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吕莹 袁伟 施冬玲 廖怡馨 李颖川 钟鸣 李锋 毛恩强 沈银忠 徐金富 宋元林 胡必杰 张文宏 凌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西医结合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上海 201508,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学研究部,上海 201508,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7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32,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科,上海 20150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25,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上海 201508,同济大学附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6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87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为奥密克戎组(193例)与非奥密克戎组(79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曼-惠特尼U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奥密克戎组以18~30岁者居多,占51.3%(99/19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的31.4%(249/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5,P<0.001)。奥密克戎组中轻型占88.6%(171/19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中的81.6%(648/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21)。奥密克戎组患者临床表现较非奥密克戎组更多见[60.1%(116/193)比29.1%(231/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P<0.001),以咽痛/咽痒、发热、咳嗽/咳痰为主。入院时奥密克戎组存在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影像学病变者占13.0%(25/193),低于非奥密克戎组的27.1%(21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3,P<0.001);奥密克戎组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比例为47.7%(92/193),低于非奥密克戎组的61.1%(48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01)。奥密克戎组的住院时间为20.0(16.0,23.0) d,长于非奥密克戎组的14.0(10.0,22.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2,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热的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住院时间长(均P<0.050)。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存在影像学病变少,住院时间稍延长;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者和不伴发热者住院时间较短,病毒清除快。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奥密克戎突变 临床特征 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住院时间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21年绍兴市上虞区由Delta变异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2月7-21日上虞区的COVID-19病例相关信息,分析本次疫情的三间分布,估算潜伏期以及实时再生数(Rt)。结果2021年12月7-21日上虞区累计发现COVID-19病例380例,均为确诊病例,年龄M(Q1,Q3)为52(38,61)岁;男女性别比为1∶1.25;职业以工人(36.58%)和农民(27.63%)为主;此次疫情共波及上虞区的9个乡镇/街道,主要集中在曹娥街道(57.10%)和百官街道(31.53%)。COVID-19病例的潜伏期M(Q1,Q3)为4.00(3.00,5.75)d。基本再生数(R0)为4.06,Rt早期最高为5.62,在疫情发现后呈下降趋势,10 d内降至1.00以下。疫情自发现后14 d(12月7-21日)单日发病人数首次下降为0,主要的发现方式为集中隔离发现(55.53%)和居家隔离发现(40.00%);密切接触者(密接)和密接的密接(次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06%和0.46%。结论2021年绍兴市上虞区COVID-19疫情病毒潜伏期较短,波及人员数量多,存在聚集性疫情,提示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的传染性强,密接和次密人群的排查与管理、风险区管控或为控制疫情的关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Delta变异株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患儿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2年4月25日至6月8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的177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根据患儿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组;按感染年龄将未接种疫苗患儿分为<3岁、3~<18岁组;根据疫苗接种情况将3~<18岁患儿分为未接种、接种1剂次、接种2剂次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77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患儿中男96例、女81例,发病年龄3(1,6)岁,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10.3±3.1)d。轻型138例、普通型39例。3~<18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适龄儿童中未接种疫苗55例、接种1剂次5例、接种2剂次36例。接种2剂次疫苗患儿末次疫苗接种时间≤6个月比>6个月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更短[(7.1±1.9)比(10.8±3.0)d,t=-3.23,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受未接种疫苗患儿年龄、基础疾病、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的影响(t=3.87、2.55、2.04、4.24、3.51、2.92,F=16.2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β=-0.33,95%CI -0.485~-0.182,P<0.001)、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β=-0.79,95%CI -1.463~-0.120,P=0.021)是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缩短的保护因素,淋巴细胞比例减少(β=-0.02,95%CI -0.044~-0.002,P=0.031)、有基础疾病(β=1.52,95%CI 0.363~2.672,P=0.010)则是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有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年龄增长、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短。