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联合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新发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烟酒史等)和随访资料(包括起搏模式、起搏比例及植入后用药)等,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结果入选223例患者,年龄(70.23±8.88)岁,其中男113例,随访(17.94±9.05)个月。①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45例(20%,45/223),包括症状性房颤21例(47%,21/45)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24例(53%,24/45),AHRE中亚临床房颤(SCAF)10例(42%,10/24)。②新发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在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房性早搏百分数、平均心率及最快心率、心室起搏百分数、起搏模式、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上述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OR=0.170,95%CI 0.050~0.573,P=0.004)、饮酒史(OR=9.319,95%CI 2.688~32.304,P<0.001)、左心房内径(OR=1.143,95%CI 1.024~1.276,P=0.018)、心室起搏百分数(OR=1.045,95%CI 1.023~1.067,P<0.001)、最快心率(OR=1.044,95%CI 1.021~1.067,P<0.001)、房性早搏百分数(OR=2.001,95%CI 1.427~2.807,P<0.001)是起搏器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④经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31,截断值0.249,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6.0%。结论联合性别、饮酒史、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数、最快心率、房性早搏百分数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的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两个中心28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传统技术组和新技术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进行FFR检查时的射线时间、造影剂剂量及FFR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技术组16例,新技术组12例。传统技术组FFR平均射线时间(33.25±7.30)s,平均使用造影剂量(80.81±27.46)ml,显著多于新技术组的(21.17±3.33)s、(50.83±15.15)mL(两组均P<0.05)。传统技术组有3例操作失败,出现冠脉痉挛2例;新技术组全部操作成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有限的经验表明,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植入支架后,应用改良的微导管协助进行"关闭分支"FFR测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双腔微导管 血流储备分数 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镜联合治疗下静脉后输尿管并右肾结石的初步经验,探讨其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下静脉后输尿管并右肾结石患者的诊治资料,2例患者行CT尿路成像(CTU),右侧输尿管均呈典型S型改变,且合并右肾结石。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下静脉后输尿管矫形,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结果2例患者诊断明确,术程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分别为:115 min、108 min;术中出血分别为:30 ml、20 ml;均于术后第1天恢复肠道功能,术后第3天拔除右肾周引流管,术后复查腹部平片(KUB)均示右输尿管内J管位置正常,右肾无结石残留,术后第5天出院,术后1个月拔除J管。结论腹腔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下静脉后输尿管并右肾结石安全、高效,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输尿管软镜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肾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甲软骨切取翻转治疗耳甲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8例耳甲前突畸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41岁。采用经颅耳沟切口,分离暴露前突的耳甲软骨背侧面,将前突的耳甲软骨作椭圆形的全层切开,并将之剥除,经十字划痕后翻转180°,重新植入耳甲相应区域,可吸收线适当缝合固定,耳甲打包包扎。术后早期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血肿发生,远期观察耳甲皮肤有无皱缩,耳甲有无继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耳甲前突畸形均得到明显的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局部血肿,经6~12个月随访,耳甲区皮肤无明显皱缩,结构无明显变形,患者及家属均感满意。结论采用耳甲软骨翻转后原位移植,可有效矫正耳甲前突畸形,效果良好。

