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正>§0.下面所举的都是属于“VA了”述补结构的实例(格式中的V代表动词,A代表形容词,“了”是虚字,下同):(1)凉干了(2)挖浅了(3)挖深了但是,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相同。例(1)表示(a)某种结果的实现;例(2)表示(b)某种预期结果的偏离;例(3)则有时表示(a)义,例如:(4)你要我挖的坑儿我已经挖深了。

  • 标签: “VA了”述补结构 形容词 制约作用 语义指向 语义分析 预期结果
  • 简介:文言中的“A(B者)”结构刘有志文言中常见有“A(B者)”这样一种结构。其自然语言表达形式如:①“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汉书·高帝纪)②“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③“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④“请益其车骑...

  • 标签: 中心词 属概念 属种关系 《五人墓碑记》 语言材料 吕叔湘
  • 简介:本研究以HSK[高等]考试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级水平学习者语言理解能力结构进行探讨,并对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第一。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是相似的,它们都包含两个或者三个子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包含三个子能力,即“概括总结能力”、“细节捕捉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包含两个子能力,即“理解显性信息的能力”和“理解隐性信息的能力”。第二,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理解过程方面是相似的,但在解码过程中却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呈现模式上,即听觉渠道和视觉渠道。第三,第二语言理解能力的可分性会受到被试语言能力和测验任务特征的影响。

  • 标签: 语言理解能力 结构方程模型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
  • 简介: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杨宗兵众所周知,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马建忠的“受动字说”即指被动而言:“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

  • 标签: 被动结构 被动句 《古代汉语》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语法功能 被动句式
  • 简介: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在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但在一个具体时刻思维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一点上,类似于摄影中的“聚焦”,许多的“聚焦点”相连,就形成类似于数学中的“线”,也就是所谓的“思路”,只有这条“线索”比较清晰,文章才会“言之有序”,才容易被读者理解。

  • 标签: 文章 结构 科研 思维方式 作者思路 聚焦点
  • 简介:《金瓶梅》中“得”字句(述补结构)分析夏齐富明代中叶的白话小说《金瓶梅》①中近代汉语语法现象非常丰富,该书“得(的)”字句,计1085例,这个统计不包括下面带“得”(或“的”)的这一类句式:(1)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35页)(2...

  • 标签: 《金瓶梅》 “得”字句 述补结构 “得”后成分 语义指向 “的”字短语
  • 简介:1960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对汉字简化工作指出了明确具体的方针,现在想就个人从《指示》所说的“使难写难认难记、容易写错认错记错的字逐渐淘汰”得来的启发,对汉字形体结构的简化的某些方面提出一点线见,供同志们参考,并希望得到指正。

  • 标签: 汉字形体 汉字简化 注音识字 点线 字法 跟部
  • 简介:“动宾结构带宾语”格式的产生及流行,有醒目、简洁以及认知方便等方面的语用动因,并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一定的依据。句法上主要是通过动宾式动词的词化、喻化和类化等手段实现的;语义上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才可以构成“动宾结构带宾语”格式:动词具有位移性或者原来是三价动词;作用于人与人、人与单位之间具有反对等关系的交互动词、两个宾语在语义上具有属种关系或限制和被限制关系等。

  • 标签: 动宾结构带宾语 语用动因 句法成因 语义动因
  • 简介:<正>语言中相连的两个词或词组,表示同一的人或事物,共作句子的同一成分,叫作同位结构。如:“门外警卫员高波早已把马准备好。”(曲波《林海雪原》)又如:“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了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前者可称重迭同位,后者可称复指同位。

  • 标签: 同位结构 海雪 人称代词 柳青 重迭 毛泽东
  • 简介:汉语内嵌小句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它是指一个语义上包含主谓关系的成分。其标准形式为[NPXP],其中X可以为N、A、P、V。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内嵌小句的句法特点,并将小句看作是以一个弱的隐性屈折词I为中心的最大投射,分析其在各个句子结构中的推导生成。

