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给扶战场上归来的人我们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不需要赞美的好话,不需要桂冠,不需要人们敬献鲜花。不,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向前,踏上野花盛开的草地,踏上生长庄稼的田原。请不要怜悯我们,不要让我们休息,我们丝毫不觉劳累。我们正该上路长征l请不要用怜惜的目光注视我们,’不必惊讶我们的这股朝气。我们经历过战争。我们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宁静。别用“战争参加者”这样的美称把我们惯坏l我们要用劳动去使勋章和荣誉再添异彩!我们摩拳擦掌渴望艰苦工作的到来。我们曾把大地挖遍了堑壕,此刻需要驾驶拖拉机,‘先把犁铧磨快。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斧头替代武器,把子弹的啸叫换成锯子和笔的细语。请原谅我

  • 标签: 战争 救生圈 长征 鲜花 生活中 花环
  • 简介:俄国著名学者乌宾斯基是原苏联塔尔图一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柄谷行人是日本现代三大文艺批评家之一。在这两位大师的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结构主义的影子,但是他们又不仅仅局限于结构主义。柄谷行人通过分析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现了隐藏在日本现代文学当中的“颠倒”成分。而乌宾斯基是通过分析西欧中世纪造型艺术的视点结构,发现了隐藏在西欧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作品当中的“颠倒”现象。

  • 标签: 乌斯宾斯基 视点 柄谷行人 颠倒
  • 简介:21世纪被称为“生态诗学”的世纪,“生态美学”、“生态文学”、“生态文化”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文学家、政论家德·谢·哈乔夫的文化生态思想引起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哈乔夫从生态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化、生态、自然的统一关系。他的文化生态思想对俄罗斯国威的重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意识的觅求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文化生态 自然生态 文化记忆 民族文化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登上俄罗斯文坛的朝鲜族作家阿·金一直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金是俄罗斯朝鲜族第三代移民,他出生于哈萨克斯坦,成长于库页岛,成名于莫斯科。在他的经历中汇集了哈萨克草原文化、朝鲜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三种因素,在其合力作用下,金的世界感受是超越民族归属特性的,走向超越是作家对长期困扰自己的身份焦虑的化解之法。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金经历了长期的困惑和角色认同混乱带来的焦虑,以至于分别面对俄罗斯文化和韩国文化时,均被冠以异国情调,也因此感受到不同文化作用力的夹击带来的双重疏离陌生。在两种冲击力的交互作用下,作家的认同倾向曾经摇摆不定,甚至无所适从。而在走过最初的不适之后,作家冷静地跳出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以包容性化解认同中的矛盾。在对两种冲击力理性比较过程中,作家提出,影响自己的文化合力中主导者是俄罗斯文化,而自己的更高理想是世界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东方因素多体现为早期短篇小说中的朝鲜族主人公形象及其精神特质,如注重家庭亲情、崇尚善恶有报的思想,相信生死轮回的说法。而俄罗斯文化元素则在其中后期创作中跃居主导地位,尤为突出地体现为他的东正教思想。

  • 标签: 阿纳托利·金身份认同 文化合力 世界主义
  • 简介:<正>老作家雷巴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自译在纳博夫的文学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在自译和他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在自译中所采取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追求。他在翻译中所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文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亦成为自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 标签: 自译 自译方法 互文性 对话 风格
  • 简介:<正>普希金的生平是艺术家表现不尽的题材。一百多年来,很多雕刻家都为这位俄罗斯伟大诗人创作了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雕像,可是今天仍然有不少苏联雕刻家继续对这个主题进行开凿。他们以新的手法揭示诗人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奥列格·莫夫就是这类出色的雕刻家中的一位,他在很多人走过

  • 标签: 普希金 俄罗斯 苏联人 纪念碑 创作 雕像
  • 简介:纳博夫早期诗歌六首汪剑钊译灵感灵感──那是人性的“我”情欲的冲动:高涨的幸福多么热烈,──片刻的销魂。情欲的冲动──肉体的灵感,机敏恰似那精神:你豁然省悟,进发出来,──颤抖着消隐。可是,一旦雷击般的快感消失,你恢复平和,──新的生命密室中出现:心...

