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把"简直+是"结构在共时平面上假设为"简直句"系统的典型形式,把其他结构的"简直句"看作是这一结构分化出来的变体形式.通过大量实际语料的统计分析,逐一考察典型形式与变体形式的句法语义关系并试图说明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简直句"的语义、语用进行深入地探讨.

  • 标签: 简直 转换 省略 感情色彩
  • 简介:湘西苗语的“形+名”结构应该属于述宾结构,而且是述宾结构的一种特殊类别。这种结构在语法、语义的特征上都有表现。

  • 标签: “形+名”结构 特殊类别 动因
  • 简介:本文以“篇章结构修辞”为起点,认为已有的修辞学研究覆盖固然全面,但对句间联系似乎仍缺乏有系统之阐述。乃指出,有些结构形式可以扩展为功能的研究,例如“承题”之“发端虚词”、辞格中的“镶嵌”、“顶真”等,除了“感叹、加强、生动”而外,均具有句间或段间的连接功能。最后,以现代报道体为例,具体说明汉语篇章语法中的句、段间连接可以与修辞融合而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分支。

  • 标签: 篇章结构修辞 句间联系 篇章语法 形式与功能
  • 简介:语言亲属关系的研究长期局限于同源词这一过分狭小的领域。语法的同源研究注意不够。本文讨论藏汉述补结构

  • 标签: 藏汉语 述补结构 同源格式
  • 简介:以亚里士多德古典主义情节论为基础,波德维尔和汤普森分别总结出好莱坞电影经典叙述规范中情节与结构的“整一性”原则。并且波德维尔认为谜题电影也遵循此原则,其叙述方式无非为好莱坞经典叙述规范的延伸。该论调遭到以巴克兰为代表的当代电影批评家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波德维尔生搬硬套地将谜题电影纳入好莱坞经典叙述模式中。笔者认为因谜题电影不以“Katharsis”为目的,而以“游戏”为目的,所以亚里士多德情节整一性理论不适合于谜题电影,该类电影情节结构具有多样性特征。并且其多样的情节与结构,恰好体现出谜题电影对好莱坞“整一性”叙述规范的背离和挑战。

  • 标签: 亚里士多德情节论 好莱坞经典叙述规范 “整一性” 谜题电 “多重性”
  • 简介:事件演化即事件在篇章中依次变化,是篇章推进的主要手段。结合物性结构理论,同一话题下与不同话题间事件演化可构建出一套语义模型,该语义模型着重刻画事件间基于词汇语义的内部语义联系,并说明物性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协同作用对事件演化提供的语义触发动力与制约机制。

  • 标签: 事件演化 物性结构 题元角色 语义模型
  • 简介:从表现人类情感的角度观察,传统小说尚未挣脱日常语言的樊篱,尚未充分认识并开掘语言体系的巨大潜能,往往是采用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刻划某种情绪的概念化语汇来描述一定的情感。

  • 标签: 人类情感 话语结构 刘索拉 怪圈 语义 语言体系
  • 简介:论工具书教材的结构体系潘树广高等学校开设工具书使用法课程,是开展辞书用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编著的工具书教材数以百计,对普及辞书及其他工具书的知识起了重要作用。已有的工具书教材体例多样,但就其内容要素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 标签: 中文工具书 结构体系 人物资料 书目信息 应用方法 工具书使用
  • 简介:现代汉语中V+V可以形成8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是一个典型的歧义格式,因而是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基于语料,充分利用词语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借助复杂特征的表示手法,定量和定性地研究了V+V形成并列结构的条件。文章的总体思路是:用句法信息排除那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成为并列结构的V+V组合,然后在剩下的范围里再综合利用句法语义的信息找出其中可能的并列结构

  • 标签: V+V 并列结构 句法分析 中文信息处理
  • 简介:摘要泰国定中结构中使用结构助词kh2、h22、sam2rap22时,虽然中心语与定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都是领属关系,但是不同结构助词的使用的频率、表达的情感、省略的情况和与之连接的定语性质是不一样,本文试图通过探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希望对今后的泰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 标签: 泰语 定中结构 结构助词kh 2 h 22 sam2 rap22 用法
  • 简介: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清晰展现了元末至清末五百余年间北方话口语中能性表达方式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元末出现了句末附加语助词“有”的能性述补结构,但这种结构很快消亡了。元明时期使用频率较高的“V得/不得(O)”式结构到了清代前期逐渐衰退,而“V得/不C(O)”式结构则在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此外,清代以来,汉语教科书中还出现了能性述补结构与能性助动词叠加使用的语言创新形式。而除了以上历时特征之外,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共时差异。

  • 标签: 朝鲜时代 汉语教科书 能性述补结构 汉语历史语法
  • 简介:本文研究汉语是不是Kiss(1995)所谓的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话题和焦点这祥的话语概念有没有固定的结构位置。考察了句首的名词性成分,位于主语和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和动词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得到的结论是:句首的位置是话题位置,主语和动词之间的位置也是话题位置,而不是对比焦点的位置,动词之后的位置是信息焦点的位置。

