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单侧忽略是卒中常见的高级神经功能障碍之一,对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本文介绍了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等分线段、删除测试、,晦摹试验、阅读和书写、物体找寻、声源定位、马甲测试、行为检查、轮椅碰撞试验和导航任务,最后评价了目前忽略评估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 标签: 卒中 单侧忽略 评估
  • 简介:在407例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循环登记患者中,59%为不伴TIA的卒中,24%在卒中前有TIA,16%仅表现为TIA。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机制(占40%,其中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动脉栓塞,2%两者兼有)。在32%的患者中,大动脉闭塞性损害导致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梗死最常出现在后循环远段供血区(脑干腹侧、小脑上部以及枕叶和颞叶),近段(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和中段(桥脑和小脑前下部)供血区受累的比例相当。148例患者存在至少累及1支大动脉的重度闭塞性损害(狭窄〉50%),134例患者有单侧或双侧动脉受累。最常见的闭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2例患者,15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40例患者,12例双侧)和基底动脉(46例患者)。动脉-动脉栓塞是椎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常见的脑梗死发病机制。30d病死率为3.6%。发病机制为栓塞,远段供血区受累和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最差。具有多处动脉狭窄部位的患者转归最好。他们通常经年累月地发生TIA。

  • 标签: 新英格兰 循环 医学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 TIA
  • 简介:本文对护士专业自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提高护士专业自主性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护士专业自主性的提升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专业自主性 护士 影响因素 综述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4岁。主诉发作性抽搐、言语不能伴不自主张口2个月,于2008年6月2013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个月前自诉“受凉”开始咯血,为鲜血,200ml/d.无呼吸困难和窒息,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下肺肺炎”,予以左氧氟沙星(具体剂量不详)抗炎和垂体后叶素(具体剂量不详)止血治疗,2d症状缓解,继续应用上述药物。

  • 标签: 发作性抽搐 言语不能 止血治疗 垂体后叶素 左氧氟沙星 呼吸困难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工人,高中文化。因“突发意识不清2h”,于2012年11月9日就诊于我院行十当日收住神经内科重症病房。入院予以20%甘露醇250ml静滴一日两次及其他对症处理。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精神运动抑制 泌尿系感染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循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对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评估循环血管状况方面的临床价值及研究进展。

  • 标签: 后循环 脑梗死 血管 影像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颅窝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内治疗的38例颅窝囊肿病变患儿的临床资料。这38例患儿中行单纯囊肿一腹腔分流治疗13例,囊肿剥离开窗治疗14例(其中显微镜下剥离13例,内镜下剥离1例),神经内镜辅助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结合分流术或囊肿剥离开窗治疗(联合手术组)11例(均为巨大囊肿合并脑积水者)。结果分流组再次手术率15.4%(2113),囊肿剥离开窗组再次手术率7.1%(1/14),联合手术组再手术率18.2%(2111)。术后平均随访3年以上,所有病人的囊肿均缩小。结论对小儿颅窝囊肿治疗应根据囊肿部位、大小和脑脊液吸收功能情况制定以显微镜下囊肿剥离术为首选,配合内镜和分流术的个体化手术方案。

  • 标签: 后颅窝囊肿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囊肿-腹腔分流术 囊肿剥离术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主因"左侧头部疼痛、左眼视物不清6天"于2015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于6天前与人争执时突然出现左侧头部疼痛及左眼视力下降。自诉头痛从左侧面颊下部逐渐上移至左侧头顶,固定在左眼球,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不灵活,无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胸闷、心慌、气短等症,未及时就诊。

