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技术来探讨其对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1]。方法:收集来山西省某医院就诊的、患有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60 份,根据这些患者入院选择的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 ERCP 组和 MRCP 组,然后对两组分别 30 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 91%,特异性为 0%,总的诊断准确性为 93%-97%;而磁共振胆管成像技术对胆管癌的敏感性为 84%,特异性为 97%-100%。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磁共振胆管成像在治疗诊断胆道疾病方面各有其优势,该技术在对胆道的小以及微小结石及阴性结石检出率高,尤其是对于继发性病变有明显诊断价值。

  • 标签: ERCP MRCP 胆道疾病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CTMRI两种影像技术均可作为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手段,为其进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基础和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但MRI检查在膝关节软组织损伤中的诊断准确率比CT检查高。通过对比CTMRI两种影像技术对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影像学诊断,获得CTMRI两种检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CT MRI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临床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改良电休克(MECT)对重性抑郁症(MDD)大脑静息状态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MDD患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以双侧伏隔核为种子点分析MDD患者MECT前、后功能连接(FC)的变化;并将(脑区之间)有显著改变(P<0.05)的FC的变化与患者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7)评分的变化做相关性分析。结果40例接受MECT治疗的MDD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38±11)岁。在MECT治疗之后,MDD患者右伏隔核与右额上回(P<0.001)、右缘上回(P<0.001)、右角回(P= 0.017)、右顶下回(P=0.017)、左额上回(P<0.001)、左颞中回(P= 0.017)及左角回(P= 0.012)等多个脑区的FC明显强于MECT前(P<0.05)。并且右伏隔核-左额上回(r=-0.454,P=0.003)、右伏隔核-右角回(r=-0.437,P=0.005)及右伏隔核-左角回(r =-0.383,P = 0.015)FC的改变和患者的HRSD-17评分改变呈负相关。结论MECT可能通过调节右伏隔核和双侧角回和左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缓解重性抑郁症。

  • 标签: 电惊厥疗法 重性抑郁症 伏隔核 奖赏系统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慢性耳鸣患者大脑伏隔核(NAc)的异常定向功能连接,并确定这种连接程度与耳鸣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40例慢性双侧耳鸣患者[男12例,女28例,年龄26~63(50.6±11.6)岁]以及同期体检的40名听力正常的健康志愿者[男16例,女24例,年龄26~70(45.9±12.4)岁]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CA)方法,选择双侧NAc作为种子点检测与全脑的定向功能连接,然后比较两组间的有效连接值,并计算其与耳鸣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耳鸣患者左侧NAc到左侧额中回的有效连接值增强 [(1.0±0.2)比(0.6±0.3)],右侧NAc到左侧额下回的有效连接值增强[(0.9±0.3)比(0.6±0.4)],右侧颞中回到左侧NAc的有效连接值增强[(1.0±0.2)比(0.5±0.3)],右侧额中回到右侧NAc的有效连接值亦增强[(0.9±0.2)比(0.6±0.4)](均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灰质体积后,左侧NAc至左侧额中回增强的有效连接值与耳鸣残疾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386, P=0.020),右侧额中回至右侧NAc增强的有效连接值与耳鸣病程亦呈正相关(r=0.390, P=0.019)。结论慢性耳鸣患者大脑NAc与前额叶皮层之间定向功能连接增强。

