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增龄而增加,心脏晚钠电流增强与房颤的发生相关,抑制晚钠电流已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新的靶点。晚钠电流抑制剂通过抑制心房晚钠电流发挥抗房颤作用,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安全性,有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钠通道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逐年升高,抗凝是心房颤动相关卒中预防治疗的核心策略。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抗凝治疗率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服药及随访依从性差等。有研究报道抗凝管理服务可显著改善抗凝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并降低与抗凝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本文就国内外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下抗凝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管理服务 患者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1例,年龄60~90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2例,持续性房颤99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10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Hotelling’s TRACE多因素分析比较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相关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及可疑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年龄(70.2±6.5)岁,男性73例(73.7%),女性26例(26.3%);阵发性房颤组年龄(65.3±5.2)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χ2=4.39,均P<0.05)。多因素Hotelling’s Trace检验显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辅助检查指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P<0.01);持续性房颤组患者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均P<0.05)。高血压史(OR=8.92,95%CI:4.18~19.05)和吸烟史(OR=4.47,95%CI:1.86~10.71)是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OR=9.11,95%CI:4.21~19.69)、吸烟史(OR=3.56,95%CI:1.44~8.81)及饮酒史(OR=9.32,95%CI:2.49~34.96)。结论将高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戒烟和戒酒可降低房颤的发病率;高浓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及左心房前后径的增大可能促进了房颤的持续。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和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基础。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2月 -2020年 6月收治的 225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按照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两组,将 10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 125例心力衰竭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引起心房颤动的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舒张性心衰比收缩性心衰更易引起心房颤动,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LA较大,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 PWT、 IVST、 LVEDD以及 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大多以急性和舒张性心衰为主,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左心房内径较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有少数研究提示新发房颤的诊断和后续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关。机制可能包括共同的危险因素、检出偏倚等。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事件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警告信号,有利于尽早开展恶性肿瘤的相关检查并进行干预。

  • 标签: 新发心房颤动 恶性肿瘤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长时间房颤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功能不良,以致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心衰)症状,甚至形成严重并发症——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家庭医疗负担。经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此指南,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 标签: 指南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道双歧杆菌丰度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6~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患者各70例。收集粪便样本并记录基本临床信息,qRT-PCR定量检测双歧杆菌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歧杆菌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结果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内径明显增加(45.3 mm比37.7 mm,P<0.001),粪便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sp.lactis(P<0.001)和Bifidobacterium breve(P<0.001)丰度显著降低。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sp.lactis(t=3.27,P<0.01)和Bifidobacterium breve(t=6.54,P<0.001)丰度进一步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内径(OR=1.54,95%CI:1.22~1.89,P<0.001)、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sp.lactis(OR=0.47,95%CI:0.18~0.97,P<0.01)和Bifidobacterium breve(OR=0.23,95%CI:0.12~0.98,P<0.001)与心房颤动独立相关。结论肠道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sp.lactis和Bifidobacterium breve可能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肠道菌群 双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房颤动(AF)患者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及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12月洛阳市某三甲医院的房颤患者300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与《出院指导质量量表》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房颤动患者总体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9.53±0.59)分,出院指导质量总得分为(7.53±1.74)分。其中教育程度、工作状态、收入、医保类型、居住类型、疾病确诊时长、是否首次住院,多因素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房颤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r=0.667,P<0.01)。结论AF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处于较高偏下水平,但仍需提升,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即出院指导质量越好,出院准备度越高,提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提高房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同时也应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状况进行特异性、个体化指导,提升出院指导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心房颤动 出院准备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房颤动 抗栓管理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经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房颤处理指南、共识和最近相关文献,对其重要内容进行解读和评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冷冻球囊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耳容积与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首次成功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8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术前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测量患者左心耳容积。术后随访12个月评估患者房颤是否复发。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选取评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左心耳容积的最佳预测值。 结果随访期间48例(25.9%)患者房颤复发。房颤复发组患者的左心耳容积显著大于未复发组[(11.9±4.3)ml比(9.7±3.6)ml,t=-3.262,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容积(OR=1.180,95%CI:1.024~1.360,P=0.022)与左房内径、持续性房颤同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耳容积>9.85 ml为最佳预测值(灵敏度72.9%,特异度59.9%)。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心耳容积(OR=1.141,95%CI:1.006~1.293,P=0.039)与房颤术后复发相关。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左心耳容积与房颤术后复发无明显关联。 结论左心耳容积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作为评估房颤术后复发及术前筛选适宜患者的新指标。

