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冲动行为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发生率较高、危害性也大。了解并找出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进行诊疗干预,减少意外伤害和不良后果的产生。

  • 标签: 精神病人 冲动 分析 干预
  • 简介:关于冲动的定义,由于时代与文化的变迁、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Dorland认为冲动就是不顾他人的接受程度或来自超我的压力而盲目地屈从于自己的内驱力。Stedman医学大词典对冲动的解释是:与内部动力相关或为内部动力所启动而非为推理和深思熟虑所控制的行为倾向。Evenden认为冲动涵盖了包括缺乏考虑,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多与环境不相称的、经常导致令人不快结果的一系列行为。此一描述性定义基本上代表了人们对冲动的共同理解。

  • 标签: 冲动 心理学研究 神经生化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冲动行为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在冲动行为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的模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双相情感障碍 冲动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及护理干预用于急性期精神障碍伴冲动行为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2019年2月-2021年2月就诊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伴冲动行为,B组不伴冲动行为,均开展预防性护理。结果:A组精神障碍患者各项激惹因子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经预防性护理干预后,冲动行为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预防患者冲动行为,并开展护理干预,可降低精神科意外事件风险。

  • 标签: 急性期精神障碍 冲动行为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时使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数据资料,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了解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使用率,并分析其使用原因。结果 在936例纳入分析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对74名患者采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主要实施原因为精神症状支配、自知力不全、发生暴力行为而危害他人安全、伤害自己,扰乱医疗秩序等。 结论 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使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及他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 精神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双盲法对本院在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4例进行分组,各4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患者护理工作,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同时期MO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过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不断推广。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护理干预 冲动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双盲法对本院在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4例进行分组,各4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患者护理工作,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不同时期MO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通过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不断推广。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心理护理干预 冲动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安全问题与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患者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安全问题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安全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安全问题主要有自我伤害、冲动伤人、蓄意破坏等,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安全问题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冲动型人格障碍 安全问题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意念的影响。方法:运用暴险评估量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暴力风险评估,筛选出冲动暴力中、高风险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使用同类抗精神病药物,相同的护理干预的前提下,实验组加用动机性访谈技术,在患者住院3天、一周、两周时使用精神护理观察(NOSIE)量表对患者进行激惹因子的评定。结果:实验组在住院3天、一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的激惹因子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病情呈持续减轻的趋势。两组住院两周评估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存在冲动意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能快速减轻患者的冲动意念,从而减少冲动的风险和行为的发生,从而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疾病得到积极控制,减少家庭、医院及社会的压力。

  • 标签: 动机性访谈 精神分裂症 冲动意念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70例,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8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护理效果,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精神分裂症患者 冲动行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我国药店的药学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药学人员都不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药学人员一定要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逐步的构建完善的药学服务体系,这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药店营业额的增加。以下笔者针对药店药学服务的必要性以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有效策略,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药店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

  • 标签: 药店 药学服务 消费者 购买行为
  • 简介:摘要:我国药店的药学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药学人员都不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药学人员一定要树立起强烈的服务意识,逐步的构建完善的药学服务体系,这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药店营业额的增加。以下笔者针对药店药学服务的必要性以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有效策略,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药店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

  • 标签: 药店 药学服务 消费者 购买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城市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及人格特征,探讨早期干预救治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我院救治病区收治确诊的50例城市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其他病区收治的50例确诊精神分裂症的普通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量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患者的人体特征及冲动行为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职业分布上差异显著(P<0.05)。MOAS评分统计显示,观察组对象在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体积攻击等分项及MOAS总分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PI评分统计显示,两组在L项、Hs项、D项、Hy项、Pa项、Si项上差异明显(P<0.05)。结论城市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冲动行为,在实施救治中应特别注意,同时依据其职业人格特征针对性的给予早期干预。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城市流浪 冲动行为 人格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冲动攻击行为时应用碳酸锂的临床效果。方法:实验时间为2020年7月—2021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从中挑选精神分裂症患者经查验发现有冲动攻击行为的患者共计54名,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单一使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每组27例。观察治疗前后组间对比、两组对比PANSS-EC和MOAS评分;治疗前后组间对比、两组对比HAMA、HAMD评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数值对比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PCASL)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后循环缺血(PCI)评价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临床和影像确诊PCI,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5例、脑梗死21例,患者均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MRA、3D-PCASL检查。评价脑灌注状况与血管关系。结果15例TIA患者中有10例3D-PCASL灌注图显示患侧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为低灌注,占67%,5例为灌注正常,占33%。10例血管不规则狭窄供血分布区有8例灌注异常相一致,占53%;21例脑梗死患者中3D-PCASL灌注图均显示异常,其中患侧CBF为低灌注,占86%,3例为高灌注,占14%。18例血管不规则狭窄供血分布区有17例灌注异常,占81%。结论3D-PCASL与MRA联合应用评价PCI分布情况、异常灌注区与责任血管基本相一致,特别是TIA早期诊断,是预防、减少或延迟脑梗死发生在最佳时机。3D-PCASL和MRA联合应用对PCI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缺血 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