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对HIV/HBV合并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HIV/HBV合并感染治疗的考量和挑战,特别是药物安全性、耐药屏障、特殊临床情况和用药规范等进行讨论。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肝炎病毒,乙型 合并感染 丙酚替诺福韦 复方单片制剂
  • 简介:摘要机会性感染常常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宿主,HIV感染及能引起免疫缺陷或紊乱的基础疾病是其主要的易感因素。近年来发现非HIV宿主存在某些新发的潜在免疫缺陷机制,如抗细胞因子抗体疾病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与马尔尼菲篮状菌、非分枝杆菌、曲霉等多种机会性感染密切相关,其所导致的不同临床感染类型、免疫缺陷调控机制、治疗方法等诸多问题逐渐被关注。因此,本文将对非HIV宿主潜在新发的免疫缺陷机制与机会性感染进行综述。

  • 标签: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机会性感染 免疫缺陷 马尔尼菲篮状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的免疫缺陷疾病多是免疫系统的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的遗传缺陷造成的。这导致了某些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增加,这些则成为免疫缺失的特异性标志。具体的分类见表1。其中的许多种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关键。

  • 标签: 免疫系统 抗体缺失 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可直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原发性感染,导致相关症状。然而其往往发病隐匿,易被误诊。本研究报道1例因"左手抖动伴反应迟钝10余天"入院的青年患者,其初诊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通过脑组织活检、脑脊液相关检查诊断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HAND),确诊后予以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后症状消失。提示HIV感染的青年患者出现快速进展性痴呆时,应考虑HAND的可能,并尽快进行相关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及时开展HAART。

  • 标签: HIV 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 组织病理
  •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肾脏的损害有多种,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包括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肾淀粉样变性、狼疮性肾炎等[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HIV-associatednephropathy,HIVAN)是HIV感染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快速进展性肾衰竭为临床特点,病理表现为萎陷型肾小球硬化(collapsingglomerularsclerosing)和变异的小管间质性肾炎(variable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的一种独立的肾脏疾病[4].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肾病 临床特征 病理学 发病机理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microRNA(miRNA)对调控基因表达有着重要作用,病毒与宿主在miRNA水平存在着复杂的"对话"。研究显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能编码病毒miRNA(vmiRNA),通过维持病毒潜伏、保护感染细胞免于凋亡或外力刺激下的细胞死亡等方式,在HIV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宿主miRNA则参与到了抗HIV的防御性机制中,但也面临HIV调控相应宿主miRNA、编码RNA沉默抑制物等多种阻力。深入研究HIV与宿主间miRNA水平上的动态相互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HIV的致病机理,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MICRORN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miRNA
  • 简介:目的评价市场流通中HIV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质量.方法从使用单位抽取20家试剂,用国家参考品、确证为阳性的样品和阴性样品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0家试剂均符合200107批国家参考品的质量要求,对76份确证为阳性样品的检出率为100.0%,16家试剂对88份阴性样品的检出率为100.0%,3家试剂为98.9%,1家试剂为97.7%.结论我国HIV抗体诊断试剂的灵敏度较高,但某些试剂的特异性仍需提高.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诊断试剂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HIV核酸即时检测分子诊断技术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总精密度、检测限的影响。方法: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检验科收集的临床检测样本 60例,均采用传统 PCR技术和 Xpert HIV-1即时核酸检测,比较两种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Xpert HIV-1即时核酸检测符合率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对总精密度、检测限的影响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检测中应用 HIV核酸即时检测分子诊断技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总精密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HIV核酸即时检测分子诊断技术 HIV-1检测 总精密度 检测限
  • 简介: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 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 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眼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市第六民医院ICU的PCP合并AR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IV感染PCP组和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特点、基础疾病等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129例PCP合并ARF患者中,HIV感染者75例,非HIV感染免疫抑制者54例。HIV感染PCP组仅10.7%(8/75)的患者既往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两组患者均未行PCP预防用药。HIV感染PCP组患者入ICU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为(18.7±6.0)分,高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的(13.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01);两组患者均存在明显低蛋白血症。HIV感染PCP组96.0%(72/75)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84.0%(63/75)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的占比为57.4%(31/54)。HIV感染PCP组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05(0.02,0.12),低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的0.96(0.64,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6,P<0.001)。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在ICU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0(7.0,14.0) d和18.0(11.8,32.5) d,分别长于HIV感染PCP患者的7.0(4.0,9.0) d和13.0(7.0,2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8、-2.73,均P<0.050);HIV感染PCP组的病死率为57.3%(43/75),高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的38.9%(2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APACHEⅡ评分是HIV感染PC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1.006、1.015、1.736,均P<0.050],氧合指数、LDH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影响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0、1.008、0.989,均P<0.050)。结论PCP患者合并ARF后病情重,病死率高。LDH、CRP和APACHEⅡ评分为HIV感染PC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氧合指数、LDH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影响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HIV感染 免疫减弱宿主 非HIV感染 肺孢子菌肺炎 急性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出现已经使HIV感染成为一种慢性疾病。HIV DNA整合在CD4+T淋巴细胞基因组中形成HIV-1储存库,使部分HIV-1逃避了宿主免疫清除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作用,导致患者停止治疗后出现病毒反弹的现象。因此,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1储存库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重大难点。HIV-1储存库细胞特异性表达标志物的研究可以为清除HIV感染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是目前HIV研究的热点和挑战之一。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储存库 静息型CD4+T淋巴细胞
  • 简介: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出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老年感染者(年龄≥50岁)显著增加。这不仅仅是因为许多年轻时感染的患者如今已经活至50岁以上,而且也是因为患者感染时的平均年龄已增加。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老年人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会导致牙龈及牙周组织发生不同的改变。目前,这种具有特定发病过程,病情进展,以及对治疗呈现抵抗性的牙周病越来越多。临床上伪膜型或口疮型念珠菌病,以及所谓的乳头状增生可能是真菌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感染好发于颊,腭,舌背及口角区,很少累及牙龈及牙周组织。免疫功能缺陷会导致病毒的活化和感染。复发性坏死性溃疡可能是I型或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而明显局限型溃疡可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口腔卡波济氏肉瘤最初表现为蓝色或红色斑点,继而转变成为蓝色,有时像淋巴瘤样或淋巴管瘤样的外生性肿瘤。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牙周组织 牙龈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妇女感染HIV(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与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相关性,为HIV/AID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妇女宫颈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妇科门诊进行筛查的53例HIV/AIDS妇女作为实验组,58例HIV阴性妇女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TCT(thinprepcytologictest,TCT)及HPV(humanpapillomavirus,HPV)检测。结果53例HIV/AIDS妇女TCT异常48例(90.56%,48/53),58例HIV阴性妇女中,TCT异常27例(46.55%,27/58),两组TCT异常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HIV/AIDS妇女中高危型HPV14例(26.41%,14/53);58例HIV阴性妇女高危型HPV高危型10例(17.24%,10/58),两组感染高危型HPV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TCT异常有差异,但高危型HPV感染没有差异。

