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下延能力提升是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基层应急管理“空壳”化运转困境的基本战略,然而地方政府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资源环境约束,需要充分利用现存资源降低改革成本,从制度、理念以及技术层面推动创新。社会管理网格化为路径的公共服务改革将为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本文聚焦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网格化管理路径的可能与可为问题。应急管理全过程、全主体、全方位的发展趋势主流公共服务改革存在理论协同性,网格化管理模式作为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的重要典范,将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改革可行性及效果。本文最后从基层应急体制建设理念、整合方式、制度支撑以及创新协同角度对网络化改革路径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基层政府 应急管理 公共服务 创新路径 网格化
  • 简介:风险登记已日渐发展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在梳理总结了风险登记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较为成功的风险登记实践的比较研究,结合项目管理领域中风险登记的“工具”属性,建立我国社区风险登记工作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以我国社区风险管理为例,设计了一个较为全面和实际的风险登记表.

  • 标签: 风险登记 风险管理 风险登记册 社区风险
  • 简介:大型工程项目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关键地位,但是也日益成为社会稳定风险事件的一大诱因。“利益相关者-问题-手段”框架可以对此进行解释。大型工程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项目方、专家和当地民众,按照影响力大小可以细化为上层、中间层和下层三个层次。通常,上层利益相关者主导项目的需求识别、方案制定等论证过程,中间层利益相关者充当了辅助的角色,反对的专家和项目所在地民众无法实质参与论证过程,因此其意见和诉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持续的质疑和群体事件发生,政府和项目方不得不匆忙应对。但是,政府和项目方采取的应对手段离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化解风险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应构建“政府、项目方、专家、当地民众实质参与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项目决策论证制度,以缩短这一差距,从源头上阻隔大型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因子,实现大型工程项目的良性治理。

  • 标签: 大型工程项目 社会稳定风险 源头治理 决策论证
  • 简介:事故调查是一项重要和复杂的工作,调查的目的在于挖掘事故发生的真相、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吸取事故教训等。事故调查必须坚持独立、客观、科学和公开的原则,法律要为调查主体的独立性提供充分的授权,调查主体必须具备专业素质,调查的程序要科学严谨,调查的过程和结论要公开等。通过“7·23事故”调查的案例,发现我国事故调查的法制需要进一步修改、事故调查主体的独立性需要加强、事故调查的流程需要更加规范、事故调查的公开性需要继续提升和事故调查对技术调查应更为重视。

  • 标签: 灾难 事故调查 独立性 公开性 技术调整
  • 简介:自然灾害是制约发展、影响民生、关系稳定的重大问题.县级政府作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防御者”、一线“指挥者”、直接“参与者”和救灾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发挥着最能快速决策行动、最能迅速开展救援、最能把握灾情进展和最能落实上级精神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县级政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机构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第四级网络建设薄弱、协调联动工作不畅、社会参与率低、评估体系不健全、监督和问责工作不严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完善应急机构建设、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和善后机制是提升县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县级政府 重大自然灾害 应急机制
  • 简介:灾害问题灾前社会问题有着存续性联系,社会人口特征灾害风险及其影响亦存在显著相关性。本文聚焦社会人口特征视角下的灾害群体脆弱性研究,将灾害的群体脆弱性置于风险感知、灾害整备、灾害反应、灾害恢复维度下以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揭示出灾害的群体脆弱性存在“高脆弱-低整备-高损失-低恢复”的恶性循环再造现象。

  • 标签: 灾害 社会人口 群体脆弱性
  • 简介:近年来,企业参与灾害治理成为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现象。以逐利为天性的企业何以且如何参与灾害治理?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其工具性和规范性两种不同视角为分析工具,将企业灾害参与和社区的抗逆力关联起来,同时基于不同企业灾害参与动机的差异性,将企业灾害参与抽象为公司导向社区导向两种不同模式。以这两种模式及其演变为框架,探讨了公司层面的抗逆力社区层面的抗逆力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发现,采用不同灾害参与模式的企业客观上有多重途径同时改善公司社区层面的抗逆力,但企业的抗逆力并非天然就能转化为社区的抗逆力,只有社区导向的企业才能有效促进社区抗逆力的提高。本文对两种企业灾害参与模式的提出及其演变路径的分析,既为理解企业的灾害参与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也为企业灾害参与能力建设和公共政策层面的企业灾害参与管理指明了方向。