  • 标签: 汉语 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 话题 信息焦点 结构位置 句法
  • 简介:在以清代河南话为方言背景的《歧路灯》里,结构助词"哩"兼有"的"、"地"、"得"的用法;"哩"用同"的"时,又体现出跟后期近代汉语"的"相一致的演变特点.结构助词"哩"跟语气助词"哩"同形、音[li],它是"的"、"地"、"得"共同词音形式的方言变体.除河南方言外,在另外的一些现代方言里,也有结构助词[ti]→[li]一系的音变现象,这类音变词用法、词音上的差异以及现代北京话"的"、"地"、"得"同音[t(e)]的形成历史与影响因素,都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 标签: 《歧路灯》 结构助词 “哩” 语法
  • 简介:哥德尔早就从数学上证明,没有一个系统是可以实行封闭的自足论证的。本世纪以来,学者越来越注意到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的交互作用。也许由于心理和行为方面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三者的关系至今还未能有经典性的精确描述。西方的“语用一语言学”曾尝试探讨某些语法形式的语用功能,本文则拟尝试探讨某些语用功能的语法形式。当然,这两个相反的方向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讨论的语用成分在汉语句法结构上的投影,仅涉及有句法形式表现的语用问题。

  • 标签: 语用成分 句法结构 投影
  • 简介:文对古代汉语中以动词"问"为核心的语法结构由"受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发展到由"与事成分"优先占据近宾语位置的过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问"核结构的各种演变模式及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了充分的探讨并从理论上给以合理的解释.指出:"经济原则"和"明确原则"这一对基本的语用原则在人们选用某种语言表达式时会起到互相矛盾的作用,这种互相矛盾的作用是"问"核结构发展的内在动因.

  • 标签: “问” 经济原则 明确原则 古代汉语 动词 宾语结构
  • 简介:本文之品牌命名研究,旨在探究命名时如何引用东西南北或上下左右此类“方位”符号或词素,首先针对择用符号之系谱趋势做类型归整,其次再细究与结论这些方位符号在引用时之词素结构与句法原则。研究择定台湾房产建案之命名为语料样本,施以符号汇整及构词语法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房产命名在引用方位符号时,多采用复合诉求,特别是异类系谱并列的形态居多。至于在个别系谱轴的择定上,传统意涵较正向的上方与东方是热门引用趋势,至于夹带负面象征的左方,借身“左岸”翻身为受欢迎的命名镶嵌对象。至于毗邻轴词素(morpheme)的结构与句法原则上,则呈现稍缺交化的语法结构

  • 标签: 品牌命名 词素 方位 语法结构
  • 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面增强党的“八项执政本领”。其中,学习本领是前提,政治领导本领是统帅,改革创新本领是动力,科学发展本领是核心,依法执政本领是支撑,群众工作本领是基础,狠抓落实本领是落脚点,驾驭风险本领是保障。八项执政本领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十九大 执政本领
  • 简介:<正>一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使用频率不算很低。就其构成及相互关系来说,可以用"动+宾+动重+补"来表示。"动"表第一个动词,"动重"表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的重复,"宾"、"补"分别表示宾语和补语。例如:

  • 标签: 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词 带宾语 句法功能 陈述部分
  • 简介:动趋式“V+开”基于驱动一路径图式,最初用于空间域中,关注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发生的路径变化,具体呈现为扩散向、脱离向和水平离开向位移特征,凸显内在源点和外在源点,分别对应变形位移与刚性位移。根据路径的“形量”、“距量”、“向量”、“标量”与“参量”等五维量度,以及驱动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返身与外向、垂直向/水平向/其他向等方向性特征,分析了“开”从空间到时间、状态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中产生的诸多语义类别。并结合共时与历时语料,探讨了“V+开/开剩开去”在语义类别、使用频次、出现先后顺序等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 标签: 驱动一路径图式 “开”组趋向补语 认知域 泛化 虚化 隐喻
  • 简介:<正>在古代汉语中,“见V”这种结构形式大抵可以表示两种语义:“见”相当介词“被”,“见V”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见”与“被”同义对举,“见疑”:被怀疑,表示被动。这种“见V”结构的后面可以用“于”引出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庄周《庄子·秋水》)“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用“于”引出主动者“大方之家”,“见笑”的被动语义更明显。其次,“见”具有称代作用。在文言文中,具有称代作用的“见”与动词组成“见V”结构,经常在人物的对话和来往的书信中运用。“见”主要指代第一人称,偶尔也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见V”的语义含蓄,感情丰富,体现一定的修辞风格。

  • 标签: 修辞色彩 “大方之家” 古汉语 称代作用 《搜神后记》 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