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应用同指逆行筋膜蒂指背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的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1例。采用腹部带蒂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同指逆行筋膜蒂指背修复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50.24±7.68)d和缺损修复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12.25±3.44)d明显短于对照组(74.92±10.64)d、(17.59±4.51)d:指端缺损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3.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6%);在手术修复治疗的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结论:应用同指逆行筋膜蒂指背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 手指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同指逆行指动脉并同时吻合指神经修复手指末节部分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4年9月,共接诊15例手指末节部分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2岁。损伤原因有电锯伤、机器挤压伤、压面机伤等;其中示指5例,中指6例,环指4例;手指末端创面缺损面积0.8cmxl.2cm~2.5cmx3.Ocm;根据手指皮肤组织缺损的部位,分别采用示中指尺侧或环小指桡侧指固有动脉逆行并同时吻合指神经修复缺损,切取面积1.Ocmx1.5cm~3.Ocmx3.5cm。供区采用前臂全厚片植皮修复。结果:15例患者指动脉及植皮全部成活。所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患指外形及屈伸功能满意,部分感觉恢复,供植皮区植皮I期愈合。结论:采用同指逆行指动脉并指神经吻合修复手指末节部分组织缺损可获得满意的外观和较好的功能,手术简便易行、安全,是一种可以临床推广的修复方法。

  • 标签: 指动脉皮瓣 组织缺损 修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改良骨间背侧动脉逆行修复虎口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虎口瘢痕挛缩病例,应用带桥的改良骨间背移植进行虎口开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2例全部存活,血运好,无肿胀,无一例桡神经分支损伤;有2例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个3月~1年,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结论改良骨间背侧动脉逆行,确保了血供,降低了神经损伤风险,是修复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瘢痕挛缩 骨间背侧动脉 皮瓣 虎口开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疼痛护理干预在手外伤带蒂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患者160例,全部患者均行带蒂术,根据术后护理方案不同,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痛感明显减轻,痛感无法忍受和剧烈疼痛级别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7%,观察组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对手外伤带蒂术后患者的疼痛有显著的减轻作用。

  • 标签: 手外伤 护理 疼痛 皮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颏下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4年4月我院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是否伴有颈淋巴结转移,分为48例阳性组和36例阴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肿瘤局部扩大切除+颏下修复,阳性组术中行颈清扫+术后放射治疗。比较(1)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2年复发率及2年死亡率。(2)两组患者对外形满意度。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坏死,所有患者术后均能正常吞咽、发音。张口度达到2横指以上。(2)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2年复发率及2年死亡率分别为(12.5%、87.5%)、(1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对外形满意度分别为93.8%、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颏下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疗效可靠,不影响淋巴结患者的术后生存周期。

  • 标签: 颏下岛状皮瓣 修复 口腔颌面部肿瘤 术后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斜行包皮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6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尿道下裂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采用斜行包皮尿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Onlay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后,病情均有所好转,但治疗的有效率具有一定的差距,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8.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72.22%,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患儿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斜行包皮尿道成形术对尿道下裂患儿的治疗相对于常规的尿道下裂修复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斜行包皮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 尿道下裂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手部创伤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进的骨间背侧动脉逆行修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手部创伤患者30例,对患者进行采用改进的骨间背侧动脉逆行修复治疗,首先将患者的血管蒂该两位筋膜血管蒂,同时结合扩张术进行治疗,采用带尺的骨进行组织的复合转移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进行创伤治疗的30块均成活,其成活率为100.0%,患者均进行前臂的背侧动脉逆行修复治疗,供应区进行直接缝合。30例患者在进行复合治疗后其组织成活后随访显示质地、色泽良好,并且患者自身感觉恢复满意,在手功能的评估中其失能值为16.7%,5例患者进行了拇指再造,其功能评估显示优3例,良2例。结论在手部创伤的临床治疗中运用改进的骨间背侧动脉逆行修复治疗能够显著增加其的静脉回流状况,同时提升其符合组织成活率,在提升的应用范围的同时有效保证了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手部创伤 岛状皮瓣 骨间背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修复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修复治疗。结果本次选取的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行平均5个月随访,均成活,出现静脉回流障碍6例,血管危象在经局部减压处理后解除。皮肤耐摩擦,质地好,感觉障碍不明显,患者满意。结论针对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食指背侧带血管神经束的实施修复治疗,可促感觉功能恢复,避免了二次手术造成的损伤,成功率高,修复后拇指耐磨性好,外形美观,对供区造成的损伤较小,未造成重要血管和神经损伤。

  • 标签: 食指背侧 血管神经束 岛状皮瓣 修复 拇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厚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治疗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6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中厚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63例,男43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12-68岁,平均42.5岁.车祸伤30例,重物砸伤20例,机械绞伤12例,溃疡1例.软组织缺损8cm×6cm-13cm2×10cm.受伤时间为5天-6月.术中切取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大小为5cm×4cm-7cm×6cm.63例全部采取中厚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61例完全成活,2例边缘部分坏死,经过短期换药后均愈合.随访6个月-5年,外形、血运、质地、弹性佳.结论中厚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既减少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切取面积,又更大程度地保证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的成活,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关键词中厚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图分类号R65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75-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转移修复手部高压电击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本组22例手背、虎口、手掌、腕部高压电击伤创面进行早期切痂扩创,Ⅰ期或Ⅱ期行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本组22例患者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完全成活,创面均得以满意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色泽好,质地优良,不臃肿,外观满意,手功能得到最大程度保留。结论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具有修复面积大、血供可靠、距离手部较近、切取转移方便、不牺牲前臂主干血管等优点,是修复手部高压电击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前臂骨间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手部电击伤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阿洪病又称箍趾病、指(趾)断症或自发性指(趾)脱离症,是热带的一种地方病,由于慢性炎症纤维化,环绕趾(指)呈线状狭窄形成指(趾)断离,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开始于第1足趾关节近端屈侧或内侧出现皲裂横沟,皲裂处发炎或呈慢性溃疡,

  • 标签: 阿洪病 鳞状细胞 皮瓣 移植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与穿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及穿支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支)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支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移植术后臃肿微创整形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3年5月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的120例臃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18~58岁,平均39岁。均采用一次性去除内所有脂肪及筋膜组织,皮下置负压管引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手术若为关节部位,行石膏固定制动。结果本组120例均一期完成整形术。有1例患者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另119例患者术后血运良好,外观满意,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术后4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3年),患者对外观均满意,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脂肪剥离吸脂术治疗移植术后臃肿,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瓣臃肿 吸脂术 微创 整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聚乳酸脂膜对于防止开颅去骨减压术后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间在院具有去骨减压术适应症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原则将上述8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于颅骨缺损处的硬脑膜和之间放置聚乳酸脂膜,用于防止手术后的和硬脑膜发生粘连。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不放置聚乳酸脂膜。6个月后均再行颅骨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皮粘连的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粘连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2.5%vs71.4.%),并且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也较对照组短,同时术后并发症也较对照组少,上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患者放置聚乳酸脂膜,术后无排斥反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研究表明,在进行去骨减压术时,放置聚乳酸脂膜于和颅骨缺损处的硬脑膜之间,可以有效的防止再行颅骨修补术时发生皮粘连的情况,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聚乳酸脂膜 颅骨修补术 术后皮瓣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