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思维导图护理用于前列腺增生尿失禁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回顾分析我院于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尿失禁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方法。统计患者焦虑评分情况,统计患者尿失禁情况;结果 分别进行护理后,患者焦虑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地降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尿失禁持续时间及ICI—Q—SF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思维导图护理用于前列腺增生尿失禁护理中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尿失禁护理 思维导图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80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对不同分期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Ⅳ期手术治疗效果最佳,术后并发症相应较轻,不同分期的手术治疗效果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增殖性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临床护理中运用叙事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按入院时间单双号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围术期患者66例作为探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2组,即基础组和特殊组,每组33例。基础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特殊组给予叙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经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所有患者的不良情绪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特殊组的改善程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围术期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给予叙事护理,对消除或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有重要意义,降低不良情绪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围术期护理 叙事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4月在我院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疾病患者62例,应用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31例。对比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经尿道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PSS、MRF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IPSS、MRF评分显著优于对比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意义。结论: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疾病的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尿道手术治疗 前列腺增生症 膀胱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芎软疤液联合超声导入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研究组(n=49),对照组予以硅酮气雾剂联合超声导入治疗,研究组予以丹芎软疤液联合超声导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瘢痕瘙痒及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瘢痕瘙痒及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联合应用丹芎软疤液与超声导入疗法,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且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丹芎软疤液 超声导入 增生性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单一西医给药和联用活血消痛汤在临床颈椎骨质增生中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来我院就诊64例颈椎骨质增生患者展开分析,利用电脑随机数分成两组,对照组单一给药骨肽片,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活血消痛汤。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颈性眩晕(ESCV)、颈椎康复(CASCS)情况。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96.87%,对照组临床有效率75.0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椎康复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性眩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椎恢复情况差异显著。结论 活血消痛汤可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功能,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痹的功效,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活血消痛汤 颈椎骨质增生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给予经尿道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42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经尿道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明显呈更高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可优先选择经尿道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也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膀胱结石 经尿道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采用冲击波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研究的节点为2019年5月至2022年8月,纳入的对象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8例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落实对患者相关资料的回顾,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例数为34例。对照组纳入者应用综合康复治疗,基于此,观察组纳入者增加冲击波治疗,对比疼痛程度、双侧伸、屈膝肌PT值。结果:疼痛程度应用VAS工具评估,在治疗8周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与右侧的侧伸、屈膝肌P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治疗中,采用冲击波联合综合康复治疗,既能减轻疼痛感,又能改善双侧伸、屈膝肌PT值,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烧伤 增生性瘢痕 冲击波 综合康复治疗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就优质护理在老年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80例,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经过优质护理干预,在生活质量方面,其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康复情况方面,研究组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前列腺增生 手术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了解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增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对这2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1例患者为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T下的呈现出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密度均匀的结节,边缘较为清晰,呈现出均匀强化表现,无坏死或者囊变、钙化的情况出现;另一例患者多中心型,混合型,在CT检测下呈现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清晰,而表现出不均匀强化的情况,无钙化、囊变或者坏死情况。结论:影像学检测能够反应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淋巴结病变疾病。

