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指根部逆行修复指腹指端缺损的方法和价值。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对24例28指指腹指端缺损采用由指固有动静脉及指神经背侧支为蒂的逆行修复。结果术后除1指边缘有少量坏死外,其余均完全成活,外形、质地及弹性均满意,无一指出现瘢痕过度生长及挛缩。结论指根部逆行适用于修复指腹指端各种深度的软组织损伤。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下蒂(旋转门)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整形美容科用耳后皮下蒂旋转门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68岁,平均57岁;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1.5 cm。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耳郭形态和功能较好。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肿物无复发;患者术后满意度100%。结论耳后皮下蒂旋转门修复耳甲腔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易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耳郭 耳甲腔缺损 耳部重建 局部皮瓣 皮下蒂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行辩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手指侧方逆行局部转移修复手部中小范围皮肤缺损30例36个。结果本组30例36个中,全部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3年,血运、弹性、质地及外形良好,效果满意。结论手指侧方逆行对于修复手指不同部位组织缺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手指皮肤缺损 逆行岛状皮辩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型静脉与指侧方在断指再植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的进行断指再植的患者资料80例。将这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人数均为40例,并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指侧方,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微型静脉,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记录有关数据,以便结果分析。结果一段时间的治疗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显示出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当,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95.00%、92.50%。结论对断指再植的患者无论是采取微型静脉治疗方式还是采取指侧方的治疗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具体选用何种治疗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 标签: 微型静脉皮瓣 指侧方岛状皮瓣 断指再植
  • 简介:目的针对(足+母)趾甲切除后遗留创面,采用第二跖背动脉逆行修复。方法介绍一种修复(足+母)趾创面新的手术方法,并在临床上应用此种方法修复12例(足+母)趾创面。结果除1例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而愈合外,余11例全部成活,浅感觉恢复,无压迫性溃疡。结论第二跖背动脉逆行转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足+母)趾创面修复新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创面 动脉 修复 移植后 逆行岛状皮瓣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三种荧光剂在逆行静脉回流的效果,以寻找最佳的研究方法。方法分别取15只新西兰兔耳静脉血各0.1ml,分离红细胞、FITC标记及检测。45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建立隐动静脉逆行模型。每只动物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侧,对侧生成相同的作为对照,对照侧不注入荧光剂。实验动物按照注入的三种荧光剂不同分成三组,再按注入的途径不同分三亚组。分别取三种荧光剂,通过近端给入。在体视荧光显微镜下大体观察荧光的扩散,动脉、静脉亚组5s后,皮下亚组10s后,取下做连续两张冰冻切片,分析荧光在血管蒂部的分布。结果FITC标记的红细胞荧光强度均匀,可以用于示踪研究。荧光素钠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均匀分布;FITC标记的多聚糖主要分布在蒂部的血管,血管周围组织有弱的荧光分布;FITC标记的红细胞分布在蒂部的血管。结论FITC标记的红细胞是研究静脉回流的最佳选择,荧光剂可选择性的通过动脉、静脉和皮下三种途径注入。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荧光示踪剂
  • 简介:摘要目的对修复手部电烧伤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到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部电烧伤治疗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通过5种类型的对手部电烧伤创面进行修复。早期对创面局部采用减张术,在术前及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与右旋糖酐进行处理。结果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的手部电烧伤在接受修复治疗后均成活,多数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较好,没有对外观造成影响,且转移非常灵活,明显优于其他。结论在对手部电烧伤进行修复时使用,具有血运情况好、薄且功能恢复情况好等诸多优点。对创面进行早期清创,并改善血运情况,能够充分保证发生转移后手部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岛状皮瓣 手部电烧伤 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的耳后重建外耳道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耳后动脉枕支走行投影线:在颧弓上缘水平线下方2cm。经乳突后缘垂直线前方约2cm相交作向上后与垂直线相交约40°斜线即是。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蒂宽约1cm左右,包括血管、浅筋膜和深部组织。包括皮肤、浅筋膜及深部组织,其面积稍大于缺损部。于耳沟邻近缺损处作一隧道将引至缺损部缝合固定。结果:共施术8例。均成活良好。无一例并发外耳道狭窄。结论: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的耳后血供良好,是重建外耳道缺损理想的供体。

  • 标签: 耳后岛状皮瓣 外耳道重建 外耳道缺损 外耳道软骨部良性肿瘤