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病毒,核酸转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免疫效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8日至2月3日于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医院)住院的105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肺炎组和无肺炎组,入院3 d后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的患儿按是否接种2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分为接种2剂次组和接种<2剂次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105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患儿中男53例、女52例,就诊年龄 10.0(8.0,11.0)岁,87例(82.9%)为轻型,13例(12.4%)为普通型,5例(4.8%)为无症状感染者。91例(86.7%)患儿已接种2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74例(70.5%)、发热58例(55.2%)、咽痛或咽干34例(32.4%)、鼻塞28例(26.7%)、流涕23例(21.9%)。105例患儿均未用抗病毒、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吸氧治疗,76例(72.4%)患儿使用中药治疗。肺炎组入院1 d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比例明显高于无肺炎组[13/13比87.0%(80/92),χ²=42.81,P<0.001]。62例入院3 d后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患儿中接种2剂次组发病至连续2次核酸阴性时间<16 d、入院1 d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及住院3 d后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的比例均高于接种<2剂次组[96.4%(54/56)比 4/6、100.0%(56/56)比2/6、100.0%(56/56)比3/6,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患儿症状较轻,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完成接种2剂次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患儿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比例高且核酸转阴时间可能更短。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临床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为全球流行的优势,Omicron变异不断出现新的亚型,且携带更多的突变位点。与原始和其他值得关切的变异相比,Omicron变异感染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Omicron变异致病性和毒性减弱,免疫逃逸能力陡增,传播速度更加迅速,更易通过物体表面和气溶胶媒介进行传播。人群感染后潜伏期缩短,无症状和轻症者居多,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本文重点梳理Omicron变异的致病特征和流行特征,以期为Omicron变异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Omciron变异株 免疫逃逸 致病性 流行病学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后处于恢复期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2日至2月24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救治医院)进行恢复期治疗的104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后患儿的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等临床资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情况将患儿分为接种≥2剂次组和未接种组;根据住院过程中核酸复阳情况将患儿分为复阳组和阴性组,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04例患儿中男53例、女51例,就诊年龄10.0(0.3,14.0)岁,92例(88.5%)为轻型,12例(11.5%)为普通型。未接种组就诊年龄及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均低于接种≥2剂次组[2.0(0.3,10.2)比10.0(3.2,14.0)岁、10(2,17)比193(157,215),χ²=-5.57、Z=-48.76,均P<0.001]。未接种组家庭聚集性发病占比及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均高于接种≥2剂次组[13/14比62.2%(56/90)、0.4(0.2,0.8)比0.4(0.2,1.1),χ²=5.09、Z=-48.95,均P<0.05]。复阳组具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占比及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均高于阴性组[2/13比1.1%(1/91)、0.6(0.2,1.0)比0.3(0.2,0.7),χ²=8.29、Z=2.70,均P<0.05]。复阳组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低于阴性组[160(78,197)比213(186,231),Z=-3.20,P<0.05]。结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的患儿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分型以轻型为主。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患儿具有较高的IgG抗体水平及较低的IgM抗体水平。具有基础疾病或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水平偏低的患儿核酸复阳概率高。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22年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暴发流行期间新生儿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详细收集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定点转诊医院收治的16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转归、核酸循环阈(Ct)值变化规律等临床特征。按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感染组和无症状感染组,按母亲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分为接种组和未接种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例患儿中男10例、女6例,均为足月儿,诊断年龄12.5(8.0,20.5)日龄,均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成人患者接触史,均为经水平传播获得感染。临床分型包括无症状感染4例、有症状感染12例(轻型感染10例、普通型感染2例),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1例),最高体温38.1(37.9,38.3)℃,热程1~5 d;其余临床表现为鼻塞(3例)、流涕(2例)、咳嗽(2例)、纳差(2例)、呕吐(1例)、呼吸急促(1例)。患儿外周血常规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C反应蛋白轻度增高1例。2例患儿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轻度局灶性渗出性改变。核酸转阴性出现在病程7~15 d。16例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3(10,14)d。出院后2周电话随访,均无临床表现反复,均无核酸复阳。母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与否与新生儿发热、呼吸道症状出现风险以及核酸转阴性时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水平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的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感染通常为轻型或无症状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近期预后好。