  • 标签: 血管滤泡性 淋巴结增生症 影像学表现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本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84例BPH患者,“随机取样法”分参照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n=42)、科研组(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n=42),2组疗效比较。结果:与参照组比较,科研组手术、膀胱冲洗、留置导尿管及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率更低,P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前列腺增生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TEVAP),而观察组则运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IP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P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给予经尿道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42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经尿道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明显呈更高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可优先选择经尿道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也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 膀胱结石 经尿道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以为临床防治NSCLC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NSCLC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60岁23例、≥60岁27例。并整理与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Cs检查,按照其水平将其分为阳性组(30例,≥4%)、阴性组(20例,<4%)。比较外周CTCs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的NSCLC患者中阳性率情况,及其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Spearman分析相关性。结果在NSCLC患者,阳性组、阴性组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阳性组相比,阴性组Ⅲ期占比[45.00%(9/20)]高于阳性组[16.67%(5/30)],与阳性组相比,阴性Ⅳ期占比[30.00%(6/20)]低于阳性组[70.00%(21/30)]。在NSCLC患者,与阳性组相比,阴性组的血清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均降低(均P<0.05)。外周CTCs水平与血清CEA、CA125、CYFRA21-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445、0.436、0.423,均P<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外周CTCs计数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无明显关系,而在临床Ⅲ期患者中外周CTCs计数水平较低,Ⅳ期患者外周CTCs计数水平较高,且外周CTCs水平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3例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获完全缓解的高危DLBCL患者,其中40例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移植组),73例化疗后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非移植组)。对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并进行比较。结果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2年OS率分别为90.0%、91.8%,3年OS率分别为84.9%、80.1%,5年OS率分别为80.9%、72.8%,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2年PFS率均为85.0%,3年PFS率分别为82.2%、61.8%,5年PFS率分别为82.2%、60.0%,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移植组无一例发生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结论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能改善化疗敏感的高危DLBCL患者的PFS,并可能改善OS,且安全可靠。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有效方法,尤其在B细胞血液肿瘤中表现突出。虽然在临床中观察到较高的缓解率,但大部分患者在CAR-T治疗后仍会复发。随着CAR-T疗法在B细胞肿瘤和其他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广泛应用,需要对其复发机制和治疗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免疫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血液肿瘤 复发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UCMSC-CM)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和BEL-7402,常规培养肝癌细胞系作为对照组,UCMSC-CM处理的肝癌细胞系作为UCMSC-CM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p-GSK-3β、Bak、Bax、兔抗人大分子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XL)、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存活素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和BEL-7402肝癌细胞24、48、72 h后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组与对照组处理HepG2、BEL-7402细胞早期(Q4)、晚期(Q2)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HepG2细胞24、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53.00±2.45)%、(87.33±1.25)%]均高于对照组[(21.00±2.45)%、(43.67±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BEL-7402细胞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65.33±11.26)%]高于对照组[(36.6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试验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630.00±62.33)个]高于对照组[(386.00±42.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BEL-740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228.00±17.91)个]低于对照组[(491.00±10.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UCMSC-CM组肝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分子GSK-3β、p-GSK-3β、Bak、Bax、BCL-XL、MCL-1及存活素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的HepG2、BEL-7402细胞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0.18±0.06)、(0.48±0.25)]较对照组[(1.33±0.06)、(1.01±0.12)]均明显下调(P<0.05)。BEL-7402细胞中snail的mRNA表达水平(3.37±0.41)较对照组(1.01±0.18)明显上调(P<0.05),而HepG2细胞中N-钙黏蛋白、snail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CMSC-CM可能通过EMT过程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肝癌 迁移 侵袭
