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重症病人治疗中,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需要反复长期吸痰,负压吸引管及吸痰管的接头的放置位置是临床护理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方法是在床头系一支玻璃消毒试管或消毒瓶子里暂时放置,有的瓶子直接放在床底下,或者放于吸引器上;中心负压吸引管连接吸痰管一端的接口处包裹一次性手套,压于床垫下,或者放入用别针固定在床头的布兜里,另置于床头简易布兜,以上方法都出现吸引管随意盘旋或散落于地下。这些方法既不美观、放置不牢固,吸引管易脱出,又易造成工作人员或患者的针刺伤;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保证吸痰管接头的清洁,而且不符合保持无菌清洁状态,给患者带来呼吸道感染的危险,有研究报道,确保吸引器管接口的清洁是保证治疗质量,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由于吸痰管重心问题固定不牢而倾倒及按预防医院内感染原则,我们针对以上情况,在2010年1月起巧妙的将尾夹用于吸痰用吸引管在床边固定的应用,解决了吸引管及吸痰管的放置问题,近1年来在临床使用中得到医护人员的一致肯定,应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反尾夹 负压吸引管 固定The tail clip suction tube fixed in bed pressure
  • 简介:目的:观察温胆汤治疗胆汁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温胆汤,对照组30例予吗丁啉、法莫替丁胶囊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显效、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温胆汤治疗胆汁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胆汁反流性胃炎 温胆汤
  • 简介:中医认为胃食管流病与湿、热二邪有关。笔者经多年临床总结,运用甘淡和胃法加减,遵循胃宜降则和的法则,甘以养胃生津,淡以利湿去热,对于治疗胃食管流病的吐酸、嘈杂等症,疗效颇高。本文通过一临床病例,简述甘淡和胃法的临床应用指征及方法。

  • 标签: 甘淡和胃 胃食管反流 吐酸 嘈杂
  • 简介:目的研究咽喉流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体征指数量表(RFS)及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对2016年3月—2017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咽喉流的患者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2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问卷调查,填写统一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与1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咽喉流患者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结果咽喉流患者体质类型出现频次分布特点为:气虚质(21.35%)〉痰湿质(20.22%)〉阴虚质(13.20%)〉阳虚质(12.92%)〉气郁质(11.52%)〉湿热质(9.55%)〉特禀质(4.49%)〉血瘀质(3.93%)〉平和质(2.81%)。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喉流的发病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

  • 标签: 咽喉反流 中医体质 分布情况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中医组给予中药煎剂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西医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中医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西医组,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医,P<0.05。结论中医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流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 奥美拉唑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针药组30例,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中药组30例,口服中药治疗;针刺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西药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四组均治疗60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药组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可显著提高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调节胃-食管运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防止食物流.

  • 标签: 针刺疗法 针药并用 食管炎 消化性 胃泌素 胃动素
  • 简介:目的:验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胃食管流病)协作组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该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160例胃食管流病患者按3:1比例随机分成中药组(n=120)和西药组(n=40)。中药组患者按协作组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治疗,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中药组为94.17%,西药组为82.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总有效率中药组为55.79%,西药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吐酸病”协作组诊疗方案治疗胃食管流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该病中医诊断、治疗的规范,供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诊疗方案 辨证分型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方式治疗胆汁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120例)进行分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和对照组(西医治疗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4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30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81.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发现情况。结论中医治疗胆汁流性胃炎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炎 中医治疗 胆汁反流性 旋覆代赭汤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科胃食管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98例胃食管流病患者,研究时段为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以采取西咪替丁治疗的49例患者划分对照组,将以采取西咪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49例患者划分观察组。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92% vs 77.55%)、不良反应发生率(2.04% vs 14.29%)相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消化内科 西咪替丁 奥美拉唑 临床疗效
  • 简介:近年来我国近代医院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对近代某一医院的个体研究,体现在教会医院和非教会医院两个方面;群体研究主要是对数个医院的状况进行研究,体现在总体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个方面。然而,近代医院史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相关不足,如理论的运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研究者等方面。总之,在今后的研究中需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方能推动我国近代医院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近代中国 医院史 教会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胃食管流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4 月诊治的 胃食管流病 患者 90 例进行治疗分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 例,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56 % ,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68.89 % ,数据对比 P

  • 标签: 柴胡疏肝散加减 胃食管反流病 效果分析
  • 简介:胃食管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伴或不伴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副作用、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该文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治疗胃食管流病的优势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几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诊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进展。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诊疗 实验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