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的临床效果。方法是选择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的乳腺纤维患者 300例,分析其术后恢复情况及满意度。结果是乳晕切开术 300例中,仅有 1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恢复良好,乳房形态美观,切口不明显。病人的满意度很高。结论为采用乳晕切口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使患者乳房外形更加美观。

  • 标签: 乳晕切口 乳腺纤维瘤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腹壁外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病(desmoid—typefibromatoses,DT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方法通过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腹壁外DTFT,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命名、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结果DTFT有以下形态学特点:肿瘤由增生的长梭形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常排列成连续的束状结构;梭形细胞核小,深或浅染,核无异型性,淡染者有小核仁;肿瘤界限不清,浸润周围软组织,本例累及肋骨。免疫表型:vimentin(+),灶状SMA,actin—pan,Survivin,bcl-2(+);特染:magson三色呈绿色。结论腹壁外DTFT与腹壁者类似,是一种以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局部侵袭中间性肿瘤,主要与分化好的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等疾病鉴别。

  • 标签: 纤维性肿瘤 纤维瘤病 韧带样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环乳晕切口同传统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癌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共90例乳腺纤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为45例),分别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环乳晕切口进行治疗,从患者满意度、切口愈合状况、乳房对称性、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在患者满意度、乳房对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切口甲级愈合率、后期随访复发率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对乳腺纤维癌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保证双侧乳房的对称性,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环乳晕切口 乳腺纤维瘤 放射状切口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组肿瘤(OTFG)的影像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将3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OTFG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展开CT检查及手术治疗,并就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诊断准确率为96.67%,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OTFG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提供详细的影像学资料,进而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组肿瘤 影像表现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乳腺纤维时应用经乳晕切口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2例乳腺纤维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和实验组(经乳晕切开手术治疗),每组31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经乳晕切口手术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经乳晕切口 乳腺纤维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纤维患者接受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46例乳腺纤维患者为样本,时间2021年6月-2023年6月,随机分组,经乳晕切口手术纳入A组,放射状切口手术纳入B组,对比疗效。结果 A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乳晕区触觉功能恢复时间、痛觉功能恢复时间均较B组短,P<0.05;A组并发症率较B组低,P<0.05。结论 乳腺纤维患者接受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可减小手术瘢痕、缩短乳晕区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还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安全高效。

  • 标签: 乳腺纤维瘤 乳晕切口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接受基因治疗后视功能恢复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单臂临床试验设计,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及武汉大学附属鄂州市中心医院纳入LHON患者159例,所有患眼均接受重组腺相关病毒2-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rAAV2-ND4)0.05 μl玻璃体腔注射,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转换为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自动视野计测定患眼视野指数(VFI)和平均偏差(MD);采用Spectralis® HRA+OCT仪测量患眼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以术后第12个月BCVA、视野和RNFL厚度作为治疗的主要结局。依据治疗后12个月BCVA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视力改善组81眼、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62眼、未注射眼视力改善组65眼和未注射眼视力未改善组78眼;依据术后第12个月VFI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注射眼VFI改善组48眼、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1眼、未注射眼VFI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VFI未改善组72眼,依据MD改善情况分为注射眼MD改善组52眼、注射眼MD未改善组67眼、未注射眼MD改善组47眼和未注射眼MD未改善组72眼。采用Pearson线性回归法分析各组患眼BCVA、VFI和MD恢复情况与RNFL厚度之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和未注射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1.37±0.55和1.29±0.59,分别优于注射前的1.70±0.41和1.53±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0、3.550,均P<0.001)。治疗后12个月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MD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未注射眼VFI较治疗前明显提高,MD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RNFL厚度总体逐渐变薄。注射眼视力提高组BCVA与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r=-0.362、-0.292、-0.307、-0.308,均P<0.05)。注射眼VFI提高组VFI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39、0.356、0.294、0.401,均P<0.05)。注射眼MD提高组MD与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0.495、0.424、0.377、0.474,均P<0.05)。结论LHON患者基因治疗后RNFL厚度与视功能恢复程度有明显关联,RNFL较厚眼视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基因疗法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 视力 视野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 重组腺相关病毒 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4
  • 作者: 方媛媛 岳爽 罗苗 张虹 刘辉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1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湖北 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万方科技期刊全文及硕士论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结局指标是RNFL厚度。采用STATA(MP VER.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31篇文献,包括1 078例正常对照及1 970例OSA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OSA组全周平均RNFL厚度低于健康对照组(WMD(加权均数差)=-3.29,95%CI:-4.11~-2.48,Z=7.91,P<0.01),并与OSA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轻度:WMD=-1.36,P=0.060;中度:WMD=-3.54,P<0.01;重度:WMD=-4.53,P<0.01)。而重度OSA患者不同象限RNFL厚度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4个象限的RNFL厚度变化分别为-6.15(95%CI:-8.58~-3.721)、-4.65(95%CI:-6.50~-2.81)、-6.41(95%CI:-9.23~-3.59)、-2.75(95%CI:-5.50~-0.01,P=0.049)。结论OSA患者全周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人群变薄,且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在中、重度OSA患者中,下方象限RNFL厚度变化更为显著。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睡眠障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是存在于视网膜后极部沿神经纤维走行分布的大量弧形暗纹,在横断面图像上与内层视网膜的局部凹陷相对应。由于内界膜(ILM)剥除过程中存在剥膜器械对局部视网膜的直接损伤作用,以及对后极部视网膜的广泛牵拉作用,在ILM剥除后常常可以观察到DONFL。目前认为DONFL是一种自发的、延迟的形态学改变,呈亚临床性,对视网膜的功能影响较小。除了避免ILM的剥除,尽量减少剥膜面积,还可采取全氟辛烷辅助下固定的ILM瓣复位手术、改良的颞侧ILM翻瓣手术以预防和减少DONFL的发生。DONFL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及意义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视网膜疾病/外科学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综述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3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患者在治疗缓解后2周、4周、8周、12周测量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上方、颞侧、下方、鼻侧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与对照眼比较并分析发作眼神经纤维层厚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2周和4周时发作眼和对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发作眼各次测量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伴随访时间的延长发作眼各个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逐渐变薄,其中2周较4周、8周、12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各周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次发作缓解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下方,在眼压缓解后8周内仍继续进展。