  • 标签: 慢性耳鸣 伏隔核 定向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 MRA)联合检测颅内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2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及核医学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ASL、TOF MRA的39例已知或疑似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33±18)岁。根据患者影像检查的出血表现,分为急性脑出血(n=13)与非急性脑出血亚组(n=26);并根据患者临床治疗史,分为治疗(n=11)与未治疗亚组(n=28)。然后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随机顺序盲法阅片,判断是否存在动静脉分流。以DSA为参考标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计算ASL或TOF MRA检测总体、急性脑出血亚组及治疗后亚组中动静脉分流的准确性。κ系数确定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诊断动静脉畸形患者29例,未发现动静脉分流者10例。ASL与TOF MRA阅片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非常好(κ= 0.83~1.00)。在2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对动静脉分流的检出率ASL为93.1%(27/29),TOF MRA为86.2%(25/29),而ASL与TOF MRA联合达到了100%。ASL、TOF MRA及联合两者诊断总体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0.966(95%CI:0.909~1.00)、0.914(95%CI:0.825~1.00)、0.983(95%CI:0.943~1.00),在急性脑出血亚组中诊断动静脉分流的AUC分别为1(95%CI:1.00~1.00)、0.833(95%CI:0.611~1.00)、1(95%CI:1.00~1.00)。结论ASL与TOF MRA联合是一种无创的检测动静脉分流方法。

  • 标签: 自旋标记物 动脉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动静脉分流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术中唤醒技术下的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术治疗局灶性癫痫的患者,因致痫灶位于功能区,切除性手术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采用国内较新的激光消融术结合术中唤醒技术,术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癫痫发作消失。

  • 标签: 癫痫 药物难治性癫痫 唤醒麻醉 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在量化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重度HIE患儿49例及同期就诊的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31例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资料。采用ImgJ软件勾画丘脑/基底节层面全脑区域作为感兴趣区,用MRIcron软件获得ADC直方图及参数。比较HIE组和对照组之间各ADC直方图参数的差异。分析HIE组ADC直方图参数与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HIE组的ADC平均值、ADC最小值、ADC最大值、众数值(mode-value)、方差、异质性、10%~90%百分比ADC值分别为634±65、310±36、1 683±18、711±87、66 928±921、5 907±204、477±50、513±53、542±56、568±59、591±61、625±92、661±97、709±105、811±119,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HIE组模态密度(mode-count)小于对照组(272±22比395±83,t=2.9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平均ADC值、ADC最小值、ADC最大值、mode-count、mode-value、方差、异质性、10%~90%百分比ADC值)均与NBNA评分有相关性,其中mode-count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r=-0.369,P<0.05),其余呈正相关(均P<0.05)。方差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881),诊断效能其次为90%ADC值和ADC最大值。结论ADC直方图有助于诊断HIE,能够客观且量化反映脑组织的弥散信息,可评价HIE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缺氧缺血, 脑 新生儿学 表观扩散系数 神经行为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产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使用国产MRgLITT系统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22例。术后即刻评估毁损容积比,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并随访,临床疗效评估采用Engel分级标准以评估该治疗的安全性和短期有效性。结果22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45(24±13)岁。癫痫类型包括:内侧颞叶癫痫(MTLE)5例,下丘脑错构瘤(HH)3例,局灶皮质发育不良(FCD)7例,其他类型 7例。手术时间101~308(173±49)min,手术出血1~5(3.7±1.6)ml,手术后3~10(5.5±1.8)d出院,平均毁损容积比为92.6%。其中仅2例患者(顶叶FCD)术后出现一过性对侧肢体无力,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4~168 d。Engel分级Ⅰ级者13例(59.1%),Ⅱ级者2例(9.1%),Ⅲ级者2例(9.1%),Ⅳ级者5例(22.7%)。短期无发作率分别为MTLE 5/5和FCD 4/7。结论国产MRgLITT系统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微创、安全、可靠,对MTLE、FCD短期疗效更好。

