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腺样囊性癌最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手术、放射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在其基因及分子水平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期探讨其侵袭转移机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本文就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蛋白 基因 治疗 预后
  • 简介:本文通过12例临床分析,提出了腺样囊性癌不仅好发于三对大,而且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腺样囊性癌的生长部位,进行临床分析,病理分型及瘤细胞分化等。

  • 标签: 涎腺 腺样囊性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取回顾行的方式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ion两步法检测Ki-67,CD117,CK19,p63,SMA,S-100,β-catenin,LEF-1和D2-40的表达;用FISH法检测MYB-NFIB融合基因。 Kaplan-Meier方法用于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用于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在40例SACC病例中,有36例(90%)在SACC显微镜下显示了在肿瘤周围的收缩裂隙。 D2-40显示PRC非脉管肿瘤血栓。在14例SACC病例中,有8例(571%)的MYB-NFIB融合基因呈阳性。对39例SACC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到114个月。手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78个月。 5年,8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8%,26.4%和0;手术后中位无肿瘤生存时间为51个月,第2、5和8年无肿瘤生存率分别为78.5%,40.8%和0。预后分析显示Ki-67增殖指数> 15%(HR = 3.943,P = 0.037),PRC(HR = 2.469,P = 0.040)和非根治性切除(HR =2526,P = 0.043)是独立的影响变量。结论PRC存在于90%的SACC中,可作为病理诊断参数。 Ki-67增殖指数> 15%,PRC和非根治性切除是SACC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涎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肿瘤周围收缩裂隙
  • 简介: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1%,而在恶性肿瘤中约10%是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但是神经浸润性强,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嗜神经侵袭的特性,很难获得清晰的手术边缘,导致术后复发和预后不良。因此,进一步系统、全面地研究嗜神经侵袭的机制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对腺样囊性癌的研究重点都在嗜神经侵袭的分子机制上,本文就其中探索较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嗜神经侵袭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阻断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表达对腺样囊性癌肺转移亚系细胞(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Lungmetastasis,SACC—LM)侵袭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应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处理体外培养的SACC-LM细胞,应用transwell小室观察Genistein对SACC—LM细胞侵袭的影响,并应用RT-PCR法检测FAK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mRNA的表达。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t检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Genistein使SACC-LM细胞侵袭能力减弱;检测到随着Genistein抑制剂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FAK和ERKmRNA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阻断FAK表达导致SACC-LM细胞侵袭能力减弱,原因可能是FAK和ERK表达水平的改变。

  • 标签: 黏着斑激酶 阻断 涎腺腺样囊性癌 侵袭
  • 简介:目的:探究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COX-2、Survivin及l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63例SACC患者癌变病理组织标本与30例SACC患者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COX-2、Survivin及livin蛋白在SAC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ACC组织COX-2、Survivin及l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COX-2、Survivin及livin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livin及COX-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依次为66.67%(42/63)、57.14%(36/63)及73.02%(46/63),其阳性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上,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未发现阳性表达;Survivin、livin及COX-2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体型、淋巴转移、中低分化及Ⅲ+Ⅳ期患者Survivin、livin及COX-2的阳性率高于筛孔型+管状型、淋巴未转移、高分化、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显示,Survivin与COX-2呈正相关(r=0.632,P<0.05);livin与COX-2呈正相关(r=0.453,P<0.05);Survivin与livin无相关(r=0.143,P>0.05).结论:Survivin、livin及COX-2在SACC患者中呈高表达,可能对SACC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Survivin、livin及COX-2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SACC并预测疾病转归的指标.