  • 标签: 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对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损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新郑市人民医院门诊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原发性青光眼30例(30眼)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的眼部正常者30例(30眼)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狭窄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损害程度。结果对照组颈动脉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29例(96.67%),中度狭窄者1例(3.33%),观察组颈动脉中度狭窄者16例(53.33%),严重狭窄者10例(33.33%),极严重狭窄者4例(13.33%),两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40,P=0.000);观察组患眼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0)。观察组视力(logMA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模式标准差和全视野青光眼干预研究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r=-0.615,P=0.008),与平均视力、模式标准差和全视野青光眼干预研究评分均呈正相关(r=0.626、0.593、0.714,P=0.005,0.014,0.000)。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可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损害产生显著影响,其病理机制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狭窄,颈动脉 青光眼,原发性 厚度,视神经纤维层 视野
  •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不同时期大鼠牙周组织中P物质(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正畸大鼠牙周组织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大鼠第一磨牙牙周组织中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数量稀少。正畸加力后2小时SP免疫染色反应神经纤维数量和强度开始增加,加力后1天达到最高水平,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撤力后2周,撤力后第4周SP免疫染色反应神经纤维数量和强度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P物质可能不仅参与早期正畸牙周组织的炎症损伤过程,而且可能参与了后期的组织修复重建过程。

  • 标签: P物质 牙齿移动 牙周膜 免疫荧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发病和痛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74例,根据疾病类型分为两组,腺肌病组32例,子宫肌瘤组42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对患者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分布进行检测,并采用NF、PGP9.5抗体检测有髓、无髓神经纤维。结果肌腺病组和肌瘤组在神经纤维检出率、神经纤维密度等指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痛经患者、无痛经患者在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密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痛经患者的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密度均高于无痛经患者(P<0.05)。结论子宫内膜PGP9.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和痛经存在密切相关性,而NF和痛经可能没有关系,且子宫内膜神经纤维增生也可能和疾病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 神经纤维
  • 简介: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患者的膀胱各层组织神经纤维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明确其在Ic致病中的意义。方法51例IC患者为实验组(男9例,女42例),27例非IC患者的正常膀胱组织为对照组,实验组进行O’Leafy.Sant、VAS评分和膀胱镜检,两组均行PGP9.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两组膀胱组织的神经纤维密度(NF—PN)分别为5.07±1.33/cm^2、3.82±1.18/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两组黏膜层、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NF-PN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19、0.016)。O’Leafy.Sant评分中的ICSI、ICPI与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NF-PN有关(P均〈0.05),而VAS评分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NF—PN有关(P均〈0.01)。结论IC患者膀胱组织的黏膜层、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比对照组的高;膀胱疼痛症状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神经纤维增多有关,而尿频、尿急症状与黏膜下层、逼尿肌层的神经纤维增多有关,表明膀胱组织的神经纤维增多可能是IC的致病因素之一。

  • 标签: 间质性膀胱炎 膀胱镜检 神经纤维密度 症状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的临床效果及对有效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纤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组(对照组)和环乳晕切口手术组(观察组)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采用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采用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6.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瘢痕发生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瘢痕宽度及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乳房美容效果较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环乳晕切口手术 乳腺纤维瘤 临床效果 对有效率 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