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审美形上学指向生命意义的解悟和精神自由的追寻,向往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特殊形式。东西方审美智慧传统中的审美形上学有外在超越、此在超脱和内在解脱三种思考路向。宗教是走向不朽与永恒,成就纯粹精神超越的最高文化形式。中国现代审美形上学传统表现出社会文化转型期特有的新质与陈见混合的紧张关系。

  • 标签: 审美形上学 外在超越 此在超脱 内在解脱 以美育代宗教 人的终极关怀
  • 简介:近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全面整理并完整公布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全部简帛资料,是马王堆简帛整理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文在此书基础上充分利用字形辨析、反印文比对等方法,改释了马王堆医书的几处释文,并成功缀合了部分残片。

  • 标签: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医书 反印文 释文校订 残片缀合
  • 简介:适性自足、本性不受任何改变或破坏的自然思想,在陶渊明对于社会、人类和自然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但在强调自然时,他并不放弃人为,而是将两者相济相成,求得和谐与均衡;他的自然思想,是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特定的时代、地理和家庭,以及特有的个人禀赋与经历共同造就的产物。

  • 标签: 孟嘉 田园山水 社会文化传统 士不遇赋 丘山 山水诗
  • 简介: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①是文章学的典范之作,阐发了诸多文章学理论精义。文章声律问题历来为写作者所重视,从李登、陆机始,至南朝范晔、而后周颞、沈约继起,声律之道大盛,其后千百年来研究者甚众。黄侃先生在《札记》中对声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声律和谐是古今作文共所追求,音节应以谐适为宜,文虽贵声音,但切忌琐屑,否则会伤其真美;文章声律不拘不弃合乎中道,“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才是文章真正的声律之美。

  • 标签: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文章声律
  • 简介:读《说文》段注札记二则栗华1.《说文》言部"訾,不思称意也。"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于篆下补"訾訾",注云"逗,二字今补。"于"不思称其意"下注云:"《释训》云"翕翕,莫供职也。《毛传》云:"然患其上,然不思称其上,不思称其上者,谓不思报称其上之思也...

  • 标签: 《说文》 《玉篇残卷》 《毛传》 札记 段注 连绵词
  • 简介:<正>一、“贰于楚”文章开头介绍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历来注家对“无礼于晋”,都准确地解为:郑对于晋无礼,从未加过别的成分。唯独对“贰于楚”,却加了句外成分,解为:对晋国有贰心,而对楚亲近①。在同一大句中的两个同一分句式,却同时作了不同解释,这不能不使人要探个究竟。我们经常见到“于”字作介词结构在起对待关系作用的句式中,都是直指介绍对象,从

  • 标签: 关系作用 注家 无礼 介词结构 郑国 理由
  • 简介:句内衔接指一个句子内部的衔接,句间衔接指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简单的句子一般不存在衔接的问题,但句子内部如有意思的停顿、转折,那就需要衔接。现分不同情况举例说明,例句均取自JaneEyre一书.

  • 标签: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
  • 简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颁”,不应通假为“斑”。“颁”,在此处用的是本意,鬓发的意思。古人常用鬓白表示年老。“颁白者”,在本句中也符合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高亨、董治安的《古字通假会典》中也没有收“颁”通“斑”的例子。《吊屈原赋》中的“汗”和“渎”特指有别;“汗”就是小池,即小水坑的意思;“渎”是沟渠的意思。“汗渎”泛指不分,即是小水沟的意思。《狱中上梁王书》中的“是以”这句话逻辑关系是有误的,所以《古代汉语》第三册的文选注释中应予以说明,第四册用这句话来证明“稽古”这种修辞手法也是错误的。

  • 标签: 是以
  • 简介:《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曾谈到它“由口传到写定,中间难免经文人修饰,但保存着的民歌特色还是很多,语言也还是通俗的”。但汉代距离现代毕竟久远,在个别字词方面,如果注释未能标注清楚的话,往往容易让读者产生疑惑和理解偏差。本文试从这首诗中选取两处进行探讨。

  • 标签: 《孔雀东南飞》 长篇叙事诗 札记 《乐府诗选》 中国诗歌 理解偏差
  • 简介:文中对关沮秦简中的四个小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一是二五三简肆的“造”字,应该表“请见”义;二是三二○简的“酒”字应该是“温”字;三是对“牵”字的字体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四是关沮秦简三四五简文中的“心天’应读为“心痪”,即“马心癫狂”之义。