  • 标签: 灾害治理 应急管理 企业参与 公司导向 社区导向
  • 简介:自2003年开始至今,问责经历了十余年的持续发展。以十八大为节点,十八大之后的问责有了多维的转向,具体包括问责事件锐减、巡视组出场、八项规定问责和反腐败等。这些通过学习和适应、吸纳和整合、优化和升级、关门和封闭等机制得以实现,其中网络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八大之前的问责是以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包含了大量的民主元素,问责成果较为零碎。十八大之后的问责成果显著,采用的则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体制内的控权技术。问责的发展关键还是要解决“谁来问责”的问题。民主问责必须积极推进参与式问责。

  • 标签: 问责 十八大 民主问责 治理技术
  • 简介:学界对怒江水电开发论争的原因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从政策论证的角度加以审视,发现其之所以争议不断,是因为论证主要由精英人士的价值理念主导,而精英人士之间的价值理念又是不同的,且难以调和。为了各自的理念能够获得优势地位,支持开发怒江的精英采取了直接启动决策议程、主导方案选择过程、结成同盟、形成支持网络等行动,反对开发怒江的精英则通过咨询会、上书、签名、实地调查、公开辩论、寻找决策程序缺陷,利用新闻媒体、国际组织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途径遏制支持开发者的行动,影响论证结果。这使得该事件政策论证表现出独特性。

  • 标签: 政策论证 怒江开发论争 精英主导
  • 简介:社区灾害弹性是灾害研究的新兴领域,对全球社区灾害弹性学术文献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的趋势。以SSCI数据库中社区灾害弹性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社区灾害弹性研究的发文时间、文献来源地、来源期刊和研究者的特征进行总结,并综合内容分析法挖掘主要的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社区灾害弹性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目前研究多停留在以案例为背景的概念梳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未来,展现时空动态性的社区灾害弹性模型框架开发将是重要方向;多类型灾害和级联灾害的社区弹性理论框架和评估工具开发将成趋势;资源约束条件下的社区灾害弹性构建路径研究或成热点。

  • 标签: 灾害 社区弹性 SSCI数据库 内容分析
  • 简介:本文在企业灾害管理规划,企业减灾备灾活动以及这些准备措施对于企业减少灾害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研究。2008年9月"艾克"飓风袭击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地区,在飓风后的七个月,我们对当地企业进行了调研。以往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次研究发现,企业进行灾害管理规划有助于企业减灾备灾行动的实施,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将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受灾程度。

  • 标签: 减灾 备灾 灾害管理规划 灾害损失 “艾克”飓风 企业影响
  • 简介:经历阪神大地震的冲击之后,日本企业开始在加强自身灾害管理的基础上参与国家灾害管理。基于灾害管理全过程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从阪神地震到3·11地震日本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的考察发现,日本企业在防灾参与能力、备灾参与能力、应急参与能力和参与重建能力上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由阪神地震时停留在灾后捐款捐物的低水平向基于灾害管理全过程专业化方向发展。尽管如此,无论从企业自身还是国家相关政策上看,其参与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都还存在明显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日本政府需要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完善灾害管理体系中的企业参与制度设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灾害治理体制机制;日本企业则应以"3·11"地震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基于战略优势的参与灾害管理能力建设,使参与灾害管理常态化、专业化、战略化。

  • 标签: 日本 企业 灾害管理 阪神大地震 3·11大地震 战略优势
  • 简介:我们在谈论“学科(discipline)”这一概念时,主要有两个语境:一是作为知识生产的“学科”,例如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种意义上的“学科”主要目的是生产知识,以达成知识实践的良性互动;二是作为知识规训的“学科”,例如按照学科目录设置专业并讲授课程,这种意义上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传承知识,以实现知识的扩散传承。

  • 标签: 知识生产 风险社会 共同体 科研 学术论文 专业期刊
  • 简介:校园欺凌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开始引起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相关实证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采用2016年底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全国调查数据,分析了校园欺凌(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对青少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偏差行为(旷课、吸烟、喝酒、打架、沉迷网络游戏)和自杀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校园欺凌经历,无论是作为欺凌受害者还是实施者的经历,都会降低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大部分偏差行为的可能性以及其自杀的可能性。在一些维度上,网络欺凌的作用比传统欺凌要大。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及信息社会下进行校园欺凌干预的挑战。