  • 简介:介绍一种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的新型逆行.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制作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并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可见掌背动脉与掌侧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2002年6月~2004年8月,临床应用该修复手指末端皮肤缺损16例,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1(2~26)个月,所有质软、弹性好,供区无明显畸形,患者满意.该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于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指端皮肤缺损 手指末端皮肤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动脉蒂 指背动脉
  • 简介:外伤性手指皮肤缺损临床常见,其中对于较大面积的全指腹缺损而指甲完整者,多采用腹部带蒂、鱼际、邻指或足部游离,前者需二次手术断蒂、治疗时间长,后者则需血管吻合、手术难度较大。而同一手指逆行侧方由于血管蒂长度有限难以采用。为此我们参考王进刚等法自2005年6月~2007年1月应用逆行邻指指动脉修复12例全指腹缺损,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邻指指动脉 指腹缺损 手指皮肤缺损 腹部带蒂皮瓣 鱼际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逆行在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前臂逆行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共1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9岁,血管蒂最长14厘米,最短2厘米,血管蒂旋转角度170°-180°。修复组织缺损拇指套状撕脱伤2例,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1例,拇指及虎口皮肤软组织撕脱2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绞轧撕脱伤3例,手背及手腕部皮肤软组织撕脱伤3例,手背伤疤挛缩畸形3例,手背部鳞癌3例,手掌部血管瘤1例。结果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18例患者全部成活。结论应用前臂逆行修复手部创伤及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 标签: 前臂逆行岛状皮瓣 移植修复 手部创伤 应用疗效
  • 简介:mu趾在足部具有附着、防止滑跌,负重,辅助足的推进、弹跳、背伸、跖屈及内翻,维持足的内侧纵弓等作用,修复mu趾创面最大限度保持其功能,在手足外科中具有重要意义。mu趾的创面可用植皮、传统带蒂、邻趾及游离等术式修复,但常由于这些术式各自的某些条件限制,如:局部无感觉,当摩擦、受压时易溃疡;面积小,无法覆盖整个创面;需吻合血管,手术难度大等,而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自1995年1月始,我们依据第1跖背动脉的解剖学特性,设计其逆行修复mu趾,临床应用6例,全部成功,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标签: 逆行岛状皮瓣 创面 动脉 修复 临床应用 术式
  • 简介:目的:对应用同指逆行筋膜蒂指背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的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1例。采用腹部带蒂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同指逆行筋膜蒂指背修复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50.24±7.68)d和缺损修复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12.25±3.44)d明显短于对照组(74.92±10.64)d、(17.59±4.51)d:指端缺损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3.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6%);在手术修复治疗的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结论:应用同指逆行筋膜蒂指背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 手指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30例成人手部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以鱼际穿支动脉为供血动脉的鱼际,其循环途径为:拇指尺侧动脉→指掌弓→拇指桡侧动脉(逆流)→鱼际穿支血管→鱼际血管网→鱼际穿支伴行静脉→拇指桡侧动脉伴行静脉(逆流)→手背静脉网.结果36例拇指指腹缺损病人接受鱼际穿支动脉修复,最大面积3.5cm×3.0cm,最小面积2.5cm×2.0cm,全部成活.术后经2个月~4年随访,外形饱满,色泽、质地与正常指腹相似,功能良好,两点辨别觉可恢复至5mm.结论鱼际穿支动脉成活率高,可切取面积范围大,操作简单,完全满足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要求,且术后恢复快,指腹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为拇指指腹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 标签: 鱼际穿支动脉 岛状皮瓣 修复 拇指指腹缺损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带蒂逆行移植修复手部指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本院应用带蒂进行手部指端创面修复治疗的15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对存活及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移植皮成活率达到100%,仅有2例患者发生血管危象,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治疗后关节活动度为(44.34±9.72)°效果比较满意。结论带蒂移植修复手部创面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推广。

  • 标签: 手部创面 带蒂皮瓣 移植修复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外伤带蒂术后应用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内接收的手外伤患者中随机抽选25例,入选患者均进行手外伤带蒂手术,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13例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12例接受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手外伤带蒂术后应用疼痛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内接收的手外伤患者中随机抽选25例,入选患者均进行手外伤带蒂手术,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13例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12例接受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率以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