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宋代唱赚《愿成双》谱是一套弥足珍贵的古代民间音乐的乐谱。要使其得到准确解译,首先必须认准所用音高谱字及相关符号,同时对作为一首套曲的结构特点及分曲性质予以把握;在具体解译中要充分利用各种依据,采用合乎音乐自身规律的方法,抓住乐谱、乐曲内含的音调及节奏特点予以处理;对于分曲译谱要尽可能地选配宋元时期同曲牌的唱词,从词曲结合的角度加以验证;最后要将各个分曲译谱整合起来,从作为一首套曲的全局加以考察。这样解译出的乐谱,尽管还不能说是宋代唱赚的原貌,但已接近原曲原貌,是一份相对准确的译谱。

  • 标签: 宋代唱赚 《愿成双》谱 解译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1-09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用漆的国家,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图1)和朱漆木圆筒,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漆器已初具镶嵌和彩绘工艺,到周代制漆业

  • 标签: 漆器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 彩绘 装饰 余姚
  • 简介:“折枝”一词最早见于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对边鸾的评价:“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近代折枝花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另外《宣和画谱》记载:“边鸾,长安人,以丹青驰誉于时,尤长于花鸟……又作折枝花,亦曲尽其妙。”

  • 标签: 花鸟画 程式 构图 宋代 《宣和画谱》 唐朝
  • 简介:宋代绘画是我国绘画史上发展的黄金时代,风格呈现多元化,题材趋于多样化,这其中以风俗画的繁盛尤为突出。在两宋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宋代艺术审美维度发生了转向——体现在内敛、内化上。宋代风俗画既有表现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题材,其中描绘市井阶层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画家力求表现市井阶层的审美情趣。宋代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我们的绘画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一、两宋风俗画背景谈(一)风俗画的概念

  • 标签: 风俗画 宋代 趣味美 《清明上河图》 历史题材 艺术创作
  • 简介:我国佛教石窟因为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等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人们耳熟能详,而道教石窟则因为规模较小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源于本土宗教的道教石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闻名天下的四川大足石窟群中,道教造像就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 标签: 大足石窟 石窟道教 艺术特色
  • 简介:本文试从美学的视角,提炼出"观物取象""虚实相生""摹情写意",这些体现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质与思想的概念,并试图将宋代山水画的艺术观、艺术手法、审美追求等进行一番归纳与推理。

  • 标签: 宋代山水画 审美 观物取象 摹情写意 虚实相生
  • 简介:一、雅乐的性质及雅乐的意义雅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品种,通常说的雅乐有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所指。狭义的雅乐指的是中国古代宫廷及上流社会的贵族所使用的一种祭祀典礼仪式的音乐形式,是集器乐、声乐、舞蹈、吟诵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广义的雅乐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上流社会或文人阶层使用的包括狭义雅乐在内的超凡脱俗的高雅音乐。

  • 标签: 宫廷雅乐 中国传统音乐 乐队 乐器 宋代 上流社会
  • 简介:晚唐五代“逸”的书学思想在北宋得到直接延续,可以说晚唐禅宗思潮及“逸”的书法审美倾向在北宋发生了整体效应。由于“法”在晚唐的影响已被荡涤殆尽,因此,到北宋“法”已难以构成任何观念障碍,北宋书论几乎是在一种既定的文化——审美模式下来致力于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过,基于一种批

  • 标签: 唐法 禅宗
  • 简介:在王诜眼中,绘画具达情言志、解忧忘恼、聊写胸中逸气的功用。他认为自己这样一个苍颜华发的士大夫忘掉余年烦忧的最佳消遣途径就是"戏弄笔墨",所谓"苍颜华发何所遣,聊将戏墨忘余年"。这无疑也表明王诜的绘画艺术观已经从重"再现"自觉地转向了重"表现"的"写意精神"。

  • 标签: 王诜 绘画 宋代 形态 墨戏 写意精神
  • 简介:山水画发展至宋代,成为一个高峰:山水画不再仅仅注重于实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其中的意境。这种现象至南宋尤为突出。宋代表现山水画意境的方法,一是对山水景物的重构;二是将山水、花鸟、人物联系在一起;三是绘画语言的形式构成。

  • 标签: 宋代山水画 意境 表现方法 绘画语言
  • 简介:宋代大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和《江山秋色图》为例,通过对其空间处理、形体塑造、意境审美等方面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写实性”特点.并从宋代“包容天下”“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以及宫廷院画格物法度、谨细拟物的艺术倡导出发,论述了宋代青绿山水画写实性的社会成因.

