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因STEMI行直接PCI治疗患者98例,其中单纯行血栓抽吸48例(血栓抽吸组),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50例(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1)住院期间,与血栓抽吸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2.3±0.6)级比(2.7±0.3)级]、TIMI血流3级率(72.9%比90.0%)、术后90minST段50%回落率(52.1%比74.0%)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而术后无复流明显降低(18.8%比4.0%,P=0.038);(2)随访6个月,联合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血栓抽吸组明显提高[(58±6.3)%比(51±5.6)%,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既可有效减轻STE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负荷,又可改善心功能。

  • 标签: 血栓栓塞 心肌梗死 抽吸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的护理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的AMI患者26例的资料。结果:26例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均获得成功。26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3枚,其中4例(15.39%)术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因为正确护理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加强PCI护理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CI成功及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619例直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236例和对照组(〈65岁)383例,全部入选患者行PCI术后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的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用于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血肌酐水平、LVEF值、无复流、支架的数目是老年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危险因素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经过的影响。方法对158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有口组72例,无口组84例。分析两组梗死范围、心功能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有口组多部位梗死,心肌酶峰值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无口组。有口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无口组。结论IP的作用表现在限制梗死范围的扩展,维护梗死后心功能。

  • 标签: 心肌缺血预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thrombininhibitor,DTI)是一组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而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多肽,它不仅有抗凝血功能,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其他抗凝药相比,其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特点更优越,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的用途。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 药理作用 生物学活性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对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胸痛小于2h施行直接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阿昔单抗组3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肝素100U/kg,阿昔单抗组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70U/kg和阿昔单抗0.25mg/kg,随后以阿昔单抗10μg/min持续静脉滴注12h,观察30d时两组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术和出血发生率.结果随访30d,两组均未见出血并发症,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0%;阿昔单抗组无1例死亡,也未发生心肌梗死和施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安全合理的,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阿昔单抗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塞相关动脉(IRA)达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3级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探讨ST段回落与心肌损伤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后TIMI血流达到3级的STEMI患者115例,PCI术前、术后行心电图检查,观察ST段回落情况,术前、后测定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术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按照ST段回落幅度(∑STR)不同,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STR〈50%,21例,为心肌灌注不良组,B组:∑STD≥50%,94例,为心肌灌注良好组;分析两组患者ST段回落程度与CK、CK-MB、cTnT及LVEF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IRA部位、病变血管支数,PCI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cTnT水平,发病到PCI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后CK、CK-M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术后A组cTnT水平明显高于B组[(1.30±0.43)μg/L∶(1.0±0.45)μg/L,P〈0.05];(4)术后A组LVEF明显低于B组[(44.13±4.83)%∶(47.93±5.23)%,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达到3级,ST段回落良好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程度较好,心肌损伤程度轻,左心收缩功能较好。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肌钙蛋白T
  • 简介:适应(preconditioning,PC)现象是1986年由Murry等首先报道的狗的一种心肌自我保护机制。是指预先给予短暂的几次非致死性缺血,可以提高心肌对后续的长时间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适应(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C)。随后这种现象在猫、鼠、猪、羊等不同的动物中观察到,在人冠心病患者中同样也得到证实。由于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遂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心肌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 自我保护机制 再灌注损伤 冠心病患者
  • 简介:患者男性,43岁。10年前某夜发生胸部及背部烧灼样剧烈疼痛,向左上肢及左肩背部放射,持续时间不详,无心悸、出汗等。在凌晨就医途中,走路就出现胸痛,休息数分钟疼痛消失。两次住当地医院描记心电图正常。注射杜冷丁或体息疼痛可缓解。以后每年发生一次。2004年8月劳动中胸痛再次发作,向左上臂放射。以后走路、上楼或夜间胸痛常发作,疼痛程度加重,体息可以缓解。

  • 标签: 心肌梗死 预激 剧烈疼痛 描记心电图 持续时间 疼痛程度
  • 简介:目的:应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方法:将20例安氏Ⅱ类Ⅲ°深覆頜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导打开咬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矫治深覆頜患者经1~3年随访正常颌达到90%.结论:每次复诊调整摇椅型唇弓,调整前牙平导对打开咬合至关重要.使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矫治疗效,缩短矫治时间.

