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广东古称“百越(粤)之地”。广州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超过前代,海外贸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旧唐书》记载“南海郡利兼水陆,环宝山积”,“广州有海之利,货贝狎至”。到了宋代,广州对外贸易更加发展,当时阿拉伯及东南亚诸国的香药大多数先运到广州集中。香药主要是奢侈品,供统治阶级享用,其中也有些可作药用,如木香、乳香、安息香、肉豆蔻、苏合油等,宋人称香料为香药,焚香和薰香是宋代官僚贵族地主最常见的风习,尤其宫庭皇族大量焚烧香药以为享受。此外焚香礼佛,祭神耗用,疾病配药等数量也很大。广州对外贸易进口货中以香药为大宗,获利最多。宋代最早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全国海关,仅留广东粤海关一口通商,一时间“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广州成了洋货与土特产集散中心。这种千军万马奔向广州做生意的现象,当时被称“走广”,广州可谓盛极一时。清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地区货荟萃之地。从广州出口的商品以茶叶、丝绸、织席、瓷器、爆竹为主,进口商品有毛织品、棉花、金属、香料和鸦片。

  • 标签: 开拓创新精神 粤商 对外贸易 商品经济 《旧唐书》 秦汉时期
  • 简介:是对回族穆斯林商人的统称,回文化是回族在1300年的历史进程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经济思想为商业准绳,逐渐形成的一套颇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本文以伊斯兰教经济思想为主线,着重论述了回如何将回文化中的伊斯兰经济思想,即崇、诚信守约、义利平衡的经济理念贯穿于商业活动中的,以此来展现回独特的精神魅力。

  • 标签: 回商文化 伊斯兰教经济思想 重商 诚信
  • 简介:清廷对于直省政的统筹,始于1907年颁布的直省官制通则。其通过设置劝业道统筹农工商各业,藉以实现“集权”之目的,恰是清末官制改革试图改变内外相维格局、转为上下有序、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改制前各省主管政的商务局同时兼具生产与行政双重属性,无法完全归并于劝业道,导致清廷集权的举措未能按照预设安排施行。这一曲折不仅反映了改革目标与结果的差距,也表明制度移植不能脱离国情。

  • 标签: 清末新政 外官制改革 劝业道 直省商政 商务局
  • 简介:回族擅长经商,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回与徽商、浙商、晋商有共同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社会因素方面尚无法比拟。历史上回历经沉浮起降,回曾经辉煌,后来又无可奈何地衰落。观其原因,回除了有诸多外部性限制外,还有一些内部自我约束性因素。回可望振兴并重铸辉煌,但必须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多方面不断创新,方能跟上历史潮流。

  • 标签: 回商文化 商业道德 重商乐商 义利兼顾
  • 简介:<正>对于夏代及商代历史的探索,多年来众多学者专家不断地从事科学发掘与系统研究,早在五十年代末,考古学者即依据古代文献所载“尸乡,殷汤所都”,在豫西地区作过有关“夏墟”的实地考古调查。最近的十余年间,随着考古学“狂飙”发展,使之进入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甲骨文字 考古学 夏商史 豫西地区 殷商文化
  • 简介:明清时期,在河湟地区(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与青海省东部一带)活跃着一支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帮。这一帮虽然在清代十大帮中未占据一席之地,仅仅是晋陕帮中的一个分支,但他们在河湟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界对于河州帮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党诚恩、陈宝生主编的《甘肃民族贸易史稿》;李清凌主编的《甘肃经济史》和李清凌著《西北经济史》,以及高占福《明代的甘肃回族及其社会经济发展》、赖存理《清代回族商业经济初探》等文,

  • 标签: 明清时期 穆斯林 商帮 临夏回族自治州 河州 社会经济发展
  • 简介: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逐步趋于成熟并走向繁荣,晋南地区"夏墟"范围内发现的夏时期文化遗存以及商代垣曲商城遗址,充分说明了山西南部是夏商王朝直接统治区域,而其他地方则是受夏文化影响的"方国",他们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相互融汇,最终创造出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从而对其后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产生影响。

  • 标签: 夏商 考古学文化 变迁
  • 简介:3月15-17日,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孝平率调研组赴眉山市、东坡区以及乐山市、犍为县开展调研。调研组着重围绕地方志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才队伍、经费保障、人员待遇以及志鉴编纂、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方志馆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座谈、交流。为广泛听取意见,调研组还特别邀请了组织、编办、财政、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同志,以及长期工作、耕耘在方志战线的王致修、王水、康广富等老方志工作者畅谈宝贵经验和心得体会。