  • 标签: 癫痫 药物难治性癫痫 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 癫痫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局部一致性(ReHo)的特点,分析幻听症状与ReHo的关系。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的住院部或门诊10~16岁患者(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9例(病例组),其中男28例,女51例,年龄(14.1±1.3)岁。同时,选取32名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与病例组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根据阳性症状量表(SAPS)中幻听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无幻听组(0~1分)20例、轻中度幻听组(2~3分)36例、重度幻听组(4~5分)23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所有被试者fMRI扫描数据进行ReHo分析。年龄作协变量,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3组病例组之间进行协方差分析得出有差异的脑区,将差异脑区ReHo值与PANSS量表评分及幻听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较对照组ReHo降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左中央前回、右中央前回(均P<0.05)。3组患者之间ReHo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颞上回、左侧额中回、楔前叶、左中央前回(均P<0.05);与无幻听组比较,重度幻听组楔前叶ReHo值降低(全脑体素46)(P<0.05);与轻中度幻听组比较,重度幻听组左侧额中回、左中央前回ReHo值降低(均P<0.05)。幻听评分与右侧颞上回、左中央前回ReHo值呈负相关(rs=-0.34,-0.32,P<0.05);阳性症状评分与右侧颞上回ReHo值呈负相关(r=-0.23,P<0.05)。结论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存在多个脑区功能降低,静息状态下局部神经元自发活动异常可能与患者幻听的产生有关。脑功能异常可能是首发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神经基础。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儿童青少年 磁共振成像 幻听 局部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缝核动态功能连接(dFC)的异常改变,及其与临床特征、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就诊的30例首发未用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例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M(Q1,Q3)]16.5(15.0,17.0)岁];以及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2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17.0(16.0,18.0)岁]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将中缝核分为中缝背核(DRN)和中缝中央核(MRN),采用基于种子点的dFC方法分析病例组DRN、MRN与全脑灰质dFC的异常改变。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SCT)对病例组进行临床特征、认知功能评估。比较两组受试者dFC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提取差异脑区dFC的变异值,并分析与HAMD-17评分、认知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DRN与右侧颞上回dFC(MNI坐标:33,-12,-12;体素大小为468;t=4.715)的变异值升高,范围延伸至右侧脑岛、豆状核、壳核、中央沟盖等脑区(GRF校正,voxel-P<0.005,cluster-P<0.05)。病例组差异脑区的变异值与HAMD-17中总分、迟缓因子得分,以及WSCT中总用时间、正确思考时间、错误思考时间、非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8、-0.365、-0.488、-0.470、-0.412、-0.390,均P<0.05)。结论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DRN与颞岛叶皮层、纹状体等脑区dFC的不稳定性增加,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改变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抑郁症 青少年 磁共振成像 中缝核 动态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细胞角蛋白19(Ck19)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研究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和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203例HCC初诊患者的资料,分析所有患者癌组织中Ki67及Ck19的表达和ADC值,以及Ki67和Ck19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计算与ADC值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Ki67表达阳性和阴性组间的HCC脉管癌栓、甲胎蛋白(AFP)、肿瘤分化程度、复发、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156、12.741、29.925、3.963、77.408,均P<0.05),与ADC值呈负相关(r=-0.214,P=0.002),低Ki67组患者HCC肿瘤的平均ADC值明显高于高Ki67组(1 089±280比1 009±212,P<0.05);Ck19表达阳性、阴性组间脉管癌栓、AFP、复发、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058、27.034、4.053、14.187,均P<0.05),与ADC值无相关性(r=0.062,P=0.380)。Ki67、Ck19表达在HCC复发时间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i67及Ck19在HCC中的异常表达与HCC术后预后、复发有相关性。Ck19与ADC值之间无相关性,Ki67与ADC值呈负相关,提示ADC值对于术前HCC生物学特性能够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癌,肝细胞 Ki67 Ck19 弥散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和基于球谐函数点分布模型技术,比较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TLE)海马体积和表面局部形态的改变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66例mTLE患者[男31例,女35例,年龄17~48(28±8)岁],以及8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男38名,女42名,年龄19~46(27±7)岁],采集全脑结构磁共振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3DT1)数据。分别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测量海马体积,基于球谐函数形状技术测量海马表面形态改变,比较分析mTLE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海马萎缩模式;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mTLE海马形态学变化与病程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TLE组病侧海马体积明显减小(Z值:-1.55±0.57比0.38±0.58,P<0.001),并与病程呈负相关(r=-0.297,P=0.016)。表面形态学分析精细地显示,mTLE患者病侧海马萎缩主要发生在海马的头部、中部外侧和后尾部,其位移值与病程呈明显负相关(r =-0.336,P=0.006),并与海马灰质体积呈正相关(r=0.336,P=0.006)。结论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展示海马体积整体减小,而基于表面形状的形态学测量可描绘海马萎缩的局部形态学变化。

