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临床及实验室干预帮助患者获得更佳质量的配子及胚胎是重要问题。本专栏通过数篇文献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促排卵过程中添加辅助药物对卵母细胞及胚胎质量的影响,临床策略管理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以及配子及胚胎质量评估新方法,并对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疾病诊疗策略进行展示。

  • 标签: 配子 胚胎 质量管理 临床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成年人卒中华勒变性患者,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卒中后华勒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例卒中后华勒变性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6~63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构音障碍(n=3)、肢体活动不灵(n=3)、吞咽困难(n=1)和头晕(n=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分。发病后初次MRI及CT表现符合卒中诊断,在发病后3~7个月随访过程中MRI发现华勒变性,表现为T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几乎所有病例的弥散加权成像也发现沿神经纤维走行的高信号。结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后可出现同侧锥体束损害,影响患者长期运动功能;单侧脑桥卒中后可出现双侧脑桥臂损害,影响患者共济和平衡功能。卒中后华勒变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变性过程,其影像学表现与新发脑梗死相近,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可避免误诊。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Waller变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马蹄足 A型肉毒毒素 系列石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靶向抗免疫球蛋白E(IgE)药物奥马珠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变应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并采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中重度变应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儿童哮喘控制评分(C-ACT)、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简易哮喘生活质量问卷(Mini-AQLQ)和哮喘全球疗效评估(GETE)等问卷,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和小气道功能指标等肺功能检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eNO)等的变化。结果完成16周治疗随访的患儿共15例。奥马珠单抗治疗16周,患儿C-ACT从(16.00±1.66)分升至(25.38±0.64)分(F=11.969,P<0.001),PAQLQ从(118.08 ± 23.78)分升至(141.00 ± 11.91)分(F=9.289,P=0.001),Mini-AQLQ从(78.93±7.43)分升至(97.92±3.12)分(F=4.145,P=0.042),GETE从(2.47±0.27)分降至(1.60±0.19)分(t=2.982,P=0.010)。FEV1从(1.96±0.12) L升至(2.17±0.21) L(F=0.425,P=0.789),FEV1% pred从(81.46±2.85)%升至(82.64±1.55)%(F=0.926,P=0.465);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 pred)从(82.05±3.58)%升至(91.10±4.67)%(F=1.909,P=0.128),呼出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 75)从(60.36±7.43)%升至(76.94±4.65)%(F=2.120,P=0.096);呼出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 50)从(52.72±3.75)%升至(73.80±8.34)%(F=3.140,P=0.047),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 75/25)从(60.05±8.47)%升至(74.86±10.85)(F=7.860,P=0.010)。FeNO从25.0(14.5,35.5) μg/L降至20.0(18.5,30.0) μg/L(Z=-0.206,P=0.840)。治疗期间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头痛,2例患儿出现一过性皮疹。结论奥马珠单抗可显著改善中重度变应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且其安全性较好,有望在治疗儿童中重度变应性哮喘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奥马珠单抗 儿童哮喘 安全性 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 TCCF)的有效性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Barrow A型TCCF患者。使用可解脱球囊或Onyx-18联合弹簧圈经动脉入路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复发定义为即刻完全栓塞的病灶,再次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发现原来的瘘口再次显影。临床痊愈定义为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均消失、眼球各方向活动无障碍及视力下降恢复。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影像学复发和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4例Barrow A型TCCF患者。患者年龄(42.5±10.6)岁(范围28~70岁);男性36例(66.7%)。临床表现:眼部症状(突眼、结膜充血等)40例(74.1%),颅内血管杂音35例(64.8%),视觉障碍(视力下降、视野缺损)36例(66.7%),头痛32例(59.3%),外展神经麻痹15例(28.3%),鼻衄4例(9.1%)。眼上静脉引流47例(87.0%),岩上、下窦引流19例(35.2%),皮质静脉引流9例(16.7%)。Onyx-18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51.9%),可解脱球囊治疗26例(48.1%)。47例(87.0%)术后即刻完全栓塞,其中4例球囊栓塞失败后改用Onyx-18联合弹簧圈均达到完全栓塞;7例(13.0%)达到次全栓塞。47例(87.0%)痊愈,4例症状较入院时好转,但视力未完全恢复(其中3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症状),2例出现轻度偏瘫,无死亡患者。术后随访时有5例(9.3%)复发,采用Onyx-18联合弹簧圈达到完全栓塞。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次全栓塞是影响术后影像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63,95%可信区间1.74~159.33;P=0.015),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影响术后临床痊愈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9.08,95%可信区间1.61~226.58;P=0.020)。结论Onyx-18联合弹簧圈或可解脱球囊治疗TCCF安全有效。次全栓塞与影像学复发相关,存在皮质静脉引流是临床痊愈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学院《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在不同年级护理本科生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2009级、2010级和2013级共174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梳理授课内容、逐步采用社区小组评估、社区健康教育参与、家庭健康教育计划制订和学生授课等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在《社区护理学》课程结束后,所有护生均填写本学院自行设计的课程评价问卷,通过比较不同年级护生对《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评价情况,分析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采用SPSS 20.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Student Newman Keuls(S-N-K)法比较各年级间课程评价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在"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和"教学安排"5个维度各个条目中,2013级和2010级的课程评价得分均高于2009级的课程评价得分(P<0.05)。经过课程改革后,提升了学生对课程组织的满意度;精简教学内容,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实施多样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融合不同教学地点和设备,增加了学生体验社区服务的真实感。结论《社区护理学》系列教学改革在调整课程架构、聚焦社区护理、提升学生参与度、综合考核方式、开展多点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学生的认可,为第4版《社区护理学》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社区护理学 教学改革 课程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徐小微 吴晓鑫 蒋贤高 徐凯进 应灵军 马春莲 李世波 王华英 张胜 高海女 盛吉芳 蔡洪流 裘云庆 李兰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 310003,温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浙江温州 325000,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恩泽医院感染科,浙江台州 318050,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浙江温岭 3175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感染科,浙江舟山 316004,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科,浙江宁波 315040,台州医院感染科,浙江台州 317000,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附属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浙江杭州 3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设计回顾性病例研究。研究地点浙江省7家医院。研究对象从2020年1月10—26日收集的62例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采用临床病例表形式采集每个病例的临床特征,包括体温、暴露史、潜伏期等信息。如果信息存在疑问,在杭州的研究人员会与各地负责的医师联系核实。结果62例患者中位年龄41岁,只有1例患者进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没有患者死亡。根据我们的数据,患者均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所有患者都是通过人传人而感染。发病时常见的症状和患者数如下:发热48例(77%),咳嗽50例(81%),咳痰35例(56%),头痛21例(34%),肌痛或疲劳32例(52%),腹泻3例(8%),咯血2例(3%)。只有2例患者(3%)在入院时即有呼吸困难。在我们的数据中,发现患者从暴露到发病的中位时间是4天(四分位间距3~5天)。从症状开始到第一次入院时间为2天(四分位间距1~4天)。结论截至2020年2月初,与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相比,浙江省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

