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HFMD)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及其相关生化阈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钟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HFM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55例)和预后不良组(25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实验室指标;利用ROC曲线分析相关生化指标预测HFMD患儿预后的价值;将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HFMD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经ROC分析,乳酸清除率、心输出量、PaO2/FiO2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9、0.767、0.675。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乳酸清除率<25.655%(OR=2.689,95%CI:1.467~4.929)、心输出量<2.465 L/min(OR=1.487,95%CI:1.078~2.051)、PaO2/FiO2<271.645 mmHg (1 mmHg=0.133 kPa) (OR=3.689,95%CI:1.251~10.878)、血糖>8.3 mmol/L(OR=5.423,95%CI:1.389~21.173)及抽搐(OR=11.258,95%CI:1.201~105.531)是HFM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血糖升高、抽搐等症状的出现及乳酸清除率<25.655%、心输出量<2.465 L/min、PaO2/FiO2<271.645 mmHg可能提示HFMD患儿预后不良,需要临床医师及时关注,对症干预。

  • 标签: 手足口病 乳酸清除率 心输出量 氧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特发性日间尿频(extraordinary daytime only urinary frequency,EDOUF)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手段。方法对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门诊诊断为儿童EDOUF的患儿病历资料包括湿疹史、荨麻疹史、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病史、皮肤瘙痒史(包括揉眼睛动作等)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6例患儿,男127例、女139例,平均年龄(5.60±2.04)岁。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EDOUF的危险因素包括湿疹(OR=8.393,95%CI 5.292~13.311,P<0.001)、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OR=4.459,95%CI 2.637~7.540,P<0.001)、皮肤瘙痒(包括揉眼睛动作等)(OR=3.879,95%CI 2.371~6.348,P<0.001)、血清总IgE水平增高(OR=7.927,95%CI 4.809~13.065,P<0.001)。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治疗有效率为89.1%。结论全身或局部过敏状态如湿疹、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咳嗽、皮肤瘙痒(包括揉眼睛动作等)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是儿童EDOU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可能缓解症状,临床医生对这种情况应该加以重视。

  • 标签: 特发性日间尿频 儿童 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12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腺病毒肺炎患儿190例,其中轻症147例,重症43例。重症腺病毒肺炎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90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中,轻症者与重症者年龄(≤2岁)、喘息、合并真菌感染、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贫血、肝功能损害、心肌损害、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气道狭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心肌损害95%CI 1.638~39.611,P=0.01;肺不张95%CI1.192~29.524,P=0.03。结论肺不张及心肌损害为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腺病毒 重症肺炎 心肌损害 肺不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了解其危险因素,从而指导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47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腹腔积液发生情况,分为腹腔积液组(24例)和无腹腔积液组(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以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1天白蛋白(ALB)水平、供体胆碱酯酶(ChE)、脑死亡时间是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的危险因素(P=0.017、0.044、0.035)。术后第1天ALB水平每增加评分一级、供体ChE每增加1 U、脑死亡时间增加1 h,患者术后腹腔积液风险分别增加6.531、1.000、1.052倍。ROC曲线分析发现,供体ChE的最佳截断值为5 142 U/L,判断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敏感度为79.2%,特异度为56.5%,曲线下面积为0.676(P=0.039,95% CI:0.520~0.832);供体脑死亡时间截断值为21.5 h,判断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73.9%,曲线下面积为0.674(P=0.041,95% CI:0.520~0.828)。结论提高术后第1天ALB水平,选择相对低ChE水平供体及减少供体脑死亡后等待时间可降低肝移植术后腹腔积液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腹腔积液 危险因素
  • 作者: 刘媛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7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南京市佑安医院,江苏南京 211100
  • 简介:目的:对于精神专科医院长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临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专科医院院感危险因素可以更好地保障广大住院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质量,评估检测医院医疗水平。方法:通过目前基层医院现有检测手段,分析在院患者医院院感危险因素,可以更好辅助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评估。回顾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我院精神一科三、四、五病区在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及其可能危险因素分析总结。