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江汉盆地盐间特殊油藏赋存于上、下盐岩夹持的非砂岩地层中,其岩性为细晶一巨晶钙芒硝岩、泥晶含铁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以薄层状、页片状韵律性沉积为特点。本文从岩心观察描述入手,通过核磁共振、CT、电子探针等多项先进技术,结合成像测井、CSU测井和钻井资料,详细研究了储层岩性、物性储集类型。通过五种非常规开采方法矿场试验,研究了一套完善的适合盐间特殊油藏开采方式。

  • 标签: 江汉盆地 盐间特殊油藏 地质特征 开采方式 储层 岩性
  • 简介:安塞油田坪桥北区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低孔、特低渗油藏,由于储层孔喉半径小、流体配伍性差、存在裂缝等原因,在钻采施工等作业过程中,易产生储层伤害。本文结合多种室内分析资料和开发试验技术,对区块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流体物性、敏感性进行了储层伤害综合研究,指出了钻井液对储层伤害的机理和伤害程度,可为现场施工中进行配方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安塞油田 坪桥北区 储层伤害 伤害机理 储层物性 伤害评价
  • 简介:前言卡拉库姆盆地面积42×10~4km~2,是中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其大地构造位置和我国塔里木盆地相似,两者隔帕米尔高原东西遥对。因此,了解卡拉库姆盆地中油气的富集规律无疑有借鉴意义。卡拉库姆盆地东、南、北三面分别为吉萨尔山麓、科佩特山脉和克齐尔库姆山脉,西至里海海滨,长约1000km,宽为400-500km。盆地内沙漠横亘,东北部有阿姆河流过。在卡拉库姆盆地中,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亿m~3的大气田有15个,其中苏联境内14个,伊朗境内1个。已发现的131个油气田中,油田仅18个,其余全为气田。15个大气

  • 标签: 卡拉库姆盆地 大气田 形成条件 构造分区 含油气区
  • 简介:针对八面河油田面十二区沙四段开展了聚合物驱室内研究和现场先导试验,根据聚合物的筛选评价和数值模拟编制了先导试验方案。投入现场实施后,根据动态反应特点监测资料评价了聚合物驱效果,认为在聚合物注入量为0.10~0.24PV(6~10个月)时,聚合物驱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之后注聚合物效果变差,产油量下降,含水迅速回升,后续水驱时这一情况也未得到改善。本文分析了后期注聚合物效果差的原因,希望为八面河油田下一步开展化学驱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八面河油田 聚合物驱油 采民率 数值模拟 效果评价
  • 简介:截断平移Pareto分布(简称为TSP-TruncatedShiftedPareto分布)是双参数Pareto分布的变形。由于TSP分布具有简单的解析表达式,允许多种统计目的的准确计算,较传统的对数正态分布有更多的优点。用TSP评价B盆地的油田分布,目前已发现油田146个,待发现93个,由于这个盆地勘探程度比较高,可认为其中最大的油田已经发现,但还有几个较大的油田有待发现。

  • 标签: TSP分布 评价 油田规模分布 含油气盆地 PARETO分布 顺序统计量
  • 简介: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 标签: 歧口凹陷 中浅层 油气富集因素 成藏模式 油气藏成因 油气分布
  • 简介:利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获取了压裂设计必须的拖市油田产层、隔层的物性参数基础资料,并用Kaiser效应测量了对应地层的地应力大小,结合测井解释资料,计算了地应力剖面,为压裂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利用现场小型压裂的试验数据,计算了受地应力影响的进井摩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表明,拖市油田的水力裂缝在近井地带发生偏转,此时裂缝的动态缝宽较小,携砂液的吸收能力差。在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拖市油田压裂施工设计的基本原则。

  • 标签: 拖市油田 低渗透油田 压裂工艺 压裂机理 地应力 摩擦阻力
  • 简介: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以岩性气藏为主,埋藏深度小于1500m,主要分布于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储层为河流相透镜状砂岩,物性好.气藏在平面上分布极不稳定;气水关系复杂,一个含气砂岩体就是一个独立的气藏单元.气藏面积小,气层厚度薄,储量分布分散.受经济条件制约,整个气田的储量无法全部动用,因此控制尽量多的地质储量是布井的主要目的.气藏分布分散使得井网不规则、井距不均匀.气藏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气层易污染,地层易出砂,井底易积液.因此,实现合理开采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钻井作业时切实做好气层保护工作;(2)气井投产前必须进行防砂;(3)气井应以较小压差进行生产,并且工作制度要保持稳定;(4)加强气井的动态监测,及时合理地采取排液措施.

