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 I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ICVT患者,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ICVT患者,男性和女性各3例,平均发病年龄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癫痫发作(5/6,83.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6,50.0%)和头痛(3/6,50.0%)。在影像学检查中,ICVT的直接征象为斑点征和条索征,间接征象为脑叶出血、梗死或水肿。结论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头痛是ICVT的常见表现,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颅内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D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确诊的DCVT住院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11例DCVT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41.6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头痛(11/11,100%)、意识障碍(5/11,45.5%)和癫痫发作(4/11,36.4%)。11例患者均累及直窦,9例累及大脑大静脉,5例累及大脑内静脉,1例累及基底静脉。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血栓,3例合并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8例(72.3%)早期CT平扫(发病1周内)可显示大脑大静脉高密度点征或直窦条索征。头颅MRI显示90.9%(10/11)的患者出现脑实质损害,以丘脑受累(5/11,45.5%)最常见,其次为深部白质(4/11,36.4%)。1例患者接受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发病第6天死亡。其余10例接受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4个月至13年显示,4例遗留轻至中度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6例恢复正常。结论头痛、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是DCVT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或深部白质受累时需警惕DCVT的可能。需重视早期CT平扫显示的高信号血栓点征和条索征。合并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DCVT患者急性期进展迅猛,转归较差。

  • 标签: 颅内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窦血栓形成,颅内 脑静脉 丘脑 神经影像 治疗结果
  • 作者: 边原 熊堉 龙恩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4
  • 出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成都 610054;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个体化药物治疗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72,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成都 610054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观察 2020年 1月 31日至 2020年 2月 17日在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一科、感染二科、天水市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 8例,全程参与中医治疗,精准辨证,运用了新冠肺炎抗疫系列方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控制 , 全部痊愈出院。从而得出抗疫系列方确对新冠肺炎患者能截断病势,提高疗效,改善病情,缩短疗程,改变转归的结论。

  • 标签: 新冠肺炎 抗疫系列方 临床总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频简介】颈椎的骨质增生,组织增生(如黄韧带,前、后纵韧带的增生)、颈椎骨之间的移位,其第一位的病因都是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导致的。针刀医学立足于第一位的病因为软组织的动态力平衡失调,第一位的发病机制为神经发病机制,所制定的临床治疗方案,针对性强,方法简便,效果显著。针刀治疗颈软组织的损伤或病变就是针对各型颈椎病的基础的、根本性的治疗。颈椎周围的肌肉等组织的动态力不平衡,最后这些力都要集中传递到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囊这3个部位,即高应力点。颈椎的移位,其异常的力必然导致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囊的瘢痕粘连等,当这些病变不能被自我代偿或修复时,就要用针刀把这些病理改变切开、剥离、疏通等,使这些病理改变的范围、大小、强度等缩小到人体的自我代偿,自我修复的范围之内,并最终达到全部修复或基本修复,使颈椎病得到根本性治疗。本视频以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和食管压迫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做详细讲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尿系列蛋白的免疫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8 月收治的 88例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肾炎、肾病、肾小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4组,每组各 22例;同时选择 25例正常检测者作为对照组。所选检测者均进行尿系列蛋白免疫学检测,对 Alb、 β2-MG、 IgG、 IgA、 SIgA值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免疫学检测结果显示,除肾小管疾病组外,各组尿蛋白系列值均较正常组有非常显著增高 (P<0.05);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者尿 β2-MG有显著增高;各组间尿 Alb/β2-MG值有显著性差异;肾病组尿 Alb/IgG值与同步尿蛋白盘状电泳呈正相关。结论 尿蛋白系列测定对了解肾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及了解肾小球基底膜选择性程度有很大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可 替代尿蛋白盘状电泳。

  • 标签: 尿系列蛋白 免疫学检测 尿免疫球蛋白 A 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 尿 β2-微球蛋白 肾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尿 系列蛋白的免疫学检测及临床意义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5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88例肾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类型分为慢性肾炎、肾病、肾小管疾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 4组,每组各 22例;选取同期参与检测的 25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尿 AIb、 β2-MG、 IgG、 IgA、 SIgA值。结果 除三组外,各组尿蛋白系列值均较正常组有非常显著增高 (P<0.01);一组患者尿 β2-MC有显著增高;各组间尿 AIb/β2-MG值有显著性差异;所选患者组 AIb/IgG值与同步尿蛋白盘状电泳呈正相关。结论 尿蛋白系列测定对了解肾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及了解肾小球基底膜选择性程度有很大帮助,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尿蛋白盘状电泳。