  • 标签: 耳软骨 耳甲腔 畸形 回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交替封堵联合瘤内人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5例,年龄(62±5)岁(范围:46~88岁)。瘤体最大径(65.2±10.5)mm(范围:47.3~100.5 mm),均为肾下型rAAA。患者均在急救绿色通道流程下应用肾下和肾上主动脉球囊交替封堵联合瘤内人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技术成功完成腹主动脉瘤内修复术(EVAR)。收集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救治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主动脉支架形态、内漏发生率、分支支架通畅率及支架感染率。结果28例患者术前准备时间(45.5±8.5)min(范围:20~100 min),手术时间(100.0±15.5)min(范围:85~210 min),ICU停留时间(7±2)d(范围:1~17 d),住院时间(13.5±2.5)d(范围:5~43 d)。手术救治成功率为92.9%(26/28);死亡2例,1例死于术后多灶性隙性脑梗塞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高龄(84岁)患者因术前腹主动脉瘤破裂出现大量腹水,术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中肾上主动脉球囊阻断时间(13±2)min(范围:12~30 min)。22例术中瘤内注射纤维蛋白黏合剂(14±2)ml(范围:6~28 ml)。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7.1%(16/28)。26例存活患者术后随访(30±3)个月(范围:13~48个月),3年随访率为69.2%(18/26),随访期间患者主动脉支架均在位良好,无明显移位。术后6个月内漏发生率为11.5(3/26);术后36个月18例患者均无内漏发生,肾动脉、髂动脉分支支架通畅率为88.9%(16/18);术后支架感染率为7.7%(2/26),分别为术后1个月和6个月各1例,予长时间强化抗感染治疗后均康复。结论在规范急救流程下,rAAA患者在EVAR术中采用球囊交替封堵配合术中瘤内纤维蛋白黏合剂注射的手术成功率较高,术后内漏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长期效果良好。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动脉瘤,破裂 双球囊 纤维蛋白黏合剂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间歇球囊导管管饲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球囊导管管饲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管饲法,观察两组住院14 d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入院时均有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比43.33%);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比26.67%)。结论经口间歇球囊导管管饲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口间歇双腔球囊导管管饲法 脑卒中 吞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吸入性肺炎
  • 简介:摘要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是新一代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植入型电子装置,它针对没有起搏适应证、无需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以及不具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与传统的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相比,S-ICD避免了经静脉植入导线相关的并发症,为预防心脏性猝死提供了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道1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后3年因室性心律失常再次植入S-ICD。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起搏器术后 心脏性猝死 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左侧支气管插管支气管气囊测压法在胸科手术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于全麻下接受择期胸科手术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组与听诊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成功满足插管条件后给予左侧支气管插管,球囊组给予气囊测压法定位,听诊组给予传统听诊法定位,对比两组支气管导管插管结果、定位时间、定位满意、各个时间点通气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球囊组与听诊组相比,初次肺分隔成功率较高、一次插管位置准确率较高、插管位置过深及过浅率较低,定位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球囊组与听诊组相比,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听诊组与球囊组麻醉前和单肺通气5 min、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时的SpO2、PETCO2、Paw各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听诊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球囊组为11.11%,听诊组与球囊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支气管气囊测压法相比于传统听诊法具有更高的定位成功率,操作简便,可以获得相同的通气氧合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 标签: 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 气囊测压法 传统听诊法 定位 胸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内治疗时真假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内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位于降主动脉外侧,而22例假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与真重叠;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位置复杂,假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脉存有2个及以上假;90例胸主动脉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脉造影—胸降主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且顺利完成内治疗,夹层远端真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真假腔
  • 简介:摘要羊膜感染是产科常见疾病,与多种母儿疾病相关,一旦确诊需尽快终止妊娠。及时诊断和治疗羊膜感染有助于降低减少新生儿和产妇并发症。本文就羊膜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羊膜腔感染 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腹段假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术后腹主动脉段有残余裂口而胸段无裂口、随访1年以上的急性或亚急性长段夹层病例,排除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创伤、马方综合征导致夹层的病例。最终纳入51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4±10.6)岁(范围:31~72岁)。患者符合下述任何一条标准归入扩张组:(1)腹段假最大增长速度≥3 mm/年;(2)腹主动脉最大径≥50 mm;(3)腹段假直径增长≥10 mm。采用χ²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定量资料的截点值。结果稳定组30例,扩张组21例。与稳定组相比,扩张组术后早期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更多[2(1)个比1(1)个,Z=-2.829,P=0.005],腰动脉发自假数量更多[5(6)支比3(5)支,Z=-2.025,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OR=3.966,95%CI:1.552~10.131,P=0.004)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截点值为≥2个,曲线下面积为0.718。结论TEVAR后腹段假不良重塑发生率高。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2个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手术 主动脉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特发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所致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因特发性CLBBB导致心力衰竭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接受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永久起搏器的5例患儿的资料。分析5例患儿植入起搏器的效果,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对心功能和心脏同步性的影响。结果5例患儿中男2例、女3例。植入起搏器时年龄0.5~5.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9%~46%,左心室舒张末内径30~53 mm,Z值4.0~34.0。5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结合抑制房室结传导药物以及调整感知的房室间期参数设置至左心室起搏比例达97%~100% 并QRS波时限最短。5例患儿术前QRS波时限120~160 ms,术后90~120 ms。5例患儿左心室起搏后1 d~1个月心功能开始改善,1个月~1年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LVEF由29%~46%升至55%~67%。术后随访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31~62 ms比26~50 ms; 40~63 ms比10~50 ms;34.3~50.3 ms比16.3~31.4 m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值由-7.7%~-13.8%下降至-13.5%~-20.3%。结论儿童CLBBB发生的心力衰竭,可考虑通过经胸植入左心房左心室起搏器替代三起搏器实现同步化治疗效果,使心功能逆转恢复正常。

  • 标签: 束支传导阻滞 儿童 心脏起搏器,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醉诱导期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插管困难的发生率,并探讨解决DLT插管困难及实现术中肺隔离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麻醉信息系统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拟行DLT插管的患者,检索同时满足"困难插管"DLT插管"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3个关键词的病例,主要研究终点为DLT插管困难的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为困难插管患者术前气道的评估情况、插管困难时的解决策略、实现术中肺萎陷的方式及围麻醉期与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共有11 017例患者纳入了此研究。112例患者发生了插管困难,发生率为1.0%。112例患者中22例(19.6%)患者为可预期或可疑的困难气道,其余90例(80.4%)患者诱导前无明显困难气道表现。90例(80.4%)使用了2种或2种以上的插管器械。22例在诱导后插入单气管导管的患者中,2例经交换导管引导成功置入DLT进行肺隔离,13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放置支气管阻塞器,7例实施了低潮气量的策略。无一例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结论DLT对声门暴露的条件要求更高,麻醉前气道评估更应谨慎。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提高了DLT插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支气管阻塞器为DLT困难插管提供了更多选择。