  • 标签: 校园欺凌/欺负 生活质量 偏差行为 自杀 网络欺凌 青少年
  • 简介:随着极端灾害的日益多发,风险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愈加突出,给传统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带来极大挑战。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并为灾害应急管理带来新思路。本文以2016年6月23日14时30分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发生的特大龙卷风为案例,以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为研究平台,运用案例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具体分析微信在"6·23阜宁特大龙卷风"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使用情况,以深入探讨和总结微信在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价值。文章认为,与其他通信手段和信息渠道相比,微信在信息发布上占一席之地,在危机沟通上遥遥领先,在治理参与上行之有效。但是,在重视微信正面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真实性、冗杂性和不平衡性等方面的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项技术、措施,使微信更好地融入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 标签: 灾害应急管理 微信 信息发布 危机沟通 治理参与
  • 简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产生的危害正在不断增大,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地理空间而言,我国行政体系的最边缘地带是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乡(镇)一级政府,它也是我国政权组织的最末端.论文通过对鲁甸、芦山地震灾区的调研和比较,发现两地末端应急管理普遍存在事发突然性事前准备不充分;事件复杂性事中处置能力弱;事后亟待稳定自我恢复速度慢等现象.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末端脆弱性,具体可归结为暴露性高、敏感性强、适应性弱三方面.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动态性,增强我国基层组织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课题组提出正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末端脆弱性问题,加强全国应急管理末端治理,采取“一主多元力量、三级整体应对、四块保障平台、三种能力模块”措施的具体建议.

  • 标签: 应急管理 脆弱性 末端治理 公共风险
  • 简介:识别空气污染的高社会脆弱性地区,查明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这对于降低因空气污染造成的社会不平等、提升空气污染防治的效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面向区域的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概念模型,并据此建立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而以省级行政单元作为分析单位,运用投影追踪聚类模型,识别了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排名前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科及以上人口比例"、"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儿童(14岁及以下人口)"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通过集成社会脆弱性指数来探索中国空气污染社会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社会脆弱性指数均值保持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2010年,社会脆弱性指数标准差持续上升,2010年后出现下降。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全国各省的社会脆弱性经历了普遍偏高至部分好转再至好转局面扩大的变化。社会脆弱性的好转始于东北局部,再扩展至东部沿海,继而向中西部推进。在空间分布上,中部和西部省份的社会脆弱性偏高,北京和上海的社会脆弱性最低,华北和华东地区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居中。

  • 标签: 社会脆弱 空气污染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 中国
  • 简介:"法外私了"是医患冲突治理中常见的现象,从经验上判断,医患双方都试图规避法律准绳。从行动者主观因素的角度观察,身份特质规则偏好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不准确的身份认知两种规则的选择性取舍,决定着冲突双方博弈的结果。在行动过程中,医患双方在策略尝试、冲突"互动"和妥协等不同环节,均无法形成法治共识。因此,准确的身份认知、回归正式规则,才是未来依法治理医患冲突的关键。

  • 标签: 医患冲突 身份认知 规则偏好 法治缺席
  • 简介:本文通过对3777名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现阶段的校园欺凌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绝大多数欺凌者同时也是被欺凌者;校园欺凌形式中语言欺凌是主要形式,而关系欺凌最具重复性;校园欺凌行为的参与者表现为明显低龄化性别差异化的特点,男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女生;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且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把隐瞒事实作为第一选择。相关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少旷课、少玩网络游戏、较开明的教育方式、同伴相处融洽、不结交帮派朋友可以降低校园欺凌的风险;父母关系紧张、专制型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不融洽、家庭结构不完整、师生关系差、同伴的关系较差、欺凌环境恶劣是校园欺凌的风险性因素。校园欺凌风险防控应该以学校为核心,学生、家长、教师形成反校园欺凌联盟,社会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监管互动,构筑反校园欺凌的环境。

  • 标签: 校园欺凌 特征 LOGISTIC回归模型 风险防控
  • 简介:在军事领域、航空领域、军队研究、电力行业、工业过程控制等工程学领域,共享情景认知理论对于多主体合作的促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然而,在网络化应对的危机情景下,共享情景认知理论对多组织协作应对危机的意义却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梳理了危机条件下共享情景认知的影响因素和对多主体协调合作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共享危机情景认知"皇冠"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014年上海踩踏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发现,理论上,相比于其他分析模型,"皇冠"模型更能清晰展示应急网络主体协同行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解释危机协调的理论难题;实践上,此模型可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明晰的改进途径。

  • 标签: 危机响应 情景认知 危机共享情景认知 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