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按教皇尤利乌斯世的旨意来到罗马。教皇派给他一项非常宏大的任务:用5年的时间为他建一座陵墓,酬金是一万金币。陵墓要23英尺宽,36英尺3英寸深,26英尺4英寸高。墓周围要有40座和真人大小一样的雕塑。墓要自成一体,不需其它建筑支撑,里面还要有一个椭圆形的墓穴。在此之前,西方还未有过为一个人建造如此巨大陵墓的先例。我们根据现有文字材料重新绘制了这座墓的图纸。图纸表明,这座墓是基督教世界的概括:底层是给普通人的,中层是给有望升入天堂的先知和圣人的,最高层是给“末日审判”中超越了前层的人的。墓的顶部有两位天使在“末日审判”那天引导教皇尤利乌斯世走出陵墓的图画。米开朗基罗立即开始为这项任务做准备,但不久他发现教皇是个傲慢专横且变化无常的人。教皇对是否能为他找到适合的墓地感到怀疑,于是就作出更大的计划:重建并改建圣彼得墓。由于教皇一心想着这个新计划,他暂时推迟了原来的计划。米开朗基罗一直设法让教皇给他一个陈述意见的机会,但没有成功,以致最后被教皇宫庭的看守从宫庭里扔了出去。4月17日,就在圣彼得墓开始动工之前,米开朗基罗逃出罗马,怀着一腔悲愤跑到佛罗伦萨。

  • 标签: 米开朗基罗 末日审判 基督教世界 佛罗伦萨 升入天堂 陵墓
  • 简介:赵孟颊小楷的风格取法东晋道士杨羲的《黄素黄庭内景经》。赵孟颊为高丽国沈王书《留别沈王诗帖》。《留别沈王诗帖》被刻入朝鲜初期的《匪懈堂集古帖》。

  • 标签: 书法研究 赵孟頫 沈王 高丽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掌握字形的基础练习,应注意行书的基本笔画分析。下面将《兰亭序》中的基本笔画进行分析,列以下表,加以说明,并写出用笔特点。这些要点可以作单独练习,然后应用到字中。

  • 标签: 《兰亭序》 基本笔画 临习
  • 简介:战后:新传统与老传统在现代主义绘画史中,第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明显的断裂。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使纽约取代巴黎成为艺术活动的新的中心。在雕塑上很难这样明确地肯定连续性的发展被中断了,也没有这种脱离欧洲的明显变化——尽管有这样的事实:由于冲突所带来的剥夺与干扰,战争年代在欧洲几乎没有产生重要的雕塑。

  • 标签: 抽象表现主义 贾科梅蒂 画史 超现实主义 阿尔普 立体主义
  • 简介:乔尔·夏皮罗(JOELSHAPIRO,1941年生)雕塑家乔尔·夏皮罗以人物为古老的古典主义雕塑题材,当他决意要以活生生的人的某种存在感去温暖极少主义立体形式的冰冷完美性时,在再度运用这种意象上的困难想必比画家们少些。即便如此,夏皮罗仍以为1970年代初期专以房屋为题的系列作品中只求循序渐进——通过人物栖居场所更为抽象的客观性而向入物靠近——是必要的。然而,当夏皮罗把意象缩小到近乎查尔斯·西蒙德的考古遗址或詹尼弗·巴特利特的原始巢穴中的“微小人物”那样大小并同时删去

  • 标签: 夏皮罗 系列作品 蒙德 考古遗址 巴特利特 詹尼
  • 简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奉劝,学习和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意,可我在长期的书法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书法一定要“三心意”。随着书法热的持续升温,家长和学生越来越重视书法的学习,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的中大班学生可谓在书法学习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一段时间下来,凡是能做到“三心意”的,书写水平则有明显提高,相反,则提高不明显。那么什么是学习书法的“三心意”呢?所谓“三心”即是“细心、耐心、恒心”,而“意”就是“笔意和字意”。缺乏这“三心意”,是不可能把书法学好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太大的长进,要学好书法,必须培养“三心意”,否则事与愿违。1.细心即学习书法时仔细琢磨。因为书法是一门中国文字特有的线条艺术,从学习创作到欣赏,都非常强调心的作用。当我们对着一本好的字帖练习时,我们必须对帖本上的字精磨细琢,分析其笔画特点和结字特点。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不能掌握理解笔画的特点,不能认真把握点画的书写,是很难把字写好的。我们知道,汉字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单元,如果不能把每个单元的长短、大小、粗细、欹正处理得当,是写不好字的。书法学习,要求每一个学习者都要做到细心,即在学习实践中要思考分析。2.耐心耐心就是心里不急躁,不厌...