  • 标签: 胜利油气区 浅层气藏 地质特征 开发 对策
  • 简介:推导探测半径和井至断层距离的计算公式,是两个重要的方法。本文利用矿场不稳定试井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推导,同时,应用一口新井附近有一条封闭断层测试的压力恢复资料,确定出井至断层的距离。

  • 标签: 不稳定试井 油气井 探测半径 井至断层距离 压降 压力恢复
  • 简介:涠12-1油田的发现说明,北部湾盆地有很大的潜力,涠洲组是一个新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本文从研究含油气系统入手,分析了涠12-1油田的成藏条件,提出了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可划分成涠西南乌石两个含油气系统,并指出涠西南凹陷2号断裂带,涠11-4E构造企西隆起东部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具有商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 标签: 北部湾盆地东北部 含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方向
  • 简介:对珠三坳陷4个典型油气藏的分析表明,这些油气藏的形成一方面与盆地区域性生、储、盖层发育两个主要构造形成期(渐新世末和中中新世末)有关,更重要的成藏条件应为:(1)构造圈闭临近富生烃凹陷;(2)较完整的造圈内,发育良好的储盖组合;(3)油气藏附近具有高效率的油气运移通道的输导网络,如断层,连通的砂体等;(4)成藏期相对较晚与油气输入期配置好。

  • 标签: 珠三坳陷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构造区划
  • 简介:绥中36-1油田J区1997年12月投产,初期原油产量远低于预测值,对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钻,完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所,认为低产的原因主要是油层在钻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伤害,并提出了酸化措施,实施酸化后,增产效果十分明显,J区酸化成功对II期工程的钻,完井已开发区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绥中36-1油田 J区 低产原因 增产措施 油层伤害 酸化
  • 简介: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砂岩中产出了丰富的天然气,产层埋深在1500m以内,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蓬莱镇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红色砂泥岩序列,储层砂岩孔隙度平均15.1%,渗透率平均5.792×10^-3um^2,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着重研究了红色砂岩中的各种孔隙类型及其控制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原生孔和次处孔各占总孔隙度的50%±。次生孔浊的形成机制有两种:一是烃类从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向上运移并与储层砂岩中的氧化剂(Fe2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的有机酸溶解碳酸盐胶结物导致次生孔隙的形成;另一则与燕山运动中幕地层抬升遭受剥蚀和大气淡水的淋滤有关,控制储集砂岩中孔隙发育的地质因素除上述机制形成的次生孔隙外,沉积相和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决定了初始孔隙度以及砂岩粒间体积的减少。

  • 标签: 控制因素 四川西部 蓬莱镇组 红色砂岩储层 孔隙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
  • 简介:许多研究者发现,深部地层的异常高孔隙度带往往处于欠压实地层中的异常高压带内,本文结合实际资料,对异常压力与异常孔隙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异常压力与深部油气藏的关系。

  • 标签: 深部地层 异常压力 异常孔隙度 油气藏
  • 简介:利用天然气地化识别技术研究了莺歌海盆地浅层天然气生物降解混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遭受生物降解后,除正构烷烃浓度降低、被降解组分碳同位素变重外,在降解作用微弱的天然气中还检测出生物成因的烯烃.在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存在母质类型相似、但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多套气源岩,具有生成不同成熟度天然气的物质基础.该区普遍存在由生物气(或低成熟气)与热成因气(有的已被生物降解)混合而成的混合天然气,泥拱活动产生的(微)裂隙为天然气运移混合提供了主要通道.随气藏埋深变浅,生物气(或低成熟气)的比例增大,混合天然气的δ13C1变轻.由于生物降解作用将热成因气中的CO2转化为甲烷,混合作用补充了富烃的新烃气(生物气和低成熟气),从而改善了热成因气的品质,有利于该区富烃天然气的形成.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浅层天然气 生物降解 混源特征 地化识别技术
  • 简介:在石油勘探中,地理底图数据是计算机绘图的重要基础数据,文中介绍了在地理底图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使用一种通过数字化采集把地图转换为数据的实用方法。

  • 标签: 地理底图数据 地图 数字化 投影 经度 纬度
  • 简介:对长期有争议的渤海沙南地区"红层"的地层归属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渤海沙南地区孔店组分布的基本状况,揭示了区内孔二段暗色泥岩具备生烃能力,并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沙南地区孔店组的生、排烃量进行了估算,以期拓展渤海未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 标签: 渤海沙南地区 孔店组 分布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