  • 标签: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受者术后易于感染许多疫苗可预防疾病,存在预后不良的风险,甚至可因严重感染而威胁生命。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麻腮风)系列疫苗能有效降低器官移植受者术后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此文综述了器官移植受者接种麻腮风系列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器官移植受者制定个性化麻腮风系列疫苗免疫接种程序提供参考。

  • 标签: 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 器官移植 有效性研究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收集术后即刻栓塞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的动脉瘤栓塞率、复发率以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38例BBA患者,男性17例(44.7%),女性21例(55.3%);年龄(54±9.3)岁(范围29~71岁);动脉瘤最大径(5.1±1.0) mm,瘤颈直径(4.9±0.7) mm。Raymond分级显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为71.1%,瘤颈残留率为18.4%,瘤体残留率为10.5%。围手术期发生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和2例术中动脉瘤出血。在术后3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显示,31例(83.8%)动脉瘤完全消失,4例(10.8%)改善,2例(5.4%)再通。临床转归良好率(mRS评分≤2分)为81.1%,1例患者(2.6%)死亡,无一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多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BB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支架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接受一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评估出院和随访时临床和血管造影结果。结果共纳入16例接受一期血管内治疗的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9.5±17.2)岁;5例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3例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分级Ⅰ级,2例Ⅱ级。共35个动脉瘤,13例患者有2个颅内动脉瘤,3例患者有3个颅内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3个,前循环动脉瘤32个;动脉瘤直径为(6.9±3.3)mm。15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0个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13例患者得到临床随访资料,共随访(17.7±6.4)个月(范围6~28个月),12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例6分(死于再出血)。10例患者的23个动脉瘤得到影像学随访资料,随访(10.2±3.3)个月(范围6~15个月),20个未复发,3个(3/23,13.0%)复发。结论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应进一步评估其远期转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