采取多因分析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精神专科医院院感主要危险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结论:基层专科医院院感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基础自理能力差,医务人员专业人手不足以及检验手段单一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基层精神专科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SGA为SGA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同胎龄的足月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为AGA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及母亲妊娠期情况,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GA组和AGA组各纳入733例,两组性别、胎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OR=4.930,95%CI 2.616~9.288)、子痫前期(OR=7.648,95%CI 4.060~14.404)、妊娠期贫血(OR=1.868,95%CI 1.440~2.423)、首次分娩(OR=2.070,95%CI 1.658~2.586)、孕前体质指数偏低(OR=1.480,95%CI 1.111~1.973)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OR=0.483,95%CI 0.235~0.990)是足月SG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合并贫血、首次分娩、孕前体质指数偏低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婴儿,小于胎龄 危险因素 足月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及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80例,其中男492例(63.1%)、女288例(36.9%),年龄9~93(56.86±12.65)岁。根据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腺瘤组540例和非腺瘤组2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腹部临床表现)、内镜特征以及病理表现(结直肠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息肉蒂情况、分叶情况及息肉上皮内瘤变情况),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腺瘤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便血和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瘤组中存在息肉直径≥1 cm、息肉数目≥3枚、息肉带蒂、息肉分叶、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上皮癌变等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比值比(OR)=1.772, 95%置信区间(CI)=1.333~2.770, P<0.05]、便血(OR=1.290, 95% CI 1.015~1.637, P<0.05)、腹痛(OR=1.732, 95% CI 1.207~2.483, P<0.05)、息肉数目≥3枚(OR=0.390, 95% CI 0.202~0.753, P<0.05)、息肉直径≥1cm(OR=0.604, 95 CI 0.383~0.952, P<0.05)、息肉有蒂(带蒂和亚蒂)(OR=2.779, 95% CI 1.511~5.112, P<0.05)和息肉存在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OR=0.599, 95% CI 0.373~0.960, P<0.05)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腺瘤性息肉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高龄(≥70岁)、便血、腹痛,结直肠息肉数目≥3枚、直径≥1cm以及息肉有蒂的患者患结直肠腺瘤可能性较大。

  • 标签: 腺瘤性息肉 肠息肉 内镜检查术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住院的10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需要制定完整的资料登记表,在患者入院后2 h以内进行首次压力性损伤危险性评估以评估其皮肤情况。对患者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压疮危险评估表(Braden评分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情况进行测定与评估。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压力性损伤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院内获得性压力损伤的发生率为(5.00%);其中男性患者3例(60.00%),女性患者2例(40.00%);年龄范围38~89岁;其中有1例(20.00%)患者为1期压力性损伤,3例(60.00%)患者中为2期压力性损伤,1例(20.00%)患者为不可分期损伤;不同年龄、Braden评分、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KFS量表评分的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情况比较(χ2=7.916、34.657、5.432、18.034、38.922,均P<0.05);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年龄≥70岁、KPS评分≤30分、Braden评分≤16分癌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年龄<70岁、KPS评分>30分、Braden评分>16分癌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34、5.432、7.916、38.922、34.657,均P<0.05);将压力性损伤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作为自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水平、年龄≥70岁、KPS评分≤30分、Braden评分≤16分均是癌症晚期出现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FS评分、Braden评分、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与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均是癌症晚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肿瘤 晚期 营养水平 白蛋白 血红蛋白 卡氏功能状态评分 危险因素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血胸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14.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后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血胸,其中330例为血胸组,119例为非血胸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身高、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和高血脂]、致伤原因、影像学结果[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及胸内合并伤(气胸、肺挫伤、纵隔气肿和心肌挫伤)]、胸腔置管、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血型、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和尿酮体)、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时间(TT)]、创伤评分[胸壁损伤评分(C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及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相关性,筛查显著相关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预测血胸的价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结果两组性别、职业、体重、身高、糖尿病、COPD、高血脂、受伤至入院时间、血压、心率、血小板、尿蛋白、尿酮体、TCHO、HDL-C、TBIL、ALT、CRE、HbA1C、P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胸组Hb、Hct、TG、LDL-C、TT值较非血胸组显著降低,而年龄、肋骨骨折数、白细胞、AST、FIB、D-D、创伤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血胸组(P<0.05)。