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病特征与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县人民医院进行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规律,并针对流行病规律开展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和探讨。结果: 手足口病发病多在3~6月及9~11月之间,1月发病较少,在3~6月份的时候发病较集中,7~8月减少,9~11月又上升,12月发病又减少。结论: 各相关部门需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加大健康宣教力度,才能提高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控制能力。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预防控制措施
  • 简介: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2017年工作会议于4月1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安全与血液处高新强处长,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组长王育琴教授,副组长夏培元教授,专家组成员李玉珍教授、马金昌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的牵头单位代表和各成员单位药学部门主任、联络员共百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 标签: 国际网络 合理用药 会议 药组 全用 临床
  • 简介:目的:观察抵克立得对老年女性的抗血小板作用及对血细胞的不良影响。方法:对40例老年女性每日早餐后口服抵克立得250mg,连续用药一个月,在此前、后分别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计数及相关项目。结果:抵克立得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和延长出血时间的作用,P<0.001;白细胞降低有统计意义P<0.05。抵克立得抗血小板作用明显,使用抵克立得务必定期检查血象,以免致血液异常改变的发生。

  • 标签: 抵克立得 白细胞 血小板聚集 老年女性
  • 简介:随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席卷全球,四川大学药用植物精品课程结合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基于药用植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新模式的设计和构建,实施全过程考核和非标准答案考核,将药用植物混合式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药用植物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 标签: 药用植物学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 慕课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育龄期妇女健康检查过程中宫颈液基细胞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行健康检查的200例育龄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宫颈液基细胞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发现11例异常,89例正常,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

  • 标签: 育龄期妇女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健康体检
  • 简介:目的探讨以西罗莫司为主的联合免疫治疗方案(SCTR)对肝癌肝移植受者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和效应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应用SCTR干预的肝癌肝移植2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CD3、CD8+的表达,并对其与Treg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CTR干预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后12个月内,FoxP3+Treg的比例从术前峰值降低到术后1个月谷值,随后逐渐升高,3个月时在正常值水平(P〉0.05),术后12—18个月水平逐步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前、术后12和18个月FoxP3+Treg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呈反向趋势。FoxP3+Treg与CD3和CD8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6.37、-7.12,P〈0.001)。肝癌肝移植术后白介素-10、B型转化生长因子和甲胎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其变化与Treg呈正相关。结论SCTR可降低肝癌肝移植术后FoxP3+Treg、IL-10、TGF-β的表达,并不增加排斥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标签: 西罗莫司 联合免疫治疗 肝肿瘤 肝移植
  • 简介: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极为困难,疗效差。这部分患者除化疗外尚无其他有效的全身治疗措施,并且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依靠现有的临床和病理指标难以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分析。近年来,文献报道应用分子生物指标,进行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分型和基因分型,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从而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乳腺癌 三阴性 疗效 预后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研究单剂量和多剂量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方法:10名健康受试者单、多次剂量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血浆中绿原酸浓度,DAS(1.0)软件对其药.时曲线进行拟合,并计算药动参数。结果:绿原酸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单、多次剂量主要药动参数分别为Cmax:(252±66)、(262±87)μg/L;t1/2β:(1.35±0.53)、(1.37±0.27)h;V:(0.70±0.24)、(0.68±0.24)L/kg;CL:(0.37±0.10)、(0.34±0.11)L·kg^-1·h^-1;AUG0-tn:(404±110)、(455±151)μg·L^-1·h。结论:单剂量和多次静脉滴注脉络宁注射液后绿原酸主要药动参数经统计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连续多次给药后,绿原酸体内无蓄积现象,绿原酸的体内过程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