  • 作者: 胡敏 申迪 张美华 王谢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济南 250102 山东省立医院产科,济南 2500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4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济南 25001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育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 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对人羊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妊娠足月择期剖宫产孕妇术前外周血,体外提取中性粒细胞并诱导生成NETs。体外培养人羊膜上皮细胞(WISH细胞)并分为4组:(1)对照组:不经过任何处理;(2)NETs组:用NETs(500 ng/ml)刺激WISH细胞;(3)NETs+SB203580(p38激酶抑制剂)组:用SB203580(5 μmol/L)预处理WISH细胞30 min后加入NETs(500 ng/ml);(4)SB203580组:只加入SB203580。处理48 h后,分别通过细胞增殖实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实验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比率、细胞上清LDH水平和细胞凋亡率。4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细胞增殖情况:NETs组细胞增殖比率低于对照组[(9.379±0.775)%与(36.560±1.208)%,LSD-t=20.78,P<0.001];NETs+SB203580组WISH细胞增殖比率[(27.920±0.926)%]高于NETs组(LSD-t=14.18,P<0.001)。(2)LDH:NETs组细胞上清LDH水平高于对照组(1.518±0.038与0.274±0.004,LSD-t=44.25,P<0.05),NETs+SB203580组LDH水平(0.857±0.009)低于NETs组(LSD-t=23.51,P<0.001)。(3)细胞凋亡情况:NETs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加[(14.290±0.141)%与(10.110±0.044)%,LSD-t=21.76,P<0.001];NETs+SB203580组[(10.500±0.218)%]细胞凋亡率低于NETs组(LSD-t=19.70,P<0.001)。结论NETs可能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人羊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标签: 羊膜 上皮细胞 细胞系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胞外诱捕网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不同比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增殖能力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10只SD大鼠两侧甲状旁腺及腹股沟脂肪,经过消化分离分别获取甲状旁腺细胞和ADMSCs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检测方法对P3代ADMSCs表型进行检测。按照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2∶1、1∶1、1∶2和1∶5进行共培养,观察不同共培养比例下两种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取细胞上清进行PTH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对应数量单独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上清中PTH进行对比,利用细胞形态学和PTH检测结果综合判断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较稳定地完成体外单独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原代培养,且两种细胞不同比例的体外共培养显示出对PTH分泌的不同影响,其中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1∶5时体现出较强的促PTH分泌作用,高于单独甲状旁腺细胞培养,其PTH含量在第2、4、6、8天分别为[(1.3±0.0)比(0.8±0.1)、(1.3±0.0)比(0.9±0.0)、(1.7±0.5)比(0.9±0.0)、(1.7±0.0)比(1.2±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64.30、3.32、7.16,P值均<0.05);其次为比例为1∶2时,PTH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体外共培养具有可行性,且1∶5细胞比例下PTH分泌效果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激素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两种表型哮喘患者炎症特点及小气道功能变化,为哮喘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呼吸科就诊,经诱导痰细胞学检查证实的46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及42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哮喘类别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和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发作病情严重度、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外周血及诱导痰上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干扰素γ]浓度以及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halation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 predicted,%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 pred、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流速 (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75% of FVC exhaled,FEF75)% pred、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流速 (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50% of FVC exhaled,FEF50)% pred]。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哮喘患者一般资料和A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患者急性发作重度+危重度患者比率[52.38%(22/42)]、未控制+部分控制患者比率[59.52%(25/42)]、CRP浓度[24.6(7.1,35.0) mg/L]高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30.43%(14/46)、36.96%(17/46)、8.5(2.0,12.0)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7、χ2=4.48、Z=4.76,P=0.036、P=0.034、P<0.001)。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患者FeNO浓度[76(54,93)×10-9]高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27(15,4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2,P<0.001)。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患者FEV1% pred[(56.13±21.51)%]、MMEF% pred[(62.03±23.97)%]、FEF75% pred[(54.42±20.49)%]与FEF50% pred[(66.89±26.47)%]均低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68.53±29.81)%、(72.16±23.05)%、(65.38±25.46)%、(79.86±27.6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02、2.21、2.24,P值分别为0.027、0.046、0.030、0.027]。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血清IL-4[(49.42±24.46) ng/L]、IL-5[(104.89±43.91) ng/L]及诱导痰上清中IL-4[(44.49±19.12) ng/L]、IL-5[(95.45±28.58) ng/L]浓度均高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32.29±14.19)、(50.35±22.30)、(33.33±15.08)、(55.61±26.41) 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6、7.44、3.02、6.77,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0.001)。而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组患者血清IL-13[(76.18±20.62) ng/L]、IL-17[(31.32±9.32) ng/L]、干扰素γ[(18.27±5.56) ng/L]及诱导痰上清中IL-13[(71.08±20.08) ng/L]、IL-17[(26.29±6.70) ng/L]、干扰素γ[(17.61±5.94) ng/L]浓度均低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153.83±44.53)、(55.27±18.89)、(26.46±10.08)、(120.32±28.41)、(44.99±12.66)、(23.91±7.66) 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33、7.43、4.66、9.31、8.54、4.33,均P<0.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型和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有不同的炎症和小气道功能特点,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早期小气道功能改变更明显。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小气道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