  • 标签: 婴儿,新生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杭州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聚集性疫情的特点及传播过程,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杭州市2022年1月26日至2月3日COVID-19聚集性疫情的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表现等信息,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绘制疫情传播链。结果本次COVID-19聚集性疫情由奥密克戎变异BA.1.1引起,感染来源为H公司进口生产物料,早期以"物传人"的形式传播,随后因工作接触等造成公司内传播,进而通过生活接触、公共场所暴露等方式在家庭、公司/单位、婚宴、母婴馆等地导致共计30起聚集性疫情。此次疫情共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1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62例;中位年龄33岁,年龄范围5月龄~85岁;主要分布在滨江区(49例,42.98%)、富阳区(45例,39.47%)和萧山区(15例,13.16%);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28—31日,临床表现以咽部不适(45例,39.47%)、咳嗽(43例,37.72%)和发热(27例,23.68%)为主。基本再生数R0为2.18,实时再生数Rt于2月1日降至0.77;中位潜伏期4.0 d,中位代间距2.5 d。结论此次聚集性疫情是由奥密克戎变异BA.1.1引起,并通过"物传人"的方式引发聚集性疫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奥密克戎变异株 流行病学 物传人
  • 简介:【摘要】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护有关指南,并同军队医院实际条件以及任务特点等进行结合,归纳在医疗区域改革、就诊指导以及院内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干预措施。分析军队医院对奥密克戎新冠病毒变异防护措施和防控对策,为临床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 标签: 防控 防护 变异株 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 军队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为奥密克戎变异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1年12月23日至2022年1月3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和实验室检查情况。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扩增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ab基因和N基因。采集血液样本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水平。结果38例患者中输入性病例35例(92.1%),其中美国输入20例(57.1%)。36例(94.7%)患者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其中末次接种后≤1个月发病者占5.7%(2/35),>3个月发病者占65.7%(23/35)。3例为无症状感染者。35例确诊患者中,咳嗽31例(88.6%),咽痛14例(40.0%),发热13例(37.1%),鼻塞10例(28.6%),流涕8例(22.9%);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正常者33例(94.3%),降低者1例(2.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19例(54.3%);C反应蛋白升高者18例(51.4%);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者35例(100.0%);降钙素原升高者10例(28.6%);D-二聚体升高者6例(17.1%);ALT升高者1例(2.9%);血钾降低者10例(28.6%)。ORF1ab基因循环阈值(Ct值)为22.15±6.00,最低值为14.22,N基因循环阈值为21.86±5.72,最低值为13.04。2019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水平为0.46(0.21,1.12) AU/mL;IgG抗体水平为126.55(8.31,289.85) AU/mL,其中20例患者IgG抗体>100 AU/mL,12例IgG抗体>200 AU/mL,最高达414.48 AU/mL。结论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感染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咽痛、发热、鼻塞,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奥密克戎变异,且病毒核酸水平较高,需注意防护。

  • 标签: 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引起的宁波市镇海区本土聚集性疫情,分析其传播链,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现场调查收集2021年12月6-18日宁波市镇海区新冠病毒感染者个案信息。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链。结果首例病例为途经中风险地区,直接或间接接触阳性感染者而感染新冠病毒,后继出现家庭内聚集性疫情,并通过工作、生活、艾灸养生活动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疫情共持续14 d,共报告确诊病例74例,潜伏期M(Q1,Q3)为4.0(3.0,5.8)d。所有病例均在一条传播链上,传播6代以上,代间距M(Q1,Q3)为3.5(2.0,5.3)d。基因测序结果为Delta变异(AY.4进化分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宁波市镇海区本土疫情与上海市疫情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结论本起疫情传播链清晰,Delta变异(AY.4进化分支)具有明显的家庭、封闭场馆、集中居住地聚集性,要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提高核酸检测频次。