  • 标签: 尿白蛋白 鸟免疫球蛋白 G 尿免疫球蛋白 A 尿分泌性免疫球蛋白 A 尿 β2-微球蛋白 肾脏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讲者回顾了目前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情况,根据临床病理资料的研究,证明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MVI对肝癌患者的预后意义显著;着重从MVI的精准病理诊断以及MVI指导复发性肝癌治疗方面展开深入的阐述和讨论;对MVI的分布情况以及术后多点取材检测提供了宝贵经验;详尽介绍了利用首次术后MVI情况作为复发性肝癌治疗选择的参考标准的系列研究成果;展望了分子影像指导下精准基因疗法为肝癌MVI治疗提供的新思路。讲座内容对于临床早期诊断MVI、建立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肝细胞癌 复发 微血管侵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孕症患者进行性病系列检测,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在我院体检者中选出 A 、 B 、 C 三组进行研究, A 组 30 例,均为不孕患者, B 组 30 例,均为可疑性病患者, C 组 30 例,均为健康者,分别检测 淋病奈瑟菌 (NG)、解脲 支原体 (UU )、沙眼衣原体 (CT)、抗精子抗体 (AsAb ),并比较其结果,分析对不孕的影响 。结果 A 组、 B 组两组的 CT、 UU 、 NG检出率非常高且 AsAb 水平高, AB 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C 组检出率和 抗精子抗体 水平明显低于 AB 两组, C 组与 A 组 B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 淋病奈瑟菌 (NG)、解脲 支原体 (UU )、沙眼衣原体 (CT)、抗精子抗体 (AsAb )进行检测 , 有利于 性病、 不孕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 标签: 不孕症 性病系列检测 指导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及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2~1.140×10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3 cps/ml。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 标签: EB病毒 DNA,病毒 病毒载量 抗体 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医师应用系列颌部轴切面观察胎儿上腭是否存在差异,评估产前应用该方法检查胎儿上腭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3名不同年资超声医师2018年5月至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中孕产前超声筛查并随访正常的孕妇共120例(除外多胎),每人各40例,回顾留存的颌部系列轴切面图像,包括:上牙槽横向轴(UA)切面、下牙槽横向轴(IA)切面、软腭水平轴(SP)切面、腭骨水平板水平轴(HP)切面、上颌骨腭突水平轴(MPP)切面,并对留存的HP切面进行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医师间各切面的获得率和HP切面合格率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UA和IA切面。86.7%(104/120)获得SP切面,A、B、C医师获得率分别为87.5%(35/40)、85.0%(34/40)和87.5%(35/40)。92.5%(111/120)获得HP切面,A、B、C医师获得率分别为97.5%(39/40)、87.5%(35/40)和92.5%(37/40)。91.7%(110/120)获得MPP切面,A、B、C医师获得率分别为92.5%(37/40)、95.0%(38/40)和87.5%(35/40)。不同医师间各切面获得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4.6%(105/111)HP切面评分合格,A、B、C医师合格率分别为97.4%(38/39)、91.4%(32/35)和94.6%(35/37),不同医师间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切面合格病例中,88.6%(93/105)水平夹角<30°,6例不合格病例水平夹角均>30°。无法获取HP切面病例中,77.8%(7/9)入射角度>30°。结论产前超声筛查时可采用连续扫查获取系列颌部轴切面观察上腭,且不同年资医师间切面获得率和HP切面合格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产前 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保证做好患者与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根据传染病治疗的三个要素,即“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进行具体监测。从初诊分流病人、门诊发热隔离病人及一般检查出发,发热筛查、预防检查、人员防护、器具管理、应急措施、随行管理,环境消毒等其他许多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对新冠病毒的传播进行了有效的切断,针对门诊、急诊病人和固定病人也都进行了有效的筛查和分流,并采取科学的培训和保护;在院护理人员也要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结果: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科学的防护以及对病毒的正确认识以及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结论: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及科学的防护管理会很好的控制病毒的流行与传染,定点医院要更加注意无感染人员的安全健康问题。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防控策略,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