  • 标签: 癫狂
  • 简介:1994年4月24日至5月10日,由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缪晓宝为团长的上海律师访美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美国的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加州的旧金山、华盛顿特区、纽约市及洛杉矾,与当地的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以及资深律师、法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并拜访了世界银行法律部以及一批投资银行;参观了波音飞机、微软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与公司法律部的公司律师进行了座谈。代表团就上海律师发展以及金融、证券、知识产权法等美国律师界、银行界、企业界关心的问题,发表了讲演,增进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互相的了解。在访问过程中,笔者较多的听取和询问了美国律师和律师机构如何运作方面的问题。现整理出来,简单介绍如下:律师协会的行业

  • 标签: 律师执业 机构运作 律师事务所 律师协会 律师法 职业道德
  • 简介:人物称谓是表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指示用语。孤立地看.它只是一种指示符号,但是由于人们的话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因此人物称谓还能表达特定的语境含义。

  • 标签: 人物称谓 《水浒》 札记 赏析 社会关系 指示符号
  • 简介:1月12日,东莞石鼓,演出《苦同莺怜》,春班开始。现有31场合同在手,比前两年略逊,在省市大班中却犹可窃喜。今年交戏多为喜剧,马红艺术流派剧目占很大比例,戏金也比往年高,群情饱满。1月15日,东莞道滘,演出《一把存忠剑》。广场式演出,一场观众少则三四千,多则七八千,颇有仪式

  • 标签: 演出 粤剧 红豆 东莞 广州 观众
  • 简介:<正>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第二章末尾写道:"如爱尔维修所说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50页)多年来,人们在某些书籍、文章和讲课中引用这段话,把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社会需要与伟大人物关系的名言。有的甚至以为爱尔维修这话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实际怎样,我觉得颇有商榷的必要。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爱尔维修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需要
  • 简介:<正>《太平广记》是宋代编集的一部大型类书,专事收集自汉至宋初的野史笔记小说,凡500卷,引书475种①,是宋前笔记小说的集大成者,其中保存了大量后世亡逸的材料。它在小说研究、文献整理以及中古语言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②。前贤早已意识到这些,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利用。中华书局于1961年出版的汪绍楹先生校点本(以下简称"汪校本"),是今天学术界最为常用、也是目前较为完备的本子,但其在校点方面仍存在不少问

  • 标签: 《太平广记》 笔记小说 小说研究 续玄怪录 北梦琐言 校点本
  • 简介:<正>这里议一议有关辞书注音的一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是由探究中学语文课本对文言文中“行”(“性行”的“行”)和“偻”(“伛偻”的“偻”)的注音引起的。因此,就从课本对这两个字的注音谈起。对“行”的注音出现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本文中有一句:“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课本编者为“性行淑均”加注释道:“[性行(xì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编者在此条注释中特意指出“行”这里应读xìng,即去声。课本注释对“性行”之“行”的注音,是否妥当?根据此注释对词义的解释,“行”这里是“品德”的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新版 汉语大字典 注音 将军 审音表
  • 简介:提《龙华志》民国曹永安钞本是研究上海龙华寺史和上海佛教史的重要材料,《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之十五《上海寺庙旧志八种》中的整理本为读者提供了不少方便,但在校勘、标点、整理体例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今各为校正。

  • 标签: 《龙华志》 曹永安钞本 整理 校正
  • 简介:《太平广记》卷六十《麻姑》,出晋·葛洪《神仙传》,其中记麻姑掷米事云:姑欲见蔡经母及妇姪,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作此狡狯变化也。'后人用'麻姑掷米成珠'典故者,多本此条。如南宋·陆游《夜大雪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秋瑾《东风第一枝·雪珠》词:'巡簷乱落,似粒粒明珠抛散。笑幻奇手

  • 标签: 《太平广记》 蔡经 东风第一枝 神仙传 太平广记 宋诗
  • 简介:苏东坡写于黄州的一篇文章,内容无异,在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先生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二中题为《雪堂记》。而在一九八一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中和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松龄生先点校)《东坡志林》中竟题为《雪堂问潘邻老》。孰是孰非?不能不辨.一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公认现存最早的“东坡七集”不载。但是,同书所附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五年壬戌”条下曾提到过它:“《雪堂问》云:……”.这个《雪堂问》到了明朝人赵开美的手里.就改为《雪堂问潘邠老》,出现在他刊刻的五卷本《东坡志林》卷四中了.他为什么

  • 标签: 东坡先生年谱 东坡七集 东坡志林 邠老 孔凡礼 中华书局出版
  • 简介:本文对三类问题进行了考证:一是由于版本流传而导致的错误二是记载方面的失实;三是后人考证方面的失误.

  • 标签: 旧五代史 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