  • 标签: 左心耳容积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特征低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的血栓栓塞风险,并为该类患者的抗凝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地连续入选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CHA2DS2-VASc评分男性≤1分,女性≤2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患者基线年龄、性别,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和血管疾病的情况,将其分为CHA2DS2-VASc评分0分组、1分组和2分组。所有患者每6个月电话或门诊随访1次,终点事件为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在内的血栓栓塞事件。计算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化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合并不同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与CHA2DS2-VASc评分0分组之间血栓栓塞风险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 862例低危房颤患者,女性915例(32.0%),年龄(55.0±10.7)岁。CHA2DS2-VASc评分0分组933例(32.6%),1分组1 401例(49.0%),2分组528例(18.5%)。随访期间(中位随访1.5年,共5 811.82人年)共发生33例血栓栓塞事件,整体年化发生率为0.57%(95%CI 0.40~0.80)。其中CHA2DS2-VASc评分0、1及2分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数分别为8、11及14例,年化发生率分别为0.40%(95%CI 0.20~0.81)、0.39%(95%CI 0.22~0.71)及1.34%(95%CI 0.80~2.27)。CHA2DS2-VASc评分2分组(HR=3.53,95%CI 1.48~8.44,P=0.005)及其中年龄65~74岁的女性患者(HR=2.67,95%CI 1.63~4.38,P<0.001)的血栓栓塞风险显著高于CHA2DS2-VASc评分0分组。结论低危房颤患者中,年龄65~74岁的女性血栓栓塞风险较高,对于该类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考虑口服抗凝治疗。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CHA2DS2-VASc评分
  • 简介:摘要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重要原因,心房颤动与左心房异常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左心耳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争议。现主要针对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围绕左心房及左心耳的大小、形态、功能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分类、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以及评估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预后。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心房颤动 心房 心耳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显影(LASEC)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自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病房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490例,根据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无LASEC组(n=338)和LASEC组(n=152)。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hs-CRP与LASEC的相关性。结果490例患者中有152例(31%)检测到LASEC。LASEC组的年龄、房颤类型、既往栓塞事件、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2DS2VASc评分与无LAS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C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LASEC组[3.16(1.30,5.23)mg/L比0.67(0.37,1.48)m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136,95%CI 1.060~1.217,P<0.001)和D-二聚体(OR=1.040,95%CI 1.011~1.070,P=0.007)是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hs-CRP升高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 标签: 心房颤动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自发显影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 2019年 5月至 2020年 5月 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患者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随机分为 3d组、 10d组、 20d组和 30d组各 23例,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3d组、 10d组心房颤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以及 ST-T改变检出率均低于 20d组以及 30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d组、 10d组心房颤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频繁室性早搏以及 ST-T改变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0d组和 30d组心房颤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频繁室性早搏以及 ST-T改变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检出率,同时还能鞥狗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症状,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长时程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应用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精确展示心脏三维形态结构,评价左心房纤维化程度,为AF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有效手段,CMR可以指导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评估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和AF复发情况。因此,CMR在AF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核磁共振成像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随着头颅磁共振临床应用的普及,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无症状脑栓塞(ACE)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多数ACE为单一病灶,直径多<3 mm,主要发生于脑皮质。消融导管、消融术式以及围术期抗凝管理均与ACE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ACE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痴呆等相关。因此,需关注ACE的发生机制、相关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防治。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无症状脑栓塞 磁共振
  • 简介:摘要冷冻球囊消融作为安全、有效且操作相对简便的介入操作,导致的支气管及肺损伤报道较少,但术后出现咳嗽、咯血的病例并不罕见。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出现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发生率及表现形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冷冻球囊消融相关的支气管及肺损伤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并发症 咯血
  • 简介:摘要炎症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机制,在房颤中的作用也备受重视。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参与房颤进展过程中的炎性反应、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其机制研究及干预进展将为房颤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心房颤动 巨噬细胞 结构重构 电重构 极化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