  • 标签: 三心二意学 学书法
  • 简介:、理性主义的困惑。诚然,把张彦远作为艺术史家来研究,我们便不能不考虑到,他同时又是一名在朝为官的、具有儒家文化传统的学者这一事实。无论他在具体绘画美学的论述过程中,是如何热心地探索形而上的心理过程和状态,但是在《历代名画记》开宗明义第一章,张彦远便运用格言般的句子,向人们阐述了一个充满儒家正统丰义的观点。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评介 理性主义 张彦远 社会功能观点 美学思想
  • 简介:天·地·人——谈边恺的摄影朱乃正“那些仿佛在世上的人为什么做得到平静地活着把弥漫梵音的小小屋宇当作唯一的家——伍金多吉”

  • 标签: 摄影艺术谈 边恺摄影艺术
  • 简介:曾辉:王老师,您在《两宋山水画美学特征之嬗变》等论文中,以山水画在两宋时期风格演变为主线,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简洁的、清晰的发展脉络。您能不能略举其例,谈些基本想法。

  • 标签: 美术评论 访谈录 王春 两宋时期 美学特征 风格演变
  • 简介:前言:《兰亭序》早已入殉昭陵,原迹不见,凭何判断真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内掀起一场‘兰亭论辩’。有人主观妄断,堵塞他人言路,只许批伪,不许言是,霸气逼人。有感于此,而另辟蹊径,凭着雕虫小技,写成此文。七十年代,困居僻乡,矢志勤学,读帖求真,得友人之助,寻求资料,对原来论据有所充实。近日,重检旧稿,又对文字和论点做了一些修改、补充。定稿后发表,提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正。

  • 标签: 八柱褚摹 兰亭八柱 褚摹辩
  • 简介:13世纪阿富汗、土耳其穆斯林入侵印度,促成了伊斯兰艺术与印度传统艺术的融合,出现了印度伊斯兰艺术。莫卧儿王朝时代(1526-1858年)印度伊斯兰艺术发展到极致。莫卧儿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1556-1605年在位)奉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文化融合的政策.阿克巴时代的艺术也正是这两种异质文化融合的产物,被称作“折衷风格”。阿克巴时代的建筑以红砂石为主,风格雄浑崇高,刚健粗豪;阿克巴时

  • 标签: 莫卧儿王朝 伊斯兰艺术 阿克巴 外国美术史 文化融合 异质文化
  • 简介:王殉《伯远帖》,墨迹纸本。25.1×17.2㎝,凡五行,四十七字。乾隆以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之称'三希',因命其斋为'三希堂'。《伯远帖》是王殉真迹,能真实反映出王殉的用笔特点,爽劲挺拔,清瘦快捷,既是王殉的个性,也是王羲之时代的一般共性。王珣在捺脚、折角处更显得有独到之处,如'远'、'徙气'、'逝'等字的捺,起

  • 标签: 行书艺术 书法艺术 王殉 《伯远贴》
  • 简介:罗马的石头及其他──意大利访古散记()钟涵()基督教艺术罗马的石头历经浩劫。北方蛮族入侵焚掠,基督教一上来把异教偶像打翻在地,还有罗马人自己糟蹋。兴建君士坦丁凯旋门,不惜拆旧拼用(这使我想到圆明园劫后残物之被搬用)。而马尔库斯·奥列留斯帝的骑马像...

  • 标签: 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 基督教艺术 罗马 文艺复兴 宗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