  • 标签: 纳博科夫 早期诗歌 后现代主义小说 《洛莉塔》 《普宁》 喧哗与骚动
  • 简介:记忆对于纳博夫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中的记亿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是其“绵延”概念的影响。纳博夫作品中的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的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的呈现方式与纳博夫本人的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的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的历史进程的方式。

  • 标签: 记忆 绵延 视觉记忆意象 流亡
  • 简介: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当下的社会问题是布尔加夫理论关注的两个焦点,这直接促成了他独特宗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对索非亚学说的诠释是布尔加夫宗教观的具体体现,为其文艺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对文艺的界定和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布尔加夫确立了“宗教一美学文艺评价标准”,以此来挖掘文学作品与作家精神世界的联系,并认识到个体精神与民族集体性的宗教无意识特点。

  • 标签: 东正教 索非亚 文艺评价标准
  • 简介:宾斯基与洛特曼是莫斯科一塔尔图符号学派最为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乌宾斯基是莫斯科最杰出的代表,洛特曼是塔尔图最核心的人物。“如果莫斯科的代表是在某种程度上研究文学理论的语言学家,那么,塔尔图的代表则是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语言学的文学理论家。”

  • 标签: 符号学理论 洛特曼 文学理论家 颠倒 视点 代表人物
  • 简介:<正>米·布尔加夫(1890—1940)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在苏联开禁以来不仅得到国内的广泛赞誉,而且也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如《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白卫军》(待出版)等。值此布尔加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一篇他的重要作品《不祥之蛋》。尽管这是作家的早期的中篇小说(1924年作),但是它几乎反映了作家所有的重要创作思想风格。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布尔加夫创作的思想风格,并谈谈对该篇的一点理解。当年,布尔加夫曾兴冲冲地跑到好友叶尔马林斯基家,念给他这样一段评论:“广大读者喜爱他,而高高在上的批评家们却对他保持着傲慢的沉默……他的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玛格丽特 创作思想 作家 世界影响 中篇小说
  • 简介:纳博夫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以各自成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本文从二者翻译观的形成、翻译观的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二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正>在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曾出现过一种散文抒情化的倾向。这类作品的作者在描绘客观的事物和刻划人物的时候,笔端往往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抒情色彩。别尔戈茨的《白天的星星》和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公路》、《一滴露水》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 标签: 列宁格勒 米尔 六十年代 战争年代 苏联文学 文学作品
  • 简介:依据鲍里斯·安德烈维奇·乌宾斯基提出的艺术文本结构中的视点理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通过不同层面的叙述“视点”,在“内”与“外”视点的融合中,由“黑”、“红”、“黄”、“蓝”四本不同笔记与“自由女性”叙事的交织,随着时间进程的演变,在意识形态、话语、心理等不同视点中呈现出不同意义,构成了小说复杂而又有序的独特叙述形式,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文本结构,形成了小说的对话机制。

  • 标签: 视点理论 乌斯宾斯基 《金色笔记》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克雷奇夫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克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德·谢·梅列日夫斯基是在荒凉的、被德国人占领的巴黎度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光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纵使是在75岁这样的年纪他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早餐之前,他都是首先来到自己的工作室,不停地写啊,读啊,无休止地在

  • 标签: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思想家 评论家 艺术家 俄罗斯 《沙皇与革命》
  • 简介:女性始终是彼特鲁舍芙卡娅小说中最重要的视域之一。其女性小说的“非主流”叙写表现在她不再为“性别请命”,而是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女性主义书写在女性形象身上形成的模式化主题,重塑了有着太多承载的女性主义隐喻和象征的女性形象。作家一路写来的是与苦难相伴生的女性异样的生存形态,是一种不加任何粉饰的女性“新写实”。其小说文字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以生活叙事为小说内容,以“审母”为叙事策略,小说文本中洋溢着她对女人生存形态的深切不安、高度焦虑,以冷峻、坚硬为言说的情感取向。

  • 标签: 彼特鲁舍芙斯卡娅 女性小说 生存形态 女性叙事
  • 简介:颜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成为承栽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中,颜色更成为众多象征主义作家和诗人的主要象征对象。具有时代特点的红白黑三色成为最鲜艳的象征颜色,它们在梅列日夫斯基的象征主义小说《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中具有强烈的对比意义,成为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象征手段。

  • 标签: 红色 白色 黑色 基督反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