  • 标签: 癫痫 内侧颞叶 海马 形态学 表面形态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低频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和百分比振幅(PerAF)三种不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算法研究终末期肾病患者自发性脑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及肾移植科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以及37名健康志愿者的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分别计算各组受试者全脑ALFF、fALFF、PerAF值。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显著差异脑区自发性脑活动变化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右侧舌回、双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右侧中扣带回平均ALFF(mALFF)值减低[错误发现率(FDR)校正,均P<0.01];双侧楔前叶、双侧后扣带回皮质、右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双侧顶下小叶/颞顶交界区(包括双侧角回、颞中回、左侧缘上回)及双侧额下回平均PerAF(mPerAF)值减低(FDR校正,均P<0.01);两组间平均fALFF(mf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ESRD患者右侧角回(r=-0.509, P=0.003)、左侧缘上回(r=-0.405, P=0.024)mPerAF值与血清钾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双侧楔前叶mALFF值(r=0.058, P=0.004)、左侧角回mPerAF值(r=0.415, P=0.020)与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ESRD患者存在多个脑区自发性脑活动降低,主要位于默认模式网络(DMN)区域,可能是其脑损伤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控制血钾及血红蛋白水平对预防ESRD患者脑损伤的进展至关重要。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血液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电梯运行故障频发,对电梯乘客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电梯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提高电梯运维工作的水平,需要对于电梯的监测和检测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电梯故障中,共振引起的故障较为常见,对于电梯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安全危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故障分析工作重视起来,明确故障发生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关措施与以避免,增加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 标签: 电梯检测 电梯运行 共振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 μm级耳科专用CT与多层螺旋CT(MSCT)颞骨成像方案优化的试验对比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颞骨),于2020年10至11月分别采用4组不同成像条件进行10 μm级耳科专用CT(90 kV、120 mAs;90 kV、140 mAs;100 kV、120 mAs;100 kV、140 mAs)和MSCT(120 kV、220 mAs;120 kV、310 mAs;140 kV、160 mAs;140 kV、220 mAs)扫描。应用5等级评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应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不同成像条件下的组织器官吸收剂量,并计算有效剂量。定义质量因数(FOM)为CNR均值的平方与有效剂量的比值。采用χ²检验分析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组的主观评分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不同扫描参数组图像CNR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种设备推荐参数组合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FOM。结果对于10 μm级耳科专用CT,100 kV条件下,140 mAs组图像CNR优于120 mAs组(11.27±1.85比10.26±1.38,P<0.001),两组图像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4.00,5.00)比5.00(4.25,5.00),P=0.264]。对于MSCT,120 kV条件下,310 mAs组主观评分及CNR均优于220 mAs[4.00(3.00,4.00)比3.00(3.00,3.00),P=0.002;5.24±0.62比4.60±0.62,P<0.001]。根据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最优化原则,10 μm级耳科专用CT和MSCT的成像参数组合分别推荐100 kV、120 mAs和120 kV、310 mAs。10 μm级耳科专用CT图像主观评分和CNR均优于MSCT[5.00(4.25,5.00)比4.00(3.00,4.00),10.26±1.38比5.48±0.22,P<0.001],有效剂量是MSCT的1/3(82.99 μSv比252.56 μSv),FOM是MSCT的11.16倍(1 268.44 mSv-1比113.71 mSv-1)。结论新研制的10 μm级耳科专用CT的颞骨图像质量显著优于MSCT,有效剂量低于MSCT,具有更精准、更安全的应用潜力。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耳科专用CT 颞骨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