  • 标签: Delta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 传播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感染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22年3月23日至5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周浦医院收治的2 675例年龄≥50岁的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将合并房颤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并进行比较。结果2 67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位年龄69.0(60.0,81.0)岁,其中135例合并房颤,房颤发生率为5.05%。合并房颤患者的年龄为55~101岁,中位年龄84.0(74.0,89.0)岁;轻型组68例,普通型组30例,重型/危重型组37例(包括重型9例、危重型28例)。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年龄55~75岁比例为43.2%,新冠疫苗接种率为32.4%;新发房颤比例在3组中最高,长程持续性房颤比例则以轻型组最高(58.8%)。重型/危重型组伴发热(29.7%)、肝功能不全(13.5%)、肾功能不全(46.0%)、2型糖尿病比例(46.0%)及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高〔与轻型和普通型比较分别为(分):1.8±1.1比1.1±0.8、1.2±0.7,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比较,重型/危重型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明显升高〔CRP(mg/L):27.2(6.0,60.8)比7.6(3.1,19.3)、12.8(4.9,26.3),ALT(U/L):31.3±15.4比15.4±9.3、19.3±11.7,AST(U/L):78.0±21.7比34.7±15.6、38.1±24.4,均P<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均明显降低〔Hb(g/L):105.3±22.5比125.8±25.4、123.0±20.4,ALB(g/L):33.7±6.0比39.0±5.5、39.6±13.1,均P<0.05〕;另外,重型/危重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轻型组〔μg/L:2.5(1.5,3.4)比2.2(1.2,2.8),P<0.05〕。治疗方面,3组间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分子肝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型/危重型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比例最低(27.0%),使用低分子肝素比例则高于轻型组〔81.1%(30/37)比51.5%(35/68),P<0.05〕。新冠肺炎合并房颤患者病死率为18.5%(25/135),均为危重型患者,其中脑栓塞、肺栓塞及脑出血者占32.0%(8/25),40.0%(10/25)死于多器官衰竭(40.0%合并消化道出血),20.0%(5/25)死于心脏性猝死,12.0%(3/25)死于呼吸衰竭;而轻型、普通型及9例重型患者均无死亡。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感染合并房颤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高,主要死因为心、肺、脑等多器官衰竭及栓塞性疾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奥密克戎变异株 心房颤动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同时对接种新冠疫苗是否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产生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8日至2月2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新冠救治医疗队在天津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连续收治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是否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对病情及转归的影响。收集数据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和临床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362例患者,其中加强接种组136例(37.57%)、常规接种组190例(52.49%)和未接种组36例(9.94%)。患者呈集中分布趋势,其中171例(47.24%)患者表现出家庭聚集发病,共涉及69个家庭。362例患者中,74例(20.44%)患者存在1种或1种以上基础疾病,主要是高血压(64例,17.68%)、糖尿病(23例,6.35%)、冠心病(18例,4.97%);215例(59.39%)患者存在1种或1种以上不适症状,主要是咳嗽(158例,43.65%)、咽部不适(154例,42.54%)和发热(136例,37.57%)。诊断分型为轻型194例(53.59%)、普通型165例(45.58%)、重型3例(0.83%)。患者入院时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升高〔23.17(3.08,60.77)〕。患者均接受医学隔离,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中医辨证(中成药或汤药)治疗265例(73.20%)、俯卧位治疗188例(51.93%)、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6例(29.28%)、胸腺法新免疫调节治疗21例(5.80%)、使用抗菌药物20例(5.52%)、经鼻高流量氧疗12例(3.31%)、使用糖皮质激素5例(1.38%)、无创机械通气1例(0.28%)、有创机械通气1例(0.28%)。36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2例(3.31%)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的病程中位数为13(10,15)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3(11,15)d,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3(10,15)d。与未接种组相比,加强接种组和常规接种组患者的新冠IgG抗体滴度和轻型患者比例更高〔IgG抗体滴度:41.49(20.32,81.38)、19.94(2.33,49.25)比0.16(0.07,1.94),轻型:66.91%(91/136)、48.94%(93/190)比27.28%(10/36)〕,且加强接种组高于常规接种组(均P<0.05)。与常规接种组和加强接种组相比,未接种组重型患者比例更高〔5.56%(2/36)比0.53%(1/190)、0(1/136)〕,核酸转阴时间更长〔d:15(11,16)比12(10,15)、13(11,15)〕,病程更长〔d:15(11,16)比12(10,15)、13(11,15)〕,且入住ICU的比例更高〔16.67%(6/36)比2.63%(5/190)、0.74%(1/136)〕,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密克戎变异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呈聚集性发病,但其临床症状较轻。新冠疫苗尤其是加强针接种对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方面仍然有效。

  • 标签: 奥密克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种商业化试剂盒对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核酸检测的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2月北京市监测发现的经测序分析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的咽拭子标本8份,同时收集北京市2021年11月监测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咽拭子标本5份,用三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的商业化荧光定量RT-PCR试剂盒进行检测,对检测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取其中两份Ct值较低的样本10倍系列稀释5个梯度,用于比较检测试剂的灵敏性。结果三种试剂盒均能特异性地检出8份奥密克戎变异和5份非奥密克戎(德尔塔变异)。试剂A和B的灵敏性高于试剂盒C一个稀释度。结论三种试剂盒均能特异性地检测奥密克戎变异。