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1962年二月初,—个下着小雪的傍晚,两辆无蓬卡车把我们三十位同学由北京站接到位于“五棵松”的解放军总医院,在此开始了作为临床医师的生涯。我本想当一个普通外科医生,却被分到耳鼻咽喉科,从此成了耳鼻咽喉科人。50年了,伴随医院的扩大、科室的成长,我也耗尽了自己的青春、中年及至老年岁月。在步人垂暮之时,

  • 标签: 科室 解放军总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临床医师 外科医生
  • 简介:早在1994年6月西班牙举行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就提出全纳性教育的问题,在我国可以理解为"班就读".班就读在解决我国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班就读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一定要求的,不然班就读只能是"班混读"或者"班就坐".本文谈了推广班就读应该具备的条件:思想观念是前提条件,包括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家长、孩子的观念都需要改变;助听设备是硬件条件,助听器是不可少的,还有更适合班就读的助听设备;资源教师是软件条件,这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班就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只有这些条件得到相应的满足,班就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标签: 随班就读 聋儿 语言训练 残疾 学习能力
  • 简介:1我国班就读教育的提出“班就读”一词最早出现在198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的通知中:“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班就读。这种形式……原教育部于1983年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中已经予以肯定”。

  • 标签: 随班就读 教育部 听障儿童 弱智儿童 教学计划 国家教委
  • 简介:班就读听障儿童的“回流”问题客观存在,本文从语言障碍、教师素质、同伴关系、家长素养、课程内容、心理因素、评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导致“回流”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回流”预防对策。

  • 标签: 随班就读 听障儿童 回流 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学龄前班就读听障儿童在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分析其社会适应状况。方法采用同伴提名法,对18名班就读听障儿童(小班4名,中班7名,大班7名)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3次社会交往类型评估。结果3次评估中,听障儿童最多的社会交往类型均为“一般型”,其他交往类型较少;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类型随时间推移呈现一定的变化。班级中听障儿童群体的存在影响了其整体被接纳的程度。“交往技能”的高低、是否遵守“规则规范”、“权威影响”等因素直接影响听障儿童是否被班级同伴所接纳。结论从同伴关系的角度来看,学龄前班就读听障儿童基本能被班级其他成员接纳。

  • 标签: 听障儿童 随班就读 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