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四物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的成分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方法:运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分别对四物汤传统汤剂、配方颗粒中的成分进行测定。结果:处方通过薄层色谱检出了当归、芍药的特征斑点,发现阿魏酸、芍药苷的浓度分别为23.1-616.8mg之间和29.8-2470.2ng之间,他们的积分面积、进样量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他们的回收率分别为97.84%和98.02%。结论:四物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的成分指标相当,不同批次之间的四物汤传统汤剂,其成分差异偏大,配方颗粒则相对较小。

  • 标签: 四物汤传统汤剂 配方颗粒 成分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饮食及运动综合干预影响肥胖儿童人体成分情况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本院体检的36名肥胖儿童,应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入组研究儿童各项人体成分数据,对所有儿童给予饮食和运动综合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各项人体成分数据变化。结果 干预后儿童各项人体成分变化显著(P<0.05)。结论 饮食及运动综合干预有助于肥胖儿童体重的减少,及各项人体成分维持稳定,值得推广。

  • 标签: 饮食干预 运动干预 肥胖儿童 人体成分
  • 简介:摘要: 在中国药典中,川芎是一味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方,在活血化瘀作用川芎这些药方沿用至今,而川芎这一味药材在中草药中也十分重要,目前有151个成方制剂中都有他的身影,同时含有川芎的中药成方也占中药成方总数9.21%。川芎是一种伞形科植物,主要来源于四川彭州都江堰等地方,而主要的用药部位来源于川芎的干燥根茎,为了能够提取到更多的川芎有效成分,因此,大多数川芎的采摘应当在夏季,当川芎略带紫色时,才符合采摘的标准。为了能够对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就中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做一个探讨,具体论述如下所示。

  • 标签: 中药川芎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成分制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血站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参与成分制备的26例工作人员,以双盲法将其分为甲乙组,分别给予常规管理与细节管理,比较两组的管理结局。结果:乙组的血液质量、无菌技术操作和安全防护评分均高于甲组(P

  • 标签: 细节管理 成分制备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 在中国药典中,川芎是一味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方,在活血化瘀作用川芎这些药方沿用至今,而川芎这一味药材在中草药中也十分重要,目前有151个成方制剂中都有他的身影,同时含有川芎的中药成方也占中药成方总数9.21%。川芎是一种伞形科植物,主要来源于四川彭州都江堰等地方,而主要的用药部位来源于川芎的干燥根茎,为了能够提取到更多的川芎有效成分,因此,大多数川芎的采摘应当在夏季,当川芎略带紫色时,才符合采摘的标准。为了能够对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就中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做一个探讨,具体论述如下所示。

  • 标签: 中药川芎 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三叶青叶总酚类的提取工艺。方法:回流提取法,以总酚类提取率、得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影响因素包括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次数。结果:三叶青叶总酚类提取最佳工艺为:回流提取法,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3次,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结论: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法考察三叶青总酚类成分的提取工艺,获得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三叶青叶总酚类的开发利用奠定实验基础。

  • 标签: 三叶青叶 正交实验 总酚类 提取
  • 简介:摘要:本文使用声触诊组织成像技术并结合平均光密度值,辅助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与传统的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技术相比,本文方法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诊断效能,为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弹性医学成像 声触诊组织成像 TI-RADS分级 平均光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金丝皇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有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sunfire-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B),梯度洗脱(0~11min,10%→18%A;11~30min,18%A→20%A;30~40min,20%A→40%A;40~40.1min,40%A→10%A;40.1~45min,10%A),检测波长327nm(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8nm(木犀草苷)流速1.0mL·min-1,柱温35℃。结果绿原酸、木犀草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分别在4.34~52.04μg·mL-1、8.82~105.79μg·mL-1、5.91~70.87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25%、97.94%、97.82%;RSD分别为2.00%、0.95%、1.12%。结论实验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金丝皇菊中3个有效成分的测定,为金丝皇菊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金丝皇菊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 木犀草苷 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含量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四逆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165个靶点为四逆散与抑郁症的共同基因靶点。结论:四逆散在抗抑郁中有着多靶点调控、多方面作用的特点。

  • 标签: 四逆散 抑郁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作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教学时,对实习生临床教学成绩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选择的84名实习生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内在我院呼吸内科接受相关教学工作的实习生,随后根据其抽签结果将其平均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实习生分别为42名。对照组实习生接受常规带教模式进行相关知识教学,而观察组实习生则接受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结束教学工作后,对比教学后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结果:观察组实习生在接受教学后,其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呼吸系统解剖与生理为指导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以及相应要点,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成绩以及实践能力。

  • 标签: 呼吸系统解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血站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420例成分输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输血前给予的处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10例。观察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预防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前给予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9例,过敏反应8例,气管痉挛、休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体温升高8例,过敏反应9例,支气管痉挛、休克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预防作用,不推荐常规进行输血前预防性药物输注,科学合理地输血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 输血不良反应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通过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中活性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站、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黄芪的有效成分及胰岛素抵抗疾病靶点,并进行整理与筛选,预测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的作用靶点并用数据库进行生信分析。从CTD数据库选择5个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重要蛋白受体,确定结合位点后分别与黄芪符合筛选标准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结果虚拟筛选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结果:槲皮素、蛇床子素等18个化合物可能是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活性成分,涉及对化学,内源性物质的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及钙离子、IL17、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 INSR、NOS3、PTGS2、TNF、CCL2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蛋白受体。某些黄芪中经筛选的活性成分与重要蛋白受体的结合程度好,多数优于罗格列酮,从分子层面上体现了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潜在研究价值。结论: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生物过程、多通路等多种途径实现的;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可以成为阐释单味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高效的方法,但需要结合一定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才会增强说服力。

  • 标签: 黄芪,胰岛素抵抗,生信分析,分子对接,重要蛋白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校外实训背景下借助体验式教学法提升中医药教学成效。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校外实训30名中医药专业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体验式教学,分析在教学后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成绩、中医药操作成绩。结果:在学生体验式教学法结束后分析可见,学生的中医药理论成绩、中医药操作绩平均分为(84.45±2.54)、(89.43±2.54)分。结论:在校外实训背景下借助体验式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成效,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均相对较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校外实训 体验式教学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合理的成分输血的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为患者及时补充红细胞来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输血科进行会诊制定成分输血方案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为其选择成分输血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成分血 治疗效果 合理使用
  • 简介:摘要:医疗事业发展的今天,陆续出现了各种药物,这些药物对治疗各种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医药行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药品开发、生产等技术越发成熟,但由于每一种药品的成分复杂,为合理把控药物质量,做好药物分离工作十分关键。现阶段的药物分离过程中,对分析化学的依赖性显著提高,未来有关人员需继续合理应用分析化学,以检测药物成分,控制药品质量。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药物分析中的分析化学,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 标签: 药物分离 分析化学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