 标签: 脑卒中 体外冲击波 肢体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热敏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机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2023年1月~12月间,对50例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量表法将这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康复训练+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痉挛程度。结果:展开治疗前,两组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BI)、痉挛程度(MAS)与对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热敏灸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热敏灸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 肢体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护理早期进行多次应用抗痉挛体位,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满意度评价、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残障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抗肢体痉挛 脑血管意外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扎尼定;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S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评分为(5.50±1.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80±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为(30.20±6.1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60±5.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2%,其中有4例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盐酸替扎尼定 脑卒中 后肢体痉挛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例,随机分为VR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VR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之D区、E区评分、MAS评分、B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VR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MA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VR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 标签: 虚拟现实训练 痉挛型双瘫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痉挛体位的摆放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 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6例。对照组采用康复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抗痉挛体位护理模式。结果:( 1)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恢复情况表评分、肌痉挛程度 (MAS)表中Ⅱ ~Ⅲ级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2)干预后,对照组的 QOL-BREF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 P<0.05),社会方面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恢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抗痉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62例不典型脑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患者案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中药湿热敷进行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借助不同的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32%)明显超过了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4.19%),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突出,疗效显著,属于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普及推广。

  • 标签: 温针灸 中药湿热敷 脑中风后肢体痉挛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