  • 标签: 艾滋病 子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液基薄层细胞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HCV合并HIV感染者的肝功能、机体免疫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民医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年收治的29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住院的单一HIV感染患者506例和单一HCV 感染患者1316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抗HIV和HCV病毒治疗前的肝功能、淋巴细胞及病毒载量等指标。结果 三组患者均以男性所占比例最高,各组性别间差异没有无统计学意义;单一HIV组和HCV组患者的感染年龄较HIV/HCV组偏大。HCV/HIV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的水平均高于单一HIV组和单一HCV 组患者,白蛋白、白球比均低于单一HIV组和单一H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CV/HIV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高于单一HI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CV/HIV组、单一HIV 组患者的CD4+ T 淋巴细胞、CD8+ T 淋巴细胞、CD4+/CD8+ 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HIV 合并感染患者的 CD4+ T 细胞数量、CD4+/CD8+ 细胞比值水平比单一HCV感染者明显降低,而CD8+ T细胞数量水平与单一 HCV 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HIV/HCV 组 HCV 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单一HCV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HIV/HCV组和单一HCV组的HCV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 与,HIV/HCV合并感染者较单一病毒感染者更易发生肝功能受损,CD4+ T细胞和CD4+/CD8+ 比值降低,免疫功能更加低下,HCV病毒载量升高,应加强此类人群的检测,尽早进行干预。

  • 标签: [] 丙型肝炎病毒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重叠感染 细胞免疫 肝功能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妇应尽早使用联合抗病毒治疗阻断HIV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时间越早、越长,阻断效果越明显。但在临床上常见部分HIV感染孕妇直到妊娠晚期或临产前才来就诊,对这部分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快速阻断HIV母婴传播,在选择药物时,除了考虑快速强效抑制病毒,还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脐带血药物浓度及新生儿药物洗脱等问题。本文就国内外孕妇感染HIV的现状、HIV母婴阻断用药现状及妊娠晚期HIV母婴阻断常用ARV药物等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HIV感染 妊娠晚期 治疗,抗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269例HIV感染者,将其分为HIV单独感染组和HBV合并HIV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ART启动时和ART后不同时间点(2、4、8、12、24、36、48和96周)的肝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HIV RNA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HIV单独感染组145例,HBV合并HIV感染组124例。ART启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t=9.566)、丙氨酸转氨酶(t=-4.652)、总胆红素(t=-25.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与HBV合并HIV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305.9±156.9)/μL比(266.2±172.5)/μL、(388.5±226.1)/μL比(380.8±287.4)/μL、(369.5±191.4)/μL比(453.6±179.6)/μL;ART后48、72和96周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值为121.0(-52.5, 144.5)/μL比156.0(-35.8,185.8)/μL、139.0(-116.0,176.8)/μL比114.5(-59.5, 229.0)/μL、-91.0(-110.0, 153.3)/μL比-94.0(-130.8, 114.3)/μ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16、-0.066、-1.414、Z=-1.715、-0.802、-1.602,均P>0.05)。ART后24、48和96周时,HIV单独感染组的HIV RNA抑制率分别为89.7%(130/145)、96.6%(140/145)和96.6%(140/145),HBV合并HIV感染组分别为87.1%(108/124)、92.7%(115/124)和94.4%(117/1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0.053、0.017,均P>0.05)。ART后第2周、第4周HIV单独感染组肝功能异常率分别为3.4%(5/145)、6.2%(9/145),低于HBV合并HIV感染组的21.0%(26/124)、13.7%(17/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1、4.309,均P<0.05);而第8周[10.3%(15/145)比9.7%(12/124)]、第12周[9.0%(13/145)比9.7%(12/124)]、第24周[9.7%(14/145)比8.9%(11/124)]、第36周[9.7%(14/145)比10.5%(13/124)]、第48周[8.3%(12/145)比8.1%(10/124)]、第96周[2.8%(4/145)比0(0/124)]的肝功能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0.040、0.049、0.051、0.004、3.472,均P>0.05)。结论合并HBV感染对HIV感染者的ART效果无不良影响。

  • 标签: HIV 肝炎病毒,乙型 同时感染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研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集100例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病例信息,分组展开研究,采用常规护理为参照组(50例),采用循证护理为研究组(50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AS、SDS 评分,两组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SAS、SDS 评分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性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质量,显著的可行性具有广泛应用的意义。

  • 标签: HIV 淋巴瘤化疗 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