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通常患有意识障碍、人格改变以及智能障碍等。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因此,该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究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的护理措施,既能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提高治愈率,又能调节患者心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鉴于此,下文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以及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经验背景下,就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护理措施提出自己一些简单认识,以供参考。

  • 标签: 神经外科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后护理 措施
  • 简介:摘要:一般认为中枢神经递质5-HT和NA被认为与神经性贪食症发病有关,5-HT不足与神经性贪食症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尝试从DA神经递质来进行神经性贪食症的相关研究,其中重点论述贪食症患者的多巴胺D2受体可用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的相关影像学分析。

  • 标签: 神经性贪食症 多巴胺 多巴胺转运体 D2 神经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的大鼠肠肌间神经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案。方法2~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取小肠分离出纵行肌间神经丛,使用Ⅱ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大鼠肠肌间神经神经细胞,使用含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Neurabasal A培养基进行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膜片钳实验检测肠神经元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膜电阻。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肠神经元细胞生长良好。培养5~7 d的肠神经元细胞可见长的突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网络紧密排列;培养45 d显示细胞皱缩、神经突触断裂,呈细胞凋亡表型。取培养5 d的肠神经元细胞进行膜片钳实验,记录其静息膜电位为(-49.5±1.5)mV、膜电阻为(500±38)MΩ(n=30)。结论本原代培养方案取材容易、培养方便、简单易行,细胞接种培养5~7 d可用于单细胞膜片钳实验,为深入研究神经细胞提供了可靠模型。

  • 标签: 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亚型。方法横断面分析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105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资料,以分级诊断标准确诊神经病理性疼痛,以NPSI量表采集其临床表现特征,以K均值聚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105例,根据其临床特征成功分为三类:聚类一"深部痛",主要表现为显著深部痛及阵发痛缺失;聚类二"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显著感觉异常及深部痛缺失;聚类三"轻阵发痛",主要表现为略明显的阵发痛及深部痛和感觉异常缺失。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三类,作为今后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的分组依据。该分类方法有潜力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该病临床缓解率。

  • 标签: 上肢 周围神经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临床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蜗神经动作电位(cochlear nerve action potential,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肿瘤切除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术前存在可测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分级C级(含)以上],术中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联合CNAP监测,CNAP监测采用颅内电极持续监测与手持式探头定位监测相结合。按照术后听力是否保留分为听力保留组和听力未保留组,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间CNAP及BAEP波形参数的差异。结果共54例患者完成术中监测且资料收集完整,其中男性25例(46.3%)、女性29例(53.7%),年龄27~71岁、平均46.2岁,肿瘤最大直径(18.1±5.9)mm(范围10~34 mm)。肿瘤均全切,术后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54例患者听力保留率为51.9%(28/54)。手术中,切肿瘤前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85.2%(46/54),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BAEP波形V波引出率为71.4%(20/28),听力未保留组V波均消失。54例患者术中均可引出CNAP波形,肿瘤切除后两组患者CNAP波形参数具有差异:听力保留组波形为三相波和双相波,而听力未保留组为低平波和正向波;听力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明显高于切肿瘤前[14.45(7.54,33.85)μV比9.13(4.88,23.35)μV,P=0.022],而听力未保留组肿瘤切除后N1波幅较切肿瘤前明显下降[3.07(1.96,4.60)μV比6.55(4.54,9.71)μV,P=0.007];组间比较,肿瘤切除后听力保留组N1波幅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0.001)。结论BAEP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前庭神经鞘瘤 耳蜗神经 动作电位 诱发电位,听觉,脑干 监测,手术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境富集对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小鼠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对22只C57BL/6小鼠进行坐骨神经挤压建立动物模型,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小鼠置于具备环境富集的鼠笼内进行干预,对照组置于标准鼠笼中饲养。造模成功2周后,2组小鼠均行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和步态分析,并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比例,采用免疫荧光测定2组坐骨神经中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髓鞘碱性蛋白(MBP)以及p75神经营养素受体(p75NTR)表达的差异。结果①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干预组小鼠坐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1.05±0.04)ms]较对照组[(1.98±0.30)ms]明显缩短(P<0.05),而其波幅[干预组(10.63±0.90)mV]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8±1.25)m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小鼠步态分析显示,干预组小鼠的平均接触强度[(160.60±20.45)AU]、步幅[(5.11±0.58)cm]和步速[(53.06±7.20)cm/s] 均较对照组[(122.70±15.04)AU、(4.00±0.61)cm、(39.38±9.61)cm/s]有明显增加(P<0.05),而其步轴角[(21.88±2.13)°]则较对照组[(30.74±5.93)°]明显减小(P<0.05);③经甲苯胺蓝染色镜下观,干预组神经纤维排列相对整齐、密集,有髓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④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显示,干预组坐骨神经中的MBP、GAP43、p75NTR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环境富集可通过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形成髓鞘而促进坐骨神经挤压伤小鼠模型中损伤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 标签: 坐骨神经 神经再生 环境富集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最为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之一,若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将会进一步打击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通过以神经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部分恢复臂丛损伤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但国内外针对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的研究仍然较为局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对相关的诊治现状进行概括。

  • 标签: 臂丛 神经痛 诊断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状神经节血管瘤,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瘤,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