  • 标签: 宋代青绿山水画 《千里江山图》 《江山秋色图》 “写实性” 院画
  • 简介:在前面论杜甫题画诗的一章中.我们已说到在专业画家身上有时也会出现某种文人所欣赏的意趣:而本章所要阐述的.则是宋代院体画中的文人画因素。中国的皇家画院的设立.从历史记载上看.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到了五代.皇家翰林图画院已成为一种别有特色的帝王文化生活的点缀。南唐时期流传的民谚“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明当时皇家画院画师与民间文人画师在画风上的迥然不同。到了北宋,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政治上虽是个昏庸君主.他却同时也是个出色的画家,擅画花鸟、山水和人物。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他所画的《桃鸠图》《听琴图》和所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可以看出.他在绘画上已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与很高的水平。而北宋的翰林图画院在他的直接关心、指导之下.更是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画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标签: 文人画 院体画 宋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 翰林图画院 《听琴图》
  • 简介:宋代墓志文献为我们研究宋夏关系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一手资料,通过对大量墓志资料的归纳,可以将北宋对西夏的称呼归纳为三大类,即以地理区域、族群源流、政治立场来称呼西夏政权。这些称呼的背后反映出北宋朝廷试图构建一种与西夏之间尊卑有别的君臣关系格局,以此作为北宋与西夏关系基础,突出北宋的主导地位。这种关系格局必然导致宋夏关系的局部动荡,西夏"服叛不常"的现象屡屡发生。

  • 标签: 宋代 墓志 西夏
  • 简介:在中国历代传统绘画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佳作,在画面风格和审美意趣上都具有某种明确的思想倾向,而这种倾向又多集中体现在对儒、道、释文化的承载上,比如宋代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和意境传达,除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外,又常和老庄思想及佛教文化中的出世情节相关联,但与一般意义的宗教绘画教化功用又有所不同,该绘画作品往往会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思绪。

  • 标签: 宋代理学 山水画 出世 情怀 马远 绘画作品
  • 简介:宋代是墓葬壁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装饰内容包括了许多丰富多样的题材。墓葬壁画中猫的频频出现是该时期较为突出且有趣的特征之一。本文试图从墓葬壁画中猫的图像出发,探讨猫的形象在墓葬系统中的特殊内涵以及它所体现出的丧葬观念及墓室营建者的意图。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揭示墓葬壁画中的猫与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宗教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其所蕴藏的文化史、社会史价值。

  • 标签: 宋代 墓葬壁画
  • 简介:宋代巴蜀地区佛教活动兴盛,特别是以大足、安岳为中心的摩崖石刻而闻名,而大量极富特色的石室墓葬雕刻中的佛教文化题材也是宋代作为佛教发展高峰期的典型例证。在墓葬中通过石刻这种艺术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区域宋人对佛教净土、往生等观念的理解,也集中体现了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超越生死、趋吉避凶的本能追求。

  • 标签: 宋代 巴蜀地区 墓葬石刻 佛教因素
  • 简介:所载的"唐乐"是宋代教坊乐在域外的遗存.它不仅记录了一批在中国失传的曲目、词调和词体,呈现了队舞曲调的联缀方式,通过"令"、"慢"、"嗺子"、"曲破"、"中腔唱"、"踏歌唱"等音乐术语提示了当时词曲演唱的主要类型,而且也揭示了宋代教坊乐作为俗乐的基本性格、其服务于节庆活动的功能及其在两宋之间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是:音乐的舞蹈成份与表演成份增加,繁声急节的曲破取代大曲而流行.

  • 标签: 高丽唐乐 队舞祝寿 曲破
  • 简介:宋代乐伎对音乐的传播发展影响极为巨大,这不仅体现在其演唱演奏及与文人雅士的交往活动中,也体现在其审美选择所投射的宋代音乐文化之中,如对宋代词曲创作的影响等。宋代的商业活动和勾栏瓦肆,对乐伎活动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支持。

  • 标签: 乐伎 宋代词曲 音乐流转 宋代风习 勾栏瓦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