血胸组高血压、致伤原因、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尿隐血与非血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肋骨骨折数、连枷胸、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肺挫伤、心肌挫伤、胸腔置管、白细胞、尿隐血、BUN、FIB、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及住院时间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肋骨骨折部位(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与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显著相关(P<0.05)。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的ROC曲线显示,BUN、CIS、ISS和NIS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7(95%CI 0.529~0.645)、0.824(95%CI 0.779~0.870)、0.789(95%CI 0.739~0.840)和0.876(95%CI 0.835~0.917)(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5.0 mmol/L、2.5分、15分和21.5分。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包括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和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是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BUN>5.0 mmol/L和创伤评分(CIS>2.5分、ISS>15分和NISS>21.5分)具有显著的预测肋骨骨折后引发血胸的价值。

  • 标签: 肋骨骨折 血胸 危险因素 创伤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273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7岁。观察指标:(1)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和死亡原因。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肝移植后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356例受者中,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7.70%(63/356)。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受者中,41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17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受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11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2株,革兰氏阳性菌48株,真菌16株。(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白细胞、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肾衰竭、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术后重症监护室留置时间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Z=-2.456,t=-1.982,Z=-3.193、-2.802、-2.336、-2.276、-2.116、-3.217,χ²=15.807、10.395、6.750,Z=-4.468,P<0.05);再次肝移植、术后胆汁漏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ELD评分>20分、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71,12.875,95%可信区间为1.106~7.448,1.290~128.521,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35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63例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84.60%,293例未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97.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60,P<0.05)。随访期间,58例受者死亡。结论术前MELD评分>20分和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腔感染 肝移植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分析 多重耐药菌感染 再次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发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间于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35例单发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患者复发75例,其中早期复发4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甲胎蛋白≥400 ng/ml(OR=3.510,95% CI:1.528~8.064;P=0.003)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阳性(OR=2.769,95% CI:1.143~6.706;P=0.024)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者无复发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23.038,P<0.001;MVI阳性,χ2=10.554,P=0.001)和总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χ2=14.336,P<0.001;MVI阳性,χ2=10.481,P=0.001)均下降。结论甲胎蛋白≥400 ng/ml和MVI阳性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危险因素 根治性切除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内镜下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褪色病灶并行活检的40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归纳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边界、大小、部位、形态、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结果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02例胃黏膜褪色病灶中,肿瘤性病变共33例(8.2%),其中高危上皮肿瘤(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23例(5.7%)。