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云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安校区中医教研室江苏海安226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中医组给予中药煎剂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西医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中医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西医组,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医,P<0.05。结论:中医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奥美拉唑;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引发患者烧心、恶心、反胃、反酸等胃肠道不适的一种动力障碍性疾病[1]。该病发生后如不及时医治,极易引起反流性食管炎和食道外组织的损害。GERD是世界公认的一种高发性消化科疾病,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远高于中国,但近几年发现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研究结果表明GERD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以烧心、反酸的典型刺激症状为主,部分患者伴有非典型但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胸痛、嗳气、上腹不适等。GERD虽然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个良性的过程,但其临床症状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在GERD的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患者的典型和非典型临床症状,对GERD的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虽没有胃食管反流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结为中医学的“吞酸”、“反胃”、“胃痛”、“嘈杂”等范畴。诱因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相关,病机归结为脾胃失调、胃气上逆、寒热错杂导致。中医学认为根据GERD的病因和病机,使用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其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少。我院分别使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最小年龄33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36.4±2.5)岁,病程1.5—4年,平均(1.8±0.5)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酸、烧心、胸痛、嗳气、胸闷、咽喉痒痛症状,进食前后均可发作,尤其心情紧张、饥饿或服用刺激性食物后易发作。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中医组给予中药煎剂半夏泻心汤加味,方剂组成:半夏12g、干姜6g、黄连8g、黄岑10g、党参15g、甘草10g、大枣10g、海螵蛸20g、煅瓦楞30g、白及15g、代赭石30g。1剂/d,水煎2次得400ml药液,早晚各服200ml,30d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减,反流重者在此方剂的基础上加炙旋覆花、姜竹茹;疼痛加重者加延胡索、丹参、三七粉;腹胀者加木香、厚朴;便秘者加炒大黄;嗳气者加郁金;烧心者加黄连、吴茱萸。

西医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2次/d,多潘立酮片10mg,3次/d。药物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

1.3疗效标准

痊愈: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5%。

1.4观察指标

将患者临床症状烧心、反酸、胸痛、嗳气、反食、口苦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无、中、轻、重四个层级,计分为0、1、2、3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计分变化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由表1结果可知,中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西医组的总有效率为83.3%,由此可见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P<0.05。

3.讨论

GERD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食管自我防御机制不能有效抵御胃酸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清洗,导致反流物对食管的侵害,致使其抵抗力下降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症状,烧心、反酸为典型刺激症状,吞咽困难、胸痛、嗳气、上腹不适等为非典型症状,另外有研究表明咳嗽、哮喘、咽喉炎等食管外症状也与GERD相关。

西医在GERD的临床治疗中较为重视抑制胃酸分泌,因此质子泵抑制剂(PPI)成为该病的常规用药。PPI拥有强大的抑酸作用,能够有效减少胃酸的分泌量,并且在24h内控制胃内的PH值,减少反酸、反流、烧心等不良症状[2],但其引发的不良反应和长期用药导致的敏感性差、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等问题尚无有效解决方法。并且治疗过程中,为防止抑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联合使用促动力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3]。而这些带来的不良反应和敏感性低、病情反复等已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

中医学认为GERD临床症状所表现出的反酸、烧心、反流属于中医学中的“吞酸”、“反胃”、“胃痛”、“嘈杂”等范畴[4]。其发病多与肝、脾、胆、肺密切相关,祖国医学将其发病机制归结为脏腑气机失调导致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因此在治疗中着重考虑脾胃虚弱、胃气上逆、胆热犯胃、肺气上逆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构成,方中半夏、干姜辛温除湿,和胃降逆,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降泄,清中焦湿热;人参、大枣、甘草甘温,补中益气,调养脾胃。如此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以复其升降、和其阴阳、调其虚实,使脾胃调和、气机通利,病方可愈。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也证明[5-7]:半夏泻心汤有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医组采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后,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并且临床症状积分优于西医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GERD,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辨证施治、灵活化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提高GERD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且副作用较少、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志恒.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60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5:42-43.

[2]杨成鹏.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5:90.

[3]王晓鸽,王凤云,唐旭东.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的审症求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1:3840-3843.

[4]祁宝成,郝敬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7:79.

[5]温武兵.半夏泻心汤调和胃肠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6,15(2):66-68.

[6]赵琰,李宇航.半夏泻心汤不同性味拆方对胃溃疡大鼠血清胃泌素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0):45-47.

[7]刘晓霓,高燕青,司银楚,等.半夏泻心汤及类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3):423-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