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的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130例,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对患者进行第二次诊断。结果所有的130例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有70例患者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误诊率达到53.85%。主要误诊原因包括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对患者病史了解不全、对相关诊断标准掌握不严等。结论临床医师因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误解等原因,导致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极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医师不仅要注重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更要对患者疾病的演变加以分析,严格掌握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以大大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避免出现误诊。

  • 标签: 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 误诊原因 精神分裂症
  • 简介:通过对98例再入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病情复发或加重的相关因素,认为未坚持服药、社会与家庭支持不足为主要因素。

  • 标签: 情感性精神障碍 再入院 复发相关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58例为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29)、观察组(n=29)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06月-2022年06月。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负面情绪评分低,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探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录的6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4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4例实验组(综合护理),对比指标:①心理状态评分。②韦氏记忆量表评分。③护理满意度。结果  心理状态评分: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状态分值更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韦氏记忆量表评分:实验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指标数值更高,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记忆能力,实现临床护理效果的提升。

  • 标签: 综合护理 双相情感障碍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手术、化疗过程中的情感障碍与心理护理。方法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6例,在诊断、手术、化疗过程中的情感障碍变化,及针对各期情感障碍,实行个体化心理护理。结果出院时情感障碍调查显示轻度情感障碍68.3%,中度情感障碍28.9%,重度情感障碍2.8%,1例晚期病重死亡,86例患者经过1~3个月综合治疗恢复顺利。结论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乳腺癌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而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尤应重视心理护理,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 标签: 乳腺癌 情感障碍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予以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借助抽签法将62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心理护理方案为两组患者施护,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结果:干预后B组患者SES评分显著高于A组患者、MOAS评分较A组患者明显更低(P<0.05)。结论:加强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在使之自尊程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更好规避冲动行为的发生。

  • 标签: 心理护理 双向情感障碍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负性情绪。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应用效果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继而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症状又有轻度躁狂症状的慢性精神疾病,为更好提升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探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此次入组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计8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结果:研究组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比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发生明显改善,并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率。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双相情感障碍 护理效果
  • 简介:对住院和专病门诊治疗的124例情感障碍进行了系统观查,用CCMD-Ⅱ给予检测,结果表明第(九)条性欲明显亢进(躁狂)及性欲明显减退(抑郁)符合率低。建议对病期不足者可暂作状态诊断,对具有精神病性状者与情感症状之间的消长关系应有时限规定。反复发作的躁狂而无抑郁发作史者,不应归为双相障碍,而应为躁狂症。

  • 标签: 情感性障碍 诊断标准 评价 CCMD-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56例有自杀行为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自杀未遂54例,自杀死亡2例。结论经常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原因,及时加强护理,可减少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行为。

  • 标签: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 自杀行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正常者作为本组研究的对象,各自成为脑梗死组及正常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进行测定,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评分,并做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抑郁率、焦虑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绝望感方面,正常组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脑梗死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较低,对脑梗死的预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脑梗死 情感障碍 影响因素 临床特征
  • 简介:在547例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中检出快速循环型46例(8.4%),对其临床特点、类型、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分析,心理应激因素和抗抑郁剂治疗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以锂盐与卡马西平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坚持维护治疗者预后较佳。

  • 标签: 快速循环型 情感性精神障碍 临床研究 药物治疗 预后
  • 简介:对退休职工养老院老人进行情感障碍的心理、社会及躯体因素调查,并采用HAMD及HAMA量表评定,在104例受试者中发现13例属于反应性和由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2.5%。提示老年抑郁症常是由心理-社会-躯体因素所致的一种多因素性疾病

  • 标签: 老年 老年前期 情感障碍 调查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互动达标理论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病人护理中效果。方法:入选时间:2019.10--2020.10期间,研究对象:接受本院治疗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根据护理的方法分组,分为观察组(n=40例)和对比组(n=40例),对比组应用传统护理,观察组应用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均较对比组高,P<0.05,差异有意义。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应用互动达标理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互动达标理论 双相情感障碍病人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