  • 标签: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以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9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疗效,分别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实验组)及未监测组(对照组)的面神经的解剖保留及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术后疗效评估。结果对照组26例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者19例(73.1%),而实验组23例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6例(61.5%),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18例(69.2%)。实验组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1例(91.3%),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保留者22例(95.7%),实验组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不仅可实时反馈术中面神经功能状态,而且可明显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提高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听神经瘤 术中监测 面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9-2014.09期间在我院ASAI-IV级择期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上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完全阻滞时间范围为20-30分钟;下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8分钟,Bromage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0-15分钟,II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上肢术后镇痛时间(526.4±152.1)分钟明显短于下肢的(627.3±119.5)分钟,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麻醉中通过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具有显著效果,且定位准确,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 神经阻滞 麻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7-02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新生大鼠背根神经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方法摘取新生24hSD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0.25%胰酶和0.1%Ⅳ型胶原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中。将培养3d的DRGn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应用β-tubulinⅢ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可达到(92±6)%。结论本实验方法简单、稳定、高效,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背根神经神经元。

  • 标签: 背根神经节 动物实验 细胞培养 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神经松解术与神经移植术对Narakas II型产瘫(OBPP)传导性神经瘤的治疗价值。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外科治疗的32例Narakas II型OBPP患儿。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神经松解组(15例)和神经移植组(17例),记录并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及病因等。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采用Gilbert肩、肘关节和Raimondi手功能评定系统进行功能评价。应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相近(P>0.05);平均随访58.44个月,术后第4年神经松解组肩关节、肘关节和手部评分分别由术前(1.07±0.85)分、(2.07±0.77)分、(3.47±0.62)分提升到(3.00±0.73)分、(4.13±0.62)分、(4.53±0.72)分,手术前、后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移植组分别由术前(0.76±0.73)分、(1.71±0.46)分、(3.71±0.67)分升高至(3.24±0.55)分、(4.29±0.46)分、(4.65±0.48)分,手术前、后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移植和神经松解术组II期行功能重建手术的比例分别为73.33%、35.29%,手术部位中肩、肘关节分别占82.35%、17.65%。结论神经移植术对Narakas II型产瘫传导性神经瘤的疗效更显著。

  • 标签: 产瘫 神经松解术 神经移植术 神经瘤
  • 简介: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GABA)对大鼠海马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对大鼠海马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BDNF、GDNF、谷氨酸及GABA.应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并计算微管相关蛋白(MAP-2a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率。结果在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第7、14天,与对照组比,BDNF、GDNF、谷氨酸及GABA剂量依赖性地增加表达MAP-2ab阳性细胞率(P〈0.05);而对GFAP表达主要是抑制性的。且随分化时间及BDNF、GDNF、谷氨酸及GABA的浓度不同而不同。结论BDNF、GDNF、谷氨酸和GABA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且GDNF的作用大于BDNF。谷氨酸和GABA作用最佳浓度可能需随分化时间的不同而进行调整。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递质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饮水呛咳及吞咽哽噎。主要体征为一侧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边界清晰类圆形肿物,质地较韧,伴或不伴有同侧口咽侧壁隆起及声带固定。9例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7例位于颈动脉分叉与颈静脉孔区之间,2例突入颈静脉窝。9例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和MRI检查。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球囊闭塞试验。影像学特征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关系密切。结果9例患者中8例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颈外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至血管外科治疗后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7例肿瘤完整切除后无复发,2例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慢增长。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因术中结扎颈内动脉导致脑卒中。结论VP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术野,切除肿瘤同时保护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头颈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腰硬联合组(A组)。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各时点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确切。U组麻醉前后各时点血压和心率平稳;A组麻醉前后血压和心率波动大,两组差异显著(P<0.01vsP<0.05)。结论超声引导股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股神经 坐骨神经 阻滞 腰硬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在老年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实施上肢和前臂老年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记录各组患者完成阻滞所需要的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观察各组穿刺操作的并发症。结果US组在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上短于(C组)(P<0.05);US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臂丛神经阻滞中。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老年病人
  • 简介: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而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约10%是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但是神经浸润性强,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嗜神经侵袭的特性,很难获得清晰的手术边缘,导致术后复发和预后不良。因此,进一步系统、全面地研究嗜神经侵袭的机制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重点都在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上,本文就其中探索较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嗜神经侵袭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LN)、喉上神经(SLN)的保护方法,以避免或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对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6月—2014年11月行甲状腺精细化操作手术治疗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04例,年龄9~78岁。行甲状腺全切54例,甲状腺腺叶切除58例,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部分切除29例;其中二次手术者10例,行Ⅵ区清扫者18例。术中RLN显露者121例,未显露者20例。结果本组1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RLN暂时性损伤5侧,占2.56%(5/195),给予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配合发音训练,3个月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中RLN显露组占2.5%(3/121),未显露组占5%(1/2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6,P〉0.05)。无一例并发RLN永久性损伤和SLN损伤。结论熟悉RLN、SLN与甲状腺的正常解剖与变异情况,应用被膜解剖技术精细操作,术后可以避免神经的永久性损伤。一旦发生神经损伤,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术 并发症 喉返神经损伤 喉上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