  • 标签: 促发展 地方志工作 资源开发利用 组织领导 方志工作者 调研组
  • 简介:诚实守信是国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可以设想,一个人如果不诚实、虚伪作假、不守信用,一定会身败名裂,被人所卑视,将一事无成。市场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作为行为准则,否则就会制约社会发展,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评估: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

  • 标签: 诚信 明清时期 龙游商帮 职业道德 中国 传统文化
  • 简介:一、清初福建武夷茶出口道清初至清中叶,福建武夷茶出口道主要有两条,一是由内河转运到广州出口欧洲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当时武夷茶采集收购后,首先汇集崇安星村、下梅加焙、包装,

  • 标签: 茶叶 出口 商道 福建 演变 清代
  • 简介:明代"三元宰辅"辂的礼祀观念与信仰立场,可谓当时江南儒家士大夫的典型:职在庙堂则坚决维护儒学思想及其礼法体系的正统地位,斥佛老之教为"邪道""异端";退居乡野却与僧道关系密切,似乎能包容、接纳甚至主动亲近佛老之教。本文从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信仰现象入手,将辂的礼祀观念置于"庙堂—乡野""官—绅"的身份退阶模式中进行考察与分析,力图揭示此类"前后不一致"的儒者知识精英在信仰观念上的内在转变及其"一以贯之"的、不变的人文教化价值立场——儒家"礼"的根本精神在适应具体的地方信仰环境中得以维持与实现。

  • 标签: 商辂 明代 江南士大夫 信仰
  • 简介:2月6日,硚口区政协和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召开座谈会,共同倡议发起汉正街俗文化抢救行动。抢救内容包括汉正街地域特色、代表某个商业时代的有形文物;传统的商业行规,学徒徒规;俗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口头传承的信条;行业的经营守则、执业标准、服务技巧等非物质性的“讲究”;招牌字号、楹联、对联,门面装潢、店铺陈设样式,商业会馆、公所等。此次行动得到了文史专家和文化界人士、见证了汉正街发展变迁的商界资深人士以及新闻界的支持。区长王绍志向各位专家和老商界人士表示感谢,强调要进一步搞好规划建设,保护好汉正街品牌,保持汉正街长盛不衰。

  • 标签: 汉正街市场 文化抢救 硚口区 政协 头发 职业道德规范
  • 简介:1916年7月至1917年6月间谷钟秀出任北洋政府农总长,他曾于就职之初莅临农部,就当时全国办理实业概况发表演说,并针对时弊提出相应对策.

  • 标签: 北洋政府 就职 演说辞 1917年 相应对策
  • 简介: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与《北史》被认为是"目前的最佳版本",但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本文仅就其点校方面的问题举20例予以辨正。

  • 标签: 《魏书》 《北史》 点校 商正
  • 简介:文艺书局倒闭,又办新钟书局李铁山,又名李盛林、李雄,上海嘉定人,20世纪30年代初创办过文艺书局,是上海滩有名的滑头书商。文艺书局曾出版过郭沫若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因未付版税被郭提出控诉,弄得名誉扫地而倒闭。

  • 标签: 出版商 郭沫若 《战争与和平》 印刷所 海滩 文艺
  • 简介: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社会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于士人身上。吴中地区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导致部分士人对生活方式作出了全新的选择,并由此带动了当地士风的变化。文徵明作为出身官僚家庭的传统文人,一向以保守、审慎著称,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当时的文化市场,并对商人、商业活动有着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全面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社会风尚的深层变革。

  • 标签: 文徵明 明中期 吴中 士商关系
  • 简介:前言纵览历史,只要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从唐宋时期来华的回族先民发展直到今天遍布华夏大地的回族人,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普遍热衷从事一种商业性的活动。回族人善于经商、乐于经商、勇于经商,从事商业性的活动使得回族人从中得到诸多乐趣,乃至恰然自得,乐此不疲。回族人这种特殊的重思想,使得经商成为他们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成为许多回族人、众多回族家族世代承袭的祖业。一千多年来,回族先民及其回族人从事的这种商业性的活动,

  • 标签: 重商思想 族人 伊斯兰教 精神 治理 回族先民
  • 简介: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马平分析中国的回族,往往可以观察到它许多特点。例如,回族的分布之广,是除了汉族以外其它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回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杂居,也是相当广泛的;而回族的善贾特点,更是令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赞赏不已。正由...

  • 标签: 回族 地藏 少数民族 拉卜楞 商业贸易 中间商
  • 简介:考古资料及地方志所载内容表明:明清时期出于巨额商税的刺激,国家对古道全线难以通行的路段整修栈碥、架桥造船及后期维护,并在古道沿线设铺,便于商旅往来,使於古道通行条件大为改善。

  • 标签: 商於古道 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