  • 标签: 固定矫治技术 前牙平导 打开咬颌
  • 简介: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ed)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大多数的Meta分析都会用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一种,固定效应模型假设所有的纳入研究拥有共同的真实效应量,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真实效应随纳入研究的不同而改变。运用的模型不同,所得到的合并后的效应量均数值也不相同,这不仅体现在效应量的均值上,更多的体现在每个纳入研究权重的分配上,本文主要目的是深度解剖两种模型以及两种模型的假设,区分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两种模型计算每个研究所占的权重和合并后效应量的均数值,最后指出并比较其优缺点。

  • 标签: 随机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 效应量 统计学
  • 简介:目的探讨靶血管局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纳入行PPCI治疗、并行血栓抽吸术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前,经动脉鞘取血3mL;PPCI治疗前.采用ExportXT血栓抽吸导管在靶血管内抽吸血栓,过滤栓子等成分,分离血清备用。按照常规方法植入支架。主要终点为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blushgrades,MBG),次要终点为血流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和ST段回落幅度。血清MPO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结果MBG0~1级患者局部MPO浓度为(79.3±8.7)ng/L,MBG2级为(73.7±10.4)ng/L,MBG3级为(53.2±9.8)ng/L,不同MBG分级间血清MPO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TIMI3级患者局部MPO浓度低于TIMI1~2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8.8)ng/L%(72.9±7.6)ng/L,P〈O.05]。ST段回落≥70%患者局部MPO浓度低于sT段回落〈7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3±7.3)ng/Lvs(82.7±8.1)ng/L,P〈O.05]。外周动脉血中的MPO浓度与MBG分级、TIMl分级和sT段是否完全回落没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PCI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伴随靶血管局部MPO浓度升高,全身的MPO浓度与术后心肌灌注无明显关系。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灌注 髓过氧化物酶 氧化应激 血栓抽吸
  • 简介:目的对高三尖彬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方案(HAG方案)进行阐述[1],探讨HAG激方案治疗高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择2009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HAG方案化疗患者,以及20例CAG方案化疗的初次诊断MD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定为HAG组、CAG组,对比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HAG激方案治疗的患者,其缓解的有效率为80%,完全缓解率为65%;经过CAG方案治疗的患者,缓解有效率为90%,完全缓解有效率仅有50%,证明HAG激方案在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具有更好的效果。结论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在接受HAG激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有效率较高,应持续性治疗,避免早期复发。

  • 标签: HAG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效果
  • 简介:目前对显性激旁道(MAP)的定位研究较多[1],而对隐匿性激旁道(CAP)的定位研究较少[2-3].本组对124例CAP诱发室上速(PSVT)的标准,食管心电图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射频消融术(RFCA)结果为对照组,以探讨CAP诱发PVST标准食管心电图对CAP的左、右及后间隔旁道定位的意义,为RFCA术前奠定基础.

  • 标签: 食管心电图 隐性预激旁道 诊断 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率.结果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率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l.41~10.46)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病死率
  • 简介:例1患者女,51岁,有频发室早史,因近来反复发作胸闷、心悸、头晕就诊.查心电图(图1)示:P波在宽大QRS波前的位置不固定,即PR间期不等,QRS波起始部无粗钝,与相邻正常波PP间期不等于两者的JJ间期,为典型舒张晚期室早.

  • 标签: 舒张晚期室早 间歇性预激 鉴别 心电图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适应对心肌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30例首次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前有无冠心病史、伴或不伴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分为A、B、C三组,统计各组出现的并发症和住院期死亡率;并通过心电图计分法和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水平比较最初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心梗中确存在缺血适应,各组间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近、远期缺血适应存在不同机制并有相加作用。结论无论近期、远期心肌缺血适应在心梗中对心肌均有保护作用,且两者有相加作用,其中近期缺血适应在心梗中对心肌保护作用更显著,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