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方法:以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的患儿为主,从中挑选40名儿童,成立对照组与观察组,医护人员选择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根据患儿情况专门护理,观察小组对比数据,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值能够得知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面对患儿的耐心、患儿家属情绪、用药情况均为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结论可见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较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差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不良护理 发生原因 儿科护理 具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患儿在接受护理时选择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进行研究时段,选择54名儿科收入的患儿开展本次前瞻性对照试验,将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27)与实验组(n=27)。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应用强化风险护理管理,对护理结果中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儿科患儿的护理时,将强化风险护理应用于其中,有助于控制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临床可应用价值良好,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 护理方式 应用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中有关应用红花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结果应用红花注射液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变态反应为主,过敏反应为主要表现形式,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引发的不良反应类型与不同反应发生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性。结论在使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时,临床医生或药师应重视其易引发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 标签: 红花注射液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阿莫西林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学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使用阿莫西林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药学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16例出现过敏反应,10例出现消化系统反应,4例出现神经系统反应,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1例出现血液系统反应。其中,27例患者用药时间超过7天,5例患者用药时间不超过7天;30例患者口服用药,每天给药3次,每次给药量为0.5克,2例患者为静脉滴注给药,每天给药1次,每次给药量为0.3克。结论 阿莫西林所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危害性较大,需要避免对患者长时间用药,并尽可能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给药。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患者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提高安全输血意识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输注各种血液制品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在2473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4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其中发热反应28例,占60.87%,过敏反应18例,占39.13%,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注的血液制品中以冰冻血浆反应率最高为3.12%,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发生率最低为0.91%。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采用去白细胞技术能有效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与上报情况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 1500例次住院患者展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同时收集医护维度的事件上报数据结合分析,对比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上报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在本次 1493份有效问卷当中,发生有 1次及以上不良事件患者共 147人,各类不良事件总例数 156次,发生率为 10.45%。调查显示本次实际上报率占 59.62%( 93/156)。内、外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外科患者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高于内科患者( P<0.05)。外科患者发生皮肤的不良反应,输液反应,院内感染,插管事件,用药剂量、方法错误的事件发生率相比内科患者显著更高,内科系统收治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高。结论:对于当前医务工作者的自身认识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上报处理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外科应当关注围手术期治疗的各项医护工作,在内科患者的治疗中应当关注药品的用法与配伍方法,把握好各药物的使用指征。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上报情况 差异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万古霉素的临床使用情况,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用万古霉素的75例住院患者,分析其用药资料,对万古霉素基本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等进行评价。结果75例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全部为治疗用药,无预防用药。治疗有效例数为39例(52.00%),治疗无效例数为19例(25.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师和药师的培训,建立医院万古霉素特殊使用的限制性措施,严格控制适应症,减少经验性用药,才能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万古霉素 合理用药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某院因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年龄,性别,用药途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比例方面,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相对较高(p<0.05);在年龄阶段方面,年龄越大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越高(p<0.05);在不同给药方式方面,得知使用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p<0.05)。结论:临床药物使用的过程需要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严格的对药物进行控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特殊人群包括生产工艺不完善,包括用药不规范等等,所以日常的使用方案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 标签: 中成药 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回顾性统计分析2014年我市上报的1746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全面了解辖区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 标签: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知晓护理不良事件定义的占90.60%、管理制度的占89.80%和上报流程的占86.20%,对自己和他人发生的不良事件主动呈报的分别占49.40%和25.20%;担心报告后会受到批评与处罚占82.60%,担心影响个人发展占81.40%,认为上报后得不到表扬占80.60%,不相信无惩罚报告制度占82.20%。结论护理人员对主动呈报不良事件关注程度较高,但仍有较多顾虑。建议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不良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对上报者给予保护,完善上报反馈,提高不良事件主动呈报率。

  • 标签: 护理人员 不良事件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痛风患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患痛风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3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包含30例患者,给予自拟排酸方和自拟急性期痛风方剂进行治疗。30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痛风患者采用中药疗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痛风 中药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简介:通过从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成因分析入手,重点探讨在分路不良情况下部门联控的措施,提出了开发联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议。结合广西地方铁路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合山站区部门联控的措施及成效。

  • 标签: 轨道电路 分路不良 联控措施 信息系统 案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发生的儿科护理不良事件124例,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124例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为给药差错38例(占30.65%),皮肤损伤25例(占20.16%),液体外渗24例(占19.35%),坠床或跌倒19例(占15.32%),延误检查12例(占9.68%),烫伤6例(占4.84%);护理人员的年龄越大、技术职称越高、学历越高及工作时间越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