  • 标签: 颈内动脉夹层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眼缺血综合征
  • 简介: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可独立预测其不良预后。本文从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对预后的影响、血肿增大相关临床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分子信号及rFVIIa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 标签: 血肿增大 预后 分子信号 RFVIIA
  • 简介:目的评估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74例经头颅MRI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循环脑梗死(PCCI)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274例循环梗死患者中,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占87.6%,严重残障(mRS4—5分)占9.9%,死亡占2.6%。mRS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卒中史、高同型半胱氨酸(Hcy)(P〈0.05)与预后相关。结论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病死率低。发病至就诊时间长、入院时NIHSS评分高、既往有卒中史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预后不良。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继发性肺栓塞(PE)是卒中后主要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临床症状突然恶化或死亡的原因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关注脑卒中DVT和PE的发生,近年来,我国对卒中DVT和PE也高度重视.本文就脑卒中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脑血管意外 静脉造影术 D-二聚体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研究证实,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诱导的免疫抑制综合征。本文阐述了卒中交感神经激活途径及交感神经如何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免疫系统,旨在探讨卒中感染发生的机制,为预防卒中感染的发生和改善卒中病人预后提供思路。

  • 标签: 卒中 感染 免疫抑制 交感神经
  • 简介:动物实验证明,脑缺血事件发生的几小时至几天时间里,缺血区域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域存在着大量的细胞凋亡,它构成了最初阶段脑缺血总体损害的一部分。目前认为,脑缺血启动了两条主要的凋亡路径: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脑缺血抗凋亡治疗的研究成为目前脑缺血治疗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脑缺血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脑缺血 缺血半暗带 细胞凋亡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 简介:FredPlum(1924-2010,图1)是美国神经内科医师,以研究意识障碍和昏迷而闻名天下,他的研究使意识障碍成为神经内科的范畴。Plum对意识障碍的研究有三大贡献:一是发现和命名了“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二是与苏格兰的神经外科医生BryanJennett(1926-2008)一起发现和命名了“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三是挑战了医学伦理学,反对维持无自主意识的生命,支持“生前预嘱(livingwill)”和“死亡权(righttodie)”,影响了全世界的行医准则。

  • 标签: 卒中 闭锁综合征 持续植物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58例脑卒中患者的抑郁障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分析。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认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的抑郁诊断标准诊断抑郁。结果:脑卒中抑郁症发生率高,与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或久治不恢复以及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结论:脑卒中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应重视脑卒中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在我国卒中已成第二位致死性疾病,发病率、患病率逐年升高[1]。人类对卒中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中卒中发生尿便障碍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卒中可出现排尿中枢的损伤,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因病情需要或肢体瘫痪而卧床、制动,这些都是发生排尿障碍的原因。下面介绍一例卒中反复尿潴留的病例。

  • 标签: 卒中 反复尿潴留
  • 简介:2016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报道:我国现有卒中患者7000万人,不同地区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约260-719/10万人,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即每12s新发1例卒中;而每年因卒中致死达165万人,即每21s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因卒中致死者占所有死亡原因的22.45%。

  • 标签: 卒中后认知障碍 疾病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持续昏迷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研究期内的42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分为昏迷时间大于10d的持续昏迷组和昏迷时间小于10d的对照组;持续昏迷组患者32例,入院时GCS=5~8分;对照组患者10例,入院时GCS=5~8分.两组患者伤后接受了昏迷期和苏醒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摄影(SPECT)扫描检查,同时进行临床评估;将SPECT所检测的脑区分为额、颞、顶、枕及丘脑5个部位.结果昏迷期SPECT扫描时两组患者均显示多脑区脑缺血,持续昏迷组则全部患者(100%)有双侧丘脑缺血,对照组则无丘脑缺血的迹象.持续昏迷组患者在苏醒期SPECT扫描结果单侧丘脑缺血率为17/25(68%),提示一旦双侧丘脑区缺血改善,大多数患者的意识恢复清醒或接近苏醒.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重症颅脑创伤持续昏迷状态可能与双侧丘脑区的缺血有关;长时间持续的多脑区缺血与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关系不大.

  • 标签: 脑外伤 持续昏迷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摄影(SPECT) 脑缺血 丘脑
  • 简介:目的评估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惠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2003年2月25日某校某教学区某学生坠楼自杀身亡。为预防和减少自杀现象,需要对其进行回顾和反思。釆用回忆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外部压力太大是导致其自杀多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对处于危险临界点的学生,就应采取措施,使其感受到关怀和爱护放弃轻生念头作相关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应减轻大学生太大外部压力.应注意做好处于危险临界点的学生的工作;应净化、美化外部环境。

  • 标签: 学生 自杀 心理状态 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