  • 标签: 涎腺腺样囊性癌 COX-2 SURVIVIN LIVIN 相关性
  • 简介:眼镜蛇毒对NACC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眼镜蛇毒作用肿瘤细胞24h后,中华眼镜蛇毒能诱导NACC细胞凋亡,蛇毒浓度在20μg/ml时NACC细胞凋亡率为57.4%

  • 标签: 中华眼镜蛇 人类涎 凋亡影响
  •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样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母细胞瘤。

  • 标签:
  • 简介:上皮性肿瘤组织病理学结构具有器官特异性,典型的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等肿瘤病理诊断较容易。肿瘤有多种病理学类型,且

  • 标签: 涎腺肿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分泌性腺癌(MSA)是一种新近命名的肿瘤,具有显著一致的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特征性MEF2C-SS18基因融合的遗传学特征。本例患者男性,27岁,发现右颊肿物4个月。镜下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SS18分离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符合MSA诊断。MSA是一种独特的、低级别唾液腺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超声评分法诊断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病变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疑诊SS患者58例,依据2002年欧美专家共识分类标准将其分为SS组(47例)、非SS组(11例),并根据病程将SS组分为≤5年组(29例)和>5年组(18例)。同期选取健康成人40例为对照组。分析0~16评分系统及SWE对SS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SS组与非SS组及对照组腮腺、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SS组超声评分明显高于非SS组、对照组(均P<0.05);不同病程间SS患者评分及杨氏模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和超声评分法诊断SS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829和0.676,前两者AUC值高于超声评分法(均P<0.05)。结论SWE和超声评分法对SS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从不同角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SWE对SS病变的诊断效能较优于超声评分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干燥综合征 涎腺 剪切波弹性成像 评分系统
  • 简介:肿瘤类型繁多,很多类型的肿瘤存在多种不同亚型,组织学表现差异大,不同类型肿瘤可出现形态学交叉,即相似的组织学、细胞学特征。这些都给肿瘤的病理诊断带来困难,故对肿瘤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需要正确认识肿瘤的形态学变异,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

  • 标签: 涎腺 肿瘤 透明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对21例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平均直径(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全面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

  • 标签: 涎腺肌上皮癌 临床特征 病理检查
  • 简介:目前随着头颈部恶性肿瘤不断增加,放射治疗的应用也日益增加。放射治疗在减少局部复发、控制远处转移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放射治疗后常造成尤其是腮腺的损伤,导致唾液分泌减少并引起口腔干燥症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放射损伤的机制与治疗一直都是困扰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生的难题,本文就放射性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涎腺 放射性损伤 治疗
  • 简介:摘要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新增乳腺少见和型肿瘤,通常是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均为阴性、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的“三阴性”肿瘤。因其总体预后良好,故临床治疗需区别于“高度恶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本文就此类肿瘤的形态学、分子特征、预后及临床治疗进行介绍,以期提高对其临床病理认识水平,并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并归纳乳腺样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与治疗的 5 例 乳腺样分泌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 5 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肿瘤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染色的检查结果,归纳肿瘤病理特征。 结果: 5 例患者中腮腺发病率为 80.00% ( 4/5 ),软腭发病率为 20.00% ( 1/5 );巨检下肿瘤细胞多为实性,长径在 1.2cm~2.8cm 之间,与周围组织间的界限较为清晰,多为灰色、灰褐色等;镜检下肿瘤细胞多无纤维包膜,呈现结节状或者小叶状,多为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患者肿瘤细胞均对 CK7 、 S-100 蛋白进行了表达,其中 2 例患者的局部病灶对 GCDFP15 进行了表达,所有患者肿瘤细胞均未对 SMA 、 CK14 、 P63 以及 calponin 等基底细胞或肌上皮细胞的标志物进行表达。 结论:对 乳腺样分泌癌细胞进行巨检、镜检等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验,可有效帮助工作人员对癌细胞病理特征进行了解,对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使用。

  • 标签: 涎腺 乳腺样分泌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和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病例中,女性占67.6%显著高于男性32.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发病部位分布在腮腺、颌下腺、腭部、舌下和颊部等,其中,发病部位前三名的为腮腺、颌下腺、腭部,占比分别为46.7%、24.8%、13.3%;发病最高的病例类型为粘液表皮样癌,占比35.2%,其次为腺样囊性癌,占比23.8%,腺癌,占比16.2%;发病最高的年龄段为30~60岁,占为60.0%。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腮腺、颌下腺、腭部等部位,且其病理分型较多,最常见的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可根据这些特征尽早对患者进行确诊和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 标签: 头颈部 涎腺恶性肿瘤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