  • 标签: 脉络宁注射液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 我院 2016 年 1月 -2018 年 12月首诊 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 特征以及临床 特征。方法:对我 院2016 年 1月 -2018 年 12月 首诊 102 例 HIV/AIDS确诊者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调查和 统计分析。结果:102 例 HIV/AIDS确诊病例 中 男性病例明显高于女性病例;年龄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患者实施肝功以及血清指标水平检验针对脂肪肝疾病加以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体检人员14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体检人员是否患有脂肪肝疾病完成分组对比研究。最终分别为包括70例脂肪肝患者的观察组以及包括70例健康人员的对照组。针对两组研究对象展开肝功检测以及实施血清指标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谷丙转氨酶水平为(342.53±20.33)U/L;谷草转氨酶水平为(355.24±19.36)U/L;对照组谷丙转氨酶水平为(48.61±25.22)U/L;谷草转氨酶水平为(47.97±26.32)U/L;在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两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水平为(6.88±1.6)mmol/L;甘油三酯水平为(3.01±0.26)mmol/L;对照组总胆固醇水平为(5.67±0.9)mmol/L;甘油三酯水平为(2.09±0.19)mmol/L;在总胆固醇水平以及甘油三酯水平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结论在对体检人员实施检测的过程中发现,患有脂肪肝的患者同健康人员进行比较,其肝功以及血清水平呈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根据临床检测结果可以有效确定患者有无患有脂肪肝疾病,此种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可以获得可靠结果,体现出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肝功 血清学指标水平 脂肪肝
  • 简介:目的研究并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特征和病因,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检验,分析其骨髓细胞特征和病因。结果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其中3例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所占比例为3.3%,经过其他检查后,诊断其为免疫相关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出现病态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呈感染骨髓象。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忽略非造血系统疾病因素。骨髓细胞检验对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骨髓细胞学 病因 诊断 检验 造血系统疾病
  • 简介: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系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机能、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一些欧美国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继取消了药理学实验,中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欧美存在较大差异,欧美国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大多来源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将绝大多数成为医生;而在大陆中国的医学院校学生直接从高中生考取,毕业后相当部分将在国内外继续研究生教育,因此在中国继续保留药理学实验目前还很有必要。

  • 标签: 临床医学专业 机能学实验 药理学专业实验 山东大学医学院 教学改革
  • 简介:血液流变是由Copley等1951年首次提出,它是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的分支,以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黏附性等内容,血液流变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液流变学变化 生物流变学 全血黏度 血小板聚集性 血浆黏度 血小板黏附
  • 简介:目的了解布鲁氏菌病在少发地区的发生原因,判断本起疫情涉患是否属当地感染病例,为今后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血清流行病方法进行疾病调查。结果经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40只羊,检出阳性羊2只,感染率为5.00%,检测密切接触者4人,1人呈阳性,感染率为25%。结论本次布鲁氏菌病人间疫情的传染源是从外地购人的染疫羊,可能由染疫羊通过污染的羊绒或流产物经接触传播给人导致的布鲁氏菌病疫情。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甲磺酸伊马替尼浓度,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色谱柱为DikmaDiamonsilC18;流动相为甲醇-1%三乙醇胺溶液=55:45(pH=6);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85nm;并用该液相方法测定伊马替尼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参数。结果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在20~20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最低检测限为20ngmL-1;日内、日间RSD均〈15%,提取回收率在82.1%~87.5%。6只SD大鼠单剂量静脉给予伊马替尼(10mgkg-1)后药动参数分别为:Cmax(1567.4±127.5)ngmL-1;t1/2(15.6±3.5)h;MRT(17.9±4.6)h;Vd(27.3±6.9)L;AUC0~24h(2267.4±109.6)nghmL-1;AUC0~∞(3308.2±208.2)nghmL-1。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专属性强,可作为伊马替尼临床用药时的药动数据补充。

  • 标签: 伊马替尼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动学
  • 简介:目的提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并检测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谐法测量丹参中丹酚酸B的含量,并采用水溶性纯化法对丹参进行纯化。结论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酚酸、丹参进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对实验用大鼠进行口服与注射的两种提取物发生了药物反应,致使丹酚酸B、丹参酮ⅡA在大鼠体内消除变慢。并且对服用与注射的药物剂量有严重的依赖性,其中静脉注射的比口服的依赖性明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