试剂盒A核酸用量最少,虽然只检测一个变异位点(Q498R),但该位点是奥密克戎变异特有的,从而使实验操作和结果判定都更简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 荧光定量RT-PCR 检测试剂盒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珠海市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13日至2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39例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感染者(奥密克戎变异组),以及2020年1月17日至2月17日收治的98例2019-nCoV非奥密克戎变异感染者(非奥密克戎变异组),分别比较2组成人和儿童感染者的临床特征。统计学方法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1例奥密克戎变异组成人患者的年龄为34.0(26.0,40.5)岁,小于93例非奥密克戎变异组成人患者[50.0(36.0,62.0)岁,Z=-3.81,P<0.001],有基础疾病患者的比例小于非奥密克戎变异组[4.8%(1/21)比31.2%(29/93),χ2=6.17,P=0.013];奥密克戎变异组的临床分型为轻型[71.4%(15/21)]或普通型[28.6%(6/21)],而非奥密克戎变异组以普通型[57.0%(53/93)]和重型[23.7%(22/93)]为主,两组患者临床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9, P<0.001);奥密克戎变异组核酸持续阳性时间较长[14.0(10.5,16.5) d比8.5(4.0,12.0) d,Z=-3.56,P<0.001],奥密克戎变异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为肺炎的比例少于非奥密克戎变异组[28.6%(6/21)比86.0%(80/93), χ2=30.5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儿童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但奥密克戎变异组的儿童感染率高于非奥密克戎变异组[46.2%(18/39)比5.1%(5/98), χ2=33.65, P<0.001]。结论珠海市2019-nCoV奥密克戎变异成人感染者的临床分型较轻,出现肺炎比例较少,但核酸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儿童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但儿童感染率明显升高。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奥密克戎变异株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Delta变异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链。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风险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2021年11月1日,通过人群主动筛查,发现北京市昌平区一起涉及5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Delta变异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来源于10月22-27日与该起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在同一酒店集中隔离。感染来源在隔离期间可能通过通风管道气溶胶传播给该起疫情的首发病例。首发病例10月27日解除隔离,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共同居住期间造成其他4名家庭成员续发感染。结论新冠病毒Delta变异易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隔离酒店上下通风管道传播应引起重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Delta变异株 气溶胶 感染来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引发天津市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流行病学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天津市共报告430名病例,409名符合纳入标准,70.90%(290/409)发生家庭聚集。家庭续发率为33.64%,12~17岁组首发病例家庭续发率(13.79%)明显低于18~49岁组(36.48%),OR值(95%CI)为0.378(0.170~0.840)。影响家庭聚集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较集中隔离发现的OR值(95%CI)分别为2.951(1.322~6.586)和2.287(1.164~4.495),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较未出现咽部不适的OR值(95%CI)为3.003(1.576~5.720);家庭内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较未全部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OR值(95%CI)为0.268(0.132~0.552)。结论本次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引发家庭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首发病例在封/管控区和居家隔离发现以及首发病例出现咽部不适是发生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家庭内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是发生新冠病毒肺炎家庭聚集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Omicron变异株 家庭聚集 续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评估德尔塔变异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28例德尔塔变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普通型23例、重型4例、危重型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血液检查关键指标;按照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中位值42.5 fL,将28例患者分为低RDW-SD组(≤42.5 fL,16例)和高RDW-SD组(>42.5 fL,12例),比较两组免疫相关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RDW-SD对新冠肺炎患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患者入院第1天实验室检查指标中,RDW-SD是唯一与PaO2和PaCO2均相关的指标,并且与PaO2呈负相关(r=-0.379,P=0.047),与PaCO2呈正相关(r=0.509,P=0.006)。进一步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对RDW-SD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临床特征组之间RDW-SD数值(包括男性/女性、年龄≥65岁/<65岁、有/无高血压史、有/无糖尿病史、有/无吸烟史、有/无高热、有/无发热时间持续3 d、有/无呼吸系统症状、有/无消化系统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DW-SD指标相对稳定,不受患者基线水平影响。低RDW-SD组CD19 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高RDW-SD组(23.01±3.01比15.34±5.34,P<0.05),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明显低于高RDW-SD组(g/L:11.43±3.20比15.42±1.5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DW-SD评估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可信区间(95%CI)为0.59~1.06〕,接近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评分标准预测病毒性肺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评分(MuL BSTA;AUC=0.82,95%CI为0.51~1.12),并优于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AUC=0.70,95%CI为0.50~0.91)。