患者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大小、病灶表面凹陷、病灶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病灶表面微血管和表面微结构均与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性病变相关(P<0.05),而患者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病灶大小、病灶表面凹陷、病灶表面微结构与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高危上皮肿瘤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长径<20 mm(OR=4.487,95%CI:1.776~11.332,P=0.001)、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OR=40.510,95%CI:1.610~1 019.456,P=0.024)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表面微结构异常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高危上皮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03,95%CI:0.000~1.587,P<0.001)。结论表面微结构异常、病灶大小和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阳性征是胃黏膜褪色病灶诊断为肿瘤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诊断 危险因素 褪色病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手术经验,分析手术风险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2005年11月至2019年4月完成手术的13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142侧瘤体均成功实施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及术后30 d内无患者死亡。单纯瘤体切除33侧(23.2%),瘤体切除联合颈外动脉断扎82侧(57.8%),颈内动脉重建13侧(9.2%),颈总或颈外动脉修补10例(7.0%),颈总或颈内动脉结扎4侧(2.8%)。手术并发症53例,其中颅神经损伤43例。平均手术时间161 min(60~500 min),平均出血量308 ml(20~3 000 ml)。随访时间1~16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大小及Shamblin分型是影响手术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ShamblinⅠ型多可单纯瘤体切除,Ⅱ型、Ⅲ型往往需要断扎颈外动脉甚至重建颈内动脉,大隐静脉重建具有较好的远期通畅率。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外科手术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60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手术患者1 051例,其中术后谵妄156例(谵妄组),男性56例,女性100例,股骨颈骨折81例,转子间骨折75例;未发生术后谵妄895例为对照组,比较其在并发症、术前化验结果、骨折类型、手术方法、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等,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1 051例患者发生谵妄156例(14.8%)。谵妄组和对照组患者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谵妄组患者年龄(82.9±6.6)岁,高于对照组(79.9±7.2)岁(P<0.05);谵妄组术前人血白蛋白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37.1±2.9)g/L、(52.4±22.2)ml·min-1·(1.73 m2)-1,低于对照组(37.8±3.8)g/L、(59.0±30.0)ml·min-1·(1.73 m2)-1;谵妄组既往痴呆率19.8%(31例),高于对照组2.2%(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03,P<0.01);谵妄组既往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的比例为51.9%(81例),高于对照组40.3%(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1)。两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K和Na离子浓度、是否合并帕金森病、是否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及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合并痴呆及肾损伤为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高龄、既往痴呆及肾功能不全为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在术前加以预防及改善。

  • 标签: 髋骨折 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荟萃分析探讨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识别高危因素提供依据。方法以谵妄、脑肿瘤、手术、危险因素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于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16日发表的脑肿瘤术后谵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13个危险因素与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相关。汇总分析后,年龄≥50岁或≤5岁[OR=1.23,95%CI(1.09~1.38),P=0.001]、酗酒史[OR=2.12,95%CI(1.09~4.13),P=0.027]、左右双侧脑肿瘤占位[OR=2.19,95%CI(1.30~3.69),P=0.003]、使用苯二氮类药物[OR=4.11,95%CI(2.03~8.30),P<0.001]、经额入路开颅术[OR=3.12,95%CI(1.94~5.00),P<0.001]、气管插管[OR=4.45,95%CI(2.44~8.11),P<0.001]、身体约束[OR=2.86,95%CI(1.82~4.51),P<0.001]是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年龄≥50岁或≤5岁、酗酒史、左右双侧脑肿瘤占位、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经额入路开颅术、气管插管、身体约束是脑肿瘤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识别高危患者,基于危险因素采取预防策略以减少该群体术后谵妄的发生。

  • 标签: Meta分析 神经外科手术 脑肿瘤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和治疗现状,并分析术前贫血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至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7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879例胃癌患者的术前贫血发生率为35.6%,术后贫血发生率为63.5%。术前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17.3%,术后贫血患者中接受治疗的比例为1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T分期、M分期、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与胃癌患者术前贫血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3、肿瘤T3-4期及M1期是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较高,胃癌贫血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营养风险高、高龄、较晚的肿瘤T分期及肿瘤远处转移是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贫血 围手术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痛风患者并发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住院痛风患者537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90 ml/min、60~90 ml/min和<60 ml/min)分为正常肾功能组、轻度肾功能不全组(CKD)、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中重度CKD)。