  • 标签: 双腔支气管导管 插管困难 困难气道 胸科麻醉 单肺通气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行预开窗支架主动脉内修复术(EVAR)后,肾动脉闭塞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行EVAR后1个月突发无尿,CT及DSA显示侧肾动脉闭塞。急诊行侧肾动脉血栓碎栓和溶栓治疗,4 d后肾动脉血流恢复,再置入侧肾动脉支架。术后随访2年,患者血肌酐和尿量正常。本病例表明,对于预开窗支架EVAR后肾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行碎栓、溶栓治疗和再次肾动脉支架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肾动脉 血栓形成 主动脉瘤,腹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内装置方法预防宫粘连分离术(TCRA)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中重度宫粘连并成功分离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宫内放置的装置不同分成3组,A组放置金属元宫环(IUD)(30例);B组放置宫支撑球囊(30例);C组放置金属元宫环+防粘连膜(38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宫恢复情况、术后宫粘连评分改善率、临床疗效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对于中重度宫粘连患者成功分离宫粘连后3组患者治疗前后宫粘连评分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9.50±8.00,B组:11.00±7.00,C组:14.50±9.00;A、C组比较,P<0.001;B、C组比较,P<0.001)。3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2.34±1.43) mm,B组:(2.53±1.72) mm,C组:(3.82±3.00) mm;A、C组比较,P=0.003;B、C组比较,P=0.005]。3组治疗后月经量比较,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C组比较,χ2=8.420,P=0.015;B、C组比较,χ2=8.678,P=0.013)。术后1、3个月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根据2015年中国宫粘连分级评分标准再次进行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效果最佳。结论TCRA宫内放置金属元宫环联合防粘连膜在预防中重度TCRA后再粘连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宫腔粘连 子宫球囊支架 金属元宫环 防粘连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治疗中重度宫粘连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治疗且完成至少1年随访的103例中重度宫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宫腔镜检查结果确诊,并接受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或电切术。根据临床疗效将103例患者分为无效组(21例)与有效组(82例),比较两组年龄、病程、术前月经状况、术前宫内操作次数、发病原因、宫粘连分度、宫粘连范围、宫粘连部位、术后雌孕激素用量的分布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中重度宫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无效组病程25~30个月、宫粘连分度5度、宫粘连范围>2/3的例数占比高于有效组,术后雌孕激素用量为大剂量的例数占比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25~30个月)、宫粘连分度(5度)、宫粘连范围(>2/3)是影响中重度宫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后雌孕激素用量(大剂量)则是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病程、宫粘连分度、宫粘连范围、术后雌孕激素用量与中重度宫粘连患者宫腔镜下宫粘连分离术后疗效具有密切关联。

  • 标签: 宫腔粘连,中重度 宫腔镜 宫腔粘连分离术
  • 简介:摘要下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的有效手段,自发明以来得到不断地优化,在临床中的使用率也不断升高,但由于超适应证使用和可回收滤器永久化,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主要表现为滤器倾斜、移位、断裂、腔壁穿透和血栓形成等,严重时甚至会堵塞下静脉,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滤器的放置与否、滤器类型的选择及滤器的放置时间一直是血管外科医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综合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对此类争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

  • 标签: 下腔静脉 滤器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 并发症
  • 简介:摘要胃肠镜外科在我国经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近年来,胃肠微创外科新技术不断涌现,3D腹腔镜系统、4K超高清腹腔镜、近红外线荧光显影技术以及5G远程手术等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为新时代胃肠镜外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对胃肠微创手术的进一步推广和规范化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对胃肠镜相关新技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阐述,认为我国胃肠微创外科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在手术技术及设备研发方面,我国已经渡过了机械模仿的时期,进入了寻求创新、注重原创的新时代;提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胃肠镜外科同道们应不忘初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治理念,保持不断创新的思维与态度,将我国胃肠微创外科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 标签: 胃肠肿瘤 微创外科 创新技术 发展
  • 简介:摘要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治疗手段通常分为开放手术与内治疗。内技术以操作简易、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尿道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等离子、激光等各种设备的普及和新型尿道支架、移植物的应用,使内手术操作更方便,损伤更小,但由于尿道狭窄病因的多样化及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内治疗效果仍不甚理想,部分患者远期疗效欠佳。尿道内放射治疗、内注射药物或干细胞及新型导尿管等非手术方式也正在尿道狭窄中进行探索性应用,结果显示有利于改善内手术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内微创治疗手段和药物在尿道狭窄上取得了较多新进展,但仍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可行性、有效性,并确定恰当的手术时机。

  • 标签: 尿道狭窄 内窥镜检查 激光疗法 药物注射
  • 简介:摘要人工和机器人镜甲状腺手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地减少了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及颈部瘢痕的形成,得到了广大外科医师及患者的认可。但是,人工和机器人镜甲状腺手术发展至今,其衍生的术式及入路种类繁多,不同的术式及入路具备各自的优劣势。在适应证范围内,人工和机器人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效果相当,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 标签: 腔镜 甲状腺手术 机器人 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