结论RDW-SD对于评估德尔塔变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 标签: 红细胞分布宽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轻型和普通型奥密克戎变异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对人群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22日至2月24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收治的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B1.1.529)感染的317例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入院时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尤其是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317例奥密克戎变异急性感染的成人患者中,普通型(203例)老年患者比例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均较轻型(114例)患者明显增多〔年龄≥60岁:27.58%(56/203)比9.65%(11/114),高血压:31.03%(63/203)比19.30%(22/114),糖尿病:15.76%(32/203)比7.89%(9/114),心脑血管疾病:11.33%(23/203)比0.88%(1/114),均P<0.05〕;传播途径以聚会传播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等流感症状最为多见;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分别有19.30%(22/114)和24.63%(50/203)的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复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轻型及普通型患者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如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急性期尚未引起严重的炎症风暴,可能与疫苗接种及病毒变异后致病力减弱有关。轻型组IL-6>7 ng/L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型组〔1.75%(2/114)比6.40%(13/203),P<0.05〕,提示IL-6升高可能成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中分别有12.90%(12/93)和11.04%(17/154)的患者辅助T细胞比例降低,18.28%(17/93)和14.28%(22/154)的患者CD4+/CD8+比值升高,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与疾病的进展和远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结论血清IL-6水平可能作为评估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疫苗接种后,奥密克戎变异急性感染患者体内炎症指标显著降低,但远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 标签: 奥密克戎 自身免疫 新冠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清醒俯卧位(APP)用于奥密克戎变异所致普通型新冠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8日至2月20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医疗队支援天津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期间收治的奥密克戎变异所致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普通型新冠肺炎诊断标准,且具有重症高危因素或不吸氧情况下活动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3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组后的前3 d是否完成每日12 h的APP,将患者分为APP组和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实验室检查、疾病进展情况(进展为重症)、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以及APP期间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性〔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分越高,耐受性越差)〕;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入组3 d、7 d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SpO2/吸入氧浓度(FiO2)比值、ROX指数(ROXI)。结果研究期间,APP组及对照组分别纳入95例和102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新冠疫苗接种率、实验室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组时IL-6、CRP、SpO2/FiO2比值和ROX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组入组时相比,入组3 d时APP组SpO2/FiO2比值和ROXI均明显升高〔SpO2/FiO2比值:461.90 (457.10,466.70)比446.67(437.14,457.10),ROXI:25.40(23.33,25.93)比22.57(21.86,24.40),均P<0.05〕,对照组IL-6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IL-6(ng/L):18.30(6.50,37.75)比7.40(5.10,11.15),CRP(mg/L):11.46(2.11,17.96)比4.11(1.72,9.05),均P<0.05〕。入组3 d时,APP组IL-6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6(ng/L):7.35(4.35,12.80)比18.30(6.50,37.75),CRP(mg/L):4.52(1.98,9.66)比11.46(2.11,17.96),均P<0.05〕,而SpO2/FiO2比值和ROX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pO2/FiO2比值:461.90 (457.10,466.70)比446.67 (441.90,459.52),ROXI:25.40(23.33,25.93)比23.31(22.10,24.66),均P<0.05〕。入组7 d时,两组患者的IL-6、CRP、SpO2/FiO2比值和ROX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进展为重症的病例。APP组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0.0(8.0,12.0)d比11.0(9.0,13.0)d,12.0(10.0,14.0)d比14.0(12.0,16.0)d,均P<0.05〕。患者APP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背痛,APP组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9%(17/95)比26.5%(27/102),P=0.149〕;对照组VAS评分明显高于APP组〔分:2.5(2.0,4.0)比2.0(1.0,3.0),P=0.004〕。结论在有重症高危因素或氧储备能力下降的奥密克戎变异所致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中,早期APP可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但不能确定对预防病情进展的作用。

  • 标签: 清醒俯卧位 奥密克戎变异株 普通型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