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抽取肘静脉血测生化指标。留取24 h尿,测肌酐、尿酸。对于可能影响eGFR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总患病率、轻度CKD和中重度CKD患病率分别为46.74%(251/537)、34.82%(187/537)、11.92%(64/537)。随着eGFR的下降,患者年龄越大,痛风和高血压病程越长,受累关节数越多,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血白细胞计数、尿酸排泄分数(FeUA)呈升高趋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呈下降趋势。eGFR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痛风及高血压病程、受累关节数、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FeUA与eGFR呈相关性(r=-0.43、-0.238、-0.25、-0.128、0.155、0.138、-0.169、-0.29、-0.37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痛风病程、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FeUA是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高龄、长病程、血尿酸控制差及尿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多是痛风发生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痛风 肾功能不全,慢性 尿酸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初次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317例脊柱结核患者,男206例、女111例;年龄(53.5±16.7)岁(范围11~86岁)。随访1年以上,期间出现①~③中任意一条定义为手术失败:①同一结核病灶接受手术≥2次;②与结核病灶相关的非计划再入院次数≥1次;③结核耐药或迁延不愈,出现冷脓肿或窦道;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或发生内固定松动。未发生失败病例定义为治愈。收集两组患者症状、用药史、辅助检查、手术方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手术失败的潜在危险因素行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失败病例均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穿刺引流(含置管冲洗)14例、清创10例、内固定翻修3例。术中采集脓液、坏死或肉芽组织行结核杆菌培养+药敏试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确定手术失败27例。脓肿或窦道形成17例,占63%(17/27);其中3例异烟肼或利福平单药耐药、2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经针对性抗结核治疗(17例)、穿刺引流或穿刺置管冲洗(14例)、清创缝合(3例)治愈。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7例,占26%(7/27);其中病原菌检出5例,均未检出结核耐药;经抗感染及清创缝合治愈,其中2例取出内固定。内固定松动3例,占11%(3/27),经内固定翻修手术治愈。手术失败组与临床治愈组是否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有无2型糖尿病史、有无三种以上基础疾病史、术后1周C反应蛋白、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首剂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复合或跳跃节段(OR=3.513,P=0.047)、术后1周C反应蛋白(OR=1.021,P=0.005)、首剂时间≥20周(OR=2.895,P=0.039)、出血量≥800 ml(OR=5.950,P=0.001)和患有三种以上基础疾病(OR=3.671,P=0.027)为手术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结核,特别是耐药脊柱结核应早期诊断,并尽早开始规范抗结核治疗;脓肿穿刺引流是治疗脓肿或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段;复合或跳跃节段的脊柱结核术后失败发生率高,应强调手术病灶节段的稳定性重建。

  • 标签: 结核,脊柱 复发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受者的BK病毒(BK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完成的561例肾移植受者(器官捐献和活体供肾)的临床信息及术后18个月随访资料,根据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的血、尿标本中BKV DNA载量以及移植肾活检结果,将受者分为对照组(A组,BKV监测结果阴性或尿液中BKV DNA载量<1.0×107拷贝/ml ,372例)、高水平BKV尿症组(B组,尿液中BKV DNA载量≥1.0×107拷贝/ml但血BKV阴性,128例)、BKV血症组(C组,血清BKV DNA载量≥1.0×103拷贝/ml,52例)、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N)组(D组,移植肾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BKVN,9例)。统计分析术后BK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术后18个月内,561例肾移植受者高水平BKV尿症发生率为33.69%(189/561),检出时间为术后(4.2±3.8)个月;BKV血症发生率为10.87%(61/561),检出时间为术后(5.2±3.6)个月;BKVN发生率为1.78%(10/561),检出时间为术后(7.0±4.0)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受者性别、年龄、免疫抑制方案、急性排斥反应史、供者类型与BKV感染有关;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男性受者(P=0.013)、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联用的免疫维持方案(P<0.001)和急性排斥反应史(P=0.002)是术后BKV感染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术后12个月内是BKV感染的高发期,男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史、免疫抑制方案是肾移植术后BK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BK病毒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405例,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36例)和未输血组(36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前检查资料、术中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基于模型预测概率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结果405例患者输血率为8.9%。与未输血组比较,输血组女性、贫血、低钙血症占比较高(P<0.05),吸烟占比较低(P<0.05),术前Hb、Hct、Ca2+、白蛋白较低(P<0.05),术前AST、ALT较高(P<0.05)。与未输血组比较,输血组麻醉时长、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白蛋白总量、输血量、补液总量、失血量、尿量较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比值比(odds ratio, OR)=6.43,P=0.001]、低钙血症(OR=2.52,P=0.030)、失血量多(OR=1.01,P<0.001)、女性(OR=3.46,P=0.004)、手术时间长(OR=1.01,P=0.022)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因子的AUC值为0.856,敏感度0.750,特异性0.875。结论贫血、低钙血症、失血量多、女性、手术时间长是肾移植手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输血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