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椎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椎成形术,研究组则采用椎后凸成形术,观察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椎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ID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以及累计透视时间比较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锥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以及术后OID评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椎后凸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产生医疗费用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本书由我国著名急诊医学专家、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王镗教授主持并邀请全国急诊医学界的权威专家共同编写。全书内容系统而全面,科学性、指导性强。全书共计278万字,分为11篇120章,详尽阐述

  • 标签: 书简介 医学书 急诊医学
  • 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D-二聚单克隆抗体,构建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中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二聚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二聚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二聚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中显示与D-二聚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 标签: 人源抗D-二聚体抗体 噬菌体展示 导向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二聚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D-二聚体 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组36例和非进展件出血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浆中D-二聚的含量,分析其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7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9例,中残23例,重残11例,死亡5例.进展性出血组的血浆D-二聚(8.32±4.16)m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出血组的(3.88±2.57)mg/L,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二聚水平升高,它可作为外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之.

  • 标签: 颅脑损伤 出血 D-二聚体
  • 简介:氟乙酰胺中毒在农村和边远山区仍屡有发生.但通常为散发病例,集体中毒少见.本县2000年3月14日在边远小山村发生起进食死牛肉(后证实该牛为误服氟乙酰胺鼠药中毒而死)导致17人氟乙酰胺中毒事件.由于发现与抢救及时,全部病例抢救成功,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一起集体 中毒抢救 抢救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线孕期护士的心理健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影响孕期护士的心理问题,并探讨对孕期护士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我们把宜兴地区二、三级综合医院两所临床线的孕期护士44人,以问卷调查方式,采用德若伽斯编制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定,统计每位孕期护士心理测评因子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及治疗,两个月后对原有测试阳性者进行复测。结果临床线孕期护士SCL-90总分为127.61±33.31,总均分为1.41±0.37,阳性项目数为26.68±20.48,阳性者为8例,占总数的18.2%;对44名孕期护士各因子分进行统计,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状态、抑郁、敌对、其他等5个因子得分异常。心理干预后阳性受检者降至3例,干预率达62.5%。结论临床线孕期护士通过心理健康调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经心理干预后能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孕期护士 心理健康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功能?N末端脑钠肽前(NT-proBNP)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观察组(心衰组),44例老年非心衰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非心衰组),检测指标包括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NT-proBNP等?结果CHF患者TO?TS与LVEDD?NT-proBNP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或P<0.01);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0.01)?CHF患者LVEF越低,LVEDD越大,TS值越低,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中重度心衰者HRT值与轻度心衰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RT可作为种评估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有定实用价值的无创检测指标?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功能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率震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含量变化在诊断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d和3d检测两组血浆DD、hs-CRP、IL-6、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DD、hs-CRP和IL-6的血清浓度在手术后1d及3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态检测血浆DD、hs-CRP和IL-6的含量在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重度氧化碳(CO)中毒病人的院前急救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氧化碳中毒患者62例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经院前急救处理,到达医院时,深昏迷转为浅昏迷28例,浅昏迷转为昏睡32例,现场死亡2例,病情好转占60/62(96.7%).结论:急性CO中毒病人行合理的院前急救措施,能明显减少死亡率并提高好转率.

  • 标签: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 院前急救 中毒病人 浅昏迷 回顾性分析 中毒患者
  • 简介: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和核心,而教学准备则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基本保障。如何准备好堂课,是每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组织学》中“女性生殖系统”这章为例,围绕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这“六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下如何准备堂优质的组织学课。

  • 标签: 课堂教学,教学准备
  • 简介: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救治急性氧化碳中毒(ACOP)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符合ACOP诊断标准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