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经典双任务实验范式,探讨前瞻记忆的情绪一致效应及其理论模型。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后,观察被试在高兴、悲伤和自然情绪状态下的前瞻记忆任务和当前任务的成绩。结果发现,情绪一致前瞻记忆出现反转效应,即在高兴背景下前瞻记忆负词比正词成绩好,在悲伤背景下前瞻记忆正词比负词成绩好。实验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注意—搜索模型,不支持自动激活模型。

  • 标签: 前瞻记忆 情绪一致性记忆 反转效应
  • 简介:生态雕塑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观念,生态雕塑可以分为永久生态材料雕塑、临时生态材料雕塑两种形态,其中临时生态材料雕塑是最具有生态的雕塑形态。对其材料运用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雕塑材料的特性,进而在雕塑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材料。

  • 标签: 生态雕塑 材料 绿雕
  • 简介:重新阐发阿尔都塞的理论体系,需要对阿尔都塞的四个常识判断——'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者吗?''阿尔都塞思想是反历史的吗?''何为唯物辩证法?''多元决定论是多元论吗?'进行再思考。阿尔都塞着意于提出一种'断裂',为理论实践和现实的政治运行敞开一个可能的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对阿尔都塞的判定需要跳出(后)结构主义的解释框架。断裂以及由断裂迸发出的能动,构筑出了开放的、处于永久发展中的历史,这是阿尔都塞所肯定的历史原则。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法向度也只有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通过对'surdétermination'一词的重译,进一步指出阿尔都塞是以非确定的主导思想保卫马克思思想的合法,其理论体系为整个当代哲学带来颠覆的阐释倾向。

  • 标签: 断裂 唯物辩证法 surdétermination 政治实践
  • 简介:本文主要以林尚立、周雪光、冯仕政、蔡禾等学者有关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有效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中国国家治理理解安置于现代化进程中,分析国家治理的逻辑进程、模式和有效等,论证创新逻辑才是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历史实践、模式和有效的有效范式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命题,改革开放是政治命题,创新是国家治理命题”是理解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脉络。

  • 标签: 中国国家治理 赶超型现代化 有效性 创新逻辑
  • 简介: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科技的重要标志,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互联网的一机一线,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一网打尽全世界"。然而,在互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互联网的过程中反而被互联网所控制和支配。

  • 标签: 科技异化 互联网 两面性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
  • 简介: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的相似是如何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中个体情绪判断的。相似被划分为重遇刺激与过去刺激完全相同、表面相似及本质相似三种水平。结果表明:当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完全相同时,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最多,其次是本质相似,表面相似情况下被试预测的消极情绪最少。本研究得出结论为消极刺激相似会影响幼儿对未来事件的认知,重遇刺激与过去消极刺激越相似幼儿的消极情绪越多。

  • 标签: 幼儿 消极刺激相似性 未来事件 情绪
  • 简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现代思想的最高命题,是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的价值基点与建构社会主义现代的最高目标。马克思现代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构相互结合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导当代中国现代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是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因而也就是科学发展的现代,必然是和谐发展的现代

  • 标签: 马克思 全面发展 现代性建构 核心目标
  • 简介:近来,随着城镇医疗救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给付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2012年28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测量与分解法,考察了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不平等性地区差异的构成因素和贡献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医疗救助给付存在比较严重的"横向不公平"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的地区不平等日趋显著。其中,从地区特征来看,给付水平的不平等主要来自地区内,以东部地区不平等最为严重。从给付结构来看,"一次救助"(资助参保)较"二次救助"(大病救助)不平等更为凸出。本研究还发现,加大"一次救助"人均给付的投入力度,有助于降低总体给付的不平等

  • 标签: 城镇医疗救助 横向公平 给付水平 给付结构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 简介:采用眼动追踪法考察面孔部件相似判断中.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的平均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做出“很不相似”判断的平均总注视时间:(2)判断目标部件的相似时,被试对目标部件的注视不一定显著多于对其他部件的注视:(3)目标部件相似判断中.被试对其他部件的注视在相似加工的中期阶段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的加工过程比做出“很不相似”判断的加工过程更复杂;(2)面孔部件相似判断中,其他部件会影响目标部件的判断:(3)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相似判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相似加工的中、晚期阶段。

  • 标签: 相似性判断 面孔部件 眼动
  • 简介:邓小平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互动思维,在他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完善各种群众参与和党员参与的互动机制,将民主制度化,为民主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创造了良性互动的氛围和条件,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的中央领导集体都很注重如何与群众实现良性互动,习近平同志在大力反腐倡廉中,践行群众路线,更是进一步发挥邓小平民主思想的互动思维,强调用反对腐败的方式加强政党和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互动特征,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还落实在行动上。

  • 标签: 邓小平 民主思想 互动性思维
  • 简介:在1907年的“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的空间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的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的透视的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的空间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的透视与动感的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的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的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重要意义。

  • 标签: 透视性 事物感知 空间构造 动感
  • 简介:罗尔斯的正义战争观,一是并未为其“民主的和平观”提供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明,同时,他在证成其民主的和平观的过程中,在经验层面的论证方法和规范层面的论证方法之间进行较为随意的取舍,取舍的标准在于哪种论证方法有利于自己的论证;二是所使用的“法外国家”这一概念不甚恰当,对法外国家提出的战争理由并不是充分的;三是非常关注开战正义和作战正义,但是并未给予战后正义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当今关于正义战争观研究的一个普遍缺陷。

  • 标签: 正义战争观 法外国家 万民法
  • 简介:中国道德文化主张"整体主义",西方道德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被反复强调的命题。很多学者在对比中西伦理思想观念时明确断言,整体主义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独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理念的西方是不存在或者不重视整体主义的。究竟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倡导的"整体主义",什么是中国鞭笞的"个人主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中西比较 中国式 脆弱性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主义
  • 简介:西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同样是可行的,这一点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目前课题组进行了多项关于信仰基督教儿童和信仰天主教儿童宗教认知发展、宗教情感发展、宗教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采用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主要考察任务、年龄、性别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如何挖掘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义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有关实验研究,不仅对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丰富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学科建设价值。

  • 标签: 中国 宗教心理学 实验研究 可行性 重大主题
  • 简介: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水平在“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的自我投入”这一因子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的危机”这一因子上的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3)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初中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 简介:目前,国内对“红色经典”元素在陶瓷产品设计应用研究方面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开发层次较低.数量比较少并且形式较为单调,文化内涵挖掘也不够深,除了红色旅游外,创意陶瓷设计与其他产业问联系较少,缺乏协调与统筹。这些问题制约着红色题材在设计中的发展,将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到装饰瓷、日用瓷等产品设计中进行研究,对于陶瓷艺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陶瓷具有材质的特殊,在设计表现上又有别具一格的审美形态,将红色经典文化融入陶瓷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可以产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价值。

  • 标签: 红色经典 陶瓷设计 创意设计
  • 简介: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 标签: 乌托邦 UTOPIA 跨语际实践 概念
  • 简介:在马克思之前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过社会有机体学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从实践出发去看待和研究社会有机体,对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了既唯物又辩证的阐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实现了对历史上有关社会有机体学说的变革和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变革 思想
  • 简介:12月13~14H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从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现代与中国精神”进行了跨专业、多视角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代性 专家论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膜拜团体实施感觉剥夺的主要程序、膜拜成员心理变异特征和心身损害后果,揭示膜拜团体人为制造感觉剥夺的本质就是精神控制。消除膜拜成员感觉剥夺主要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互助式、替代式信息激励方法。

  • 标签: 破坏性膜拜团体 膜拜成员 感觉剥夺 信息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