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中通过对照实验的分析,探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开展前期,研究人员统计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间,将数据库资料登记完整的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两组均分,组内设置40名患者后开展本次随机对照实验。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均采用作为治疗药物,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由护理人员开展对应的护理,配合护理完成后评估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NT-pro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为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的药物,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个体状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用药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比伐卢定单用或联用与肝素联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急诊PCI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5例(年龄范围为65~75岁)的临床资料,其中比伐卢定单用或比伐卢定联用班组68例,肝素联用班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事件发生率、心源性猝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衰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伐卢定组住院期间总出血风险、主要出血风险、小出血风险率分别为8.8%、2.9%、5.9%,均低于肝素+班组28.7%、11.5%、1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比伐卢定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安全有效,与应用肝素+相比,主要临床获益为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比伐卢定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肝素
  • 简介:目的观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其他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对NSTEMI安全有效。

  • 标签: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治疗。结果:通过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秀尔意义(P<0.05)。通过将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进行对比,在血小板聚集率方面,观察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秀尔意义(P<0.05);在血小板水平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重度相关血小板减少症(TIT)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医院信息系统,统计2015年3月至2021年9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使用患者例数,收集用药后发生极重度TIT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从病历中提取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指征、合并症、用药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使用班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现血小板减少时间、PLT最低值出现时间、TIT临床表现、干预和转归等。结果设定时段内使用过的住院患者共10 354例,其中20例(0.19%)发生极重度TIT。2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39~84岁,平均66岁,≥65岁者12例;用药指征为急性心肌梗死者8例,脑梗死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支架植入术后各1例;合并高血压病者13例,糖尿病4例,脑梗死3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力衰竭分级(NYHA)≥Ⅲ级者3例;用药途径为静脉持续泵入,用药时间1~48 h;联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格瑞洛片、肝素、低分子肝素、阿普酶和纤溶酶;5例在用药1~6 h出现畏寒、寒战等症状,7例在用药1~7 d出现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静脉穿刺处瘀斑、柏油样便或便血等症状,10例无临床症状。使用至出现血小板减少和PLT最低值[(1~18)×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6,20)h和18(12,22)h,13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与出现PLT最低值的时间一致。诊断极重度TIT后20例患者均停用,给予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等治疗,18例在3~17 d(中位时间4 d)后PLT恢复至(100~258)×109/L;2例诊断后2、1 d分别出现柏油样便和便血,随后发生呼吸和心脏骤停并死亡。结论极重度TIT发生率低,起病急,可导致致命性出血事件,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停用并予糖皮质激素和对症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但应警惕继发出血事件导致的不良后果。

  • 标签: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减少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1例58岁男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予依诺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2次/d,注射用盐酸12.5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以5 ml/h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15 h后患者出现痰中带血,躯干和四肢出现散在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1×109/L,考虑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立即停止上述治疗,给予血小板8 U静脉输注1次。次日PLT升至30×109/L,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第3天,PLT升至57×109/L,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第6天,PLT 144×109/L。根据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评分系统,本例患者得分为1分,提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性不大,故考虑患者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很可能为引起。

  • 标签: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超时间窗(发病时间为4.5~8.0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其中42例患者经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后于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束后即刻予治疗(经微导管动脉泵入负荷量,并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量48 h)及强化降脂治疗(研究组),对剩余42例患者于造影检查结束后即刻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同时依据急性梗死部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n=24)与后循环梗死组(n=18),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8 h、7 d、1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比例(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8%),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94.76±11.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1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梗死组患者治疗后48 h、7 d、1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循环梗死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比例(94.44%)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后循环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间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其疗效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更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超时间窗 替罗非班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可调输液器持续泵入盐酸的方法和效果,便于临床工作。方法对66例患者,用可调输液器或微量泵泵入盐酸,观察疗效、有无不良反应等,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使用可调输液器持续泵入盐酸与使用微量泵泵入盐酸在疗效、不良反应上无差别。结论使用可调输液器持续泵入盐酸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可调输液器 泵入 盐酸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疗效。方法所有确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于发作6h内行急诊PCI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控制组(B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急诊PCI术及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A组另给予静脉内使用,观察两组在病变性质和术后即刻靶血管TIM/血流分级、术后心电图改变(ST段回落幅度)、术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并随访出院后MACE发生情况。结果A组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B组,使用治疗期间,A、B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ST段回落幅度较B组明显、30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ACS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比单纯PCI术及常规药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近一年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按照电脑排序的先后,将患者分为2组。排序在前的60例患者采取常规的介入术治疗,排序在后的60例患者在手术实施中,对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以及盐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干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运用后能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 冠心病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45例应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未使用的 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血栓形成状况、出血倾向、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中导管内及术后血栓形成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梗死溶栓后病情进展的药物。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脑梗死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盐酸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用于临床研究的50例冠心病患者是由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内收治的,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每组患者人数25例;对观察组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采用低分子肝素和盐酸治疗,对对照组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只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5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17例、治疗有效的有6例、治疗无效的有2例,分别占总数的68%、24%、8%,总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25例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8例、治疗有效的有9例、治疗无效的有8例,分别占总数的32%、36%、32%,总治疗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盐酸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值得广大相关医学工作者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 冠心病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对未实行早期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34例。观察组实施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发生率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病例,观察组应用少量出血例数较多(8.8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8.82%)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44.1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实行早期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对于常规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建议广泛应用。

  • 标签: 非介入治疗 非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湖南旺旺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包括普通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加用班后,患者的出血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可有效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的出血率轻度增加。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 疗效观察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了2013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分组法讨论,每组3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PCI,观察组采用+PCI的方式,于1—12个月内回访调查、复查冠脉造影等,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本次患者均于发病0—14天内行PCI术,包括急诊及择期手术,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掌握患者病变状态。介入治疗前,选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术后每天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手术过程中使用肝素8000。10000U。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冠脉内注入盐酸101μg/kg;静脉维持量,每天0.1μg/kg。结果本次从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等进行对比,且统计并发症、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对比2组患者病变状态。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86.7%(26/30),观察组93.3%(28/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3.3%(1/301,对照组13.3%(4/301(P〈0.05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皮下出血或牙龈出血等3.3%(1/30),对照组3.3%(1/301;结论由此可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更优越,不仅改善了术后血管的TIMI血流,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等。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封死 介入治疗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经对照研究方式,分析盐酸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选择纳入 66例冠心病病例样本,按照“贯序法”对纳入主体进行交叉分组,设置对比组( 33例)、研究组( 33例),前者给予常规方案治疗,后者辅以盐酸治疗,对比分析实际治疗效果。结果:经计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比组相比更高, 96.97%( 32/33)与 81.82%( 27/33),差异显著, P< 0.05;经检查,研究组心功能、炎性因子指标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盐酸,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更好改善患者心功能、炎性因子表达。

  • 标签: 冠心病 盐酸替罗非班 临床治疗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