  • 标签: 内嵌小句 句法特点 推导生成
  • 简介:口语中存在着动词重叠式后面加“看”类句式。这类句式中的动词重叠式本身不表示尝试义,只表示动作的能动过程,而“看”则不仅具有尝试义,而且具有评判体验的含义。这类句式表示行为者通过一定的能动过程进行尝试、体验并加以判断,从而获取某种认知,最终表现出行为者得出的认识与说话者的认识之间的赞同、反对、回答等关系。总体上这类句式的意义可概括为:能动获知义,同时我们也详细分析了“能动获知义句式”的结构类型。

  • 标签: 动词重叠 能动获知 结构类型
  • 简介:远古汉语的句法结构郭锡良远古时期甲骨刻辞的句法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句式已经相当完备,初步具备了汉语句法系统的基本特点和格局。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汉语主要是用虚词和词序来表现自己的造句规则、语法范畴和句型变化的;(二)汉语句子的基本格局是主语在前,谓语...

  • 标签: 甲骨刻辞 反复问句 动词谓语句 宾语前置 谓语动词 双宾语句
  • 简介: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载有许多对联,其中有三类对联,能在小说篇章结构中起各种不同的作用,与一般对联的性质和作用有别,阅读时值得注意。一类为回目对联。章回小说每回前面,均有一副七言或八言的短联,标明篇章内容,如同一篇文章的题目。它是小说作者根据小说篇章的内容而精心撰写的,

  • 标签: 明清章回小说 对联 三国演义 红楼梦 小说作者 儒林外史
  • 简介:类型学上,如果一种语言有领格代词,它的动词或形容词能够变换形态而成为名词,它的被动标记有形态变化,那么,这种语言的名物化过程不可能涉及句法转换,如英语(参看Chomsky1970)。不过,汉语是具有跟上述特征相反的语言。很长时间以来,汉语是否需要在名物化过程涉及句法转换,这一问题似乎讨论得不多。本文提出具体证据说明汉语名物化过程需要涉及句法转换,并做出分析论证,在语言描写及理论上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名物化 汉语语法 生成语法
  • 简介:汉语双宾结构中,语素成分“给”、“走”或者其隐性形式在决定问宾的题元角色、双宾结构的语义蕴含以及直接宾语的传递方向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VP投射内问宾和直宾之间的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关系制约着英汉语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连续统概念能更直观地显现汉语各类动词的双宾属性。依据Chomsky(2005a,b;2006)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理论和不可解读特征移交性理论,英汉双宾结构中的三个论元成分均可得到恰当的格赋值。

  • 标签: 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 语素成分 双宾属性连续统 探针/目标一致关系 不可解读特征
  • 简介:本文探讨了表对举结构的"这个那个"的句式构成,指出适用于此句式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及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该句式具有强烈的口语特点,并包含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

  • 标签: 对举结构 “这个那个”
  • 简介: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是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文辞优美的。换言之,学生想要写出一篇好作文,主题、结构和文辞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就是文章的整体性。但当前高中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出现中心不明、结构混乱、文辞干瘪等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分数,也很难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写作实际,针对议论文的行文结构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指导,则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 标签: 整体教学 三段结构 总分结构 并列结构 层进结构
  • 简介: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动词的功能和意义两方面入手,探讨了“从字结构”修饰的动词的有关情况。文中描写了“从字结构”所修饰的动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同时也指出“从字结构”和它修饰的动词之间具有形式上的和语义上的选择性。

  • 标签: 修饰 "从字结构" 动词 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 汉语教学
  • 简介:<正>人们都认为结构助词“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前面的词语(定语)修饰限制后面的词语(中心语)。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时,结构助词“的”并不表修饰限制。这样的语言现象不少,不能算是特例。一、动宾结构复合动词中间用“的”“毕业”、“结婚”、“理发”、“洗澡”、“开学”、“收摊”等动宾结构的复合动词,在前面有一些词语的情况下,这个复合动词中间可以用结构助词“的”。由于这个动宾结构的复合动词表示活动、行为,所以前面一般有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的词语。①(什么时候)毕的业②(晚九点)收的摊③(在哪儿)洗的澡④(在什么地方)理的发⑤(怎么)结的婚⑥(怎么)开的学

  • 标签: “的” 结构助词 动宾结构 词语 偏正结构 阳关
  • 简介:公文结构,是指公文的内部组合和构造,是公文的制发机关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和文体的要求,对公文中各部分的先后次序作合理组织安排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和格局。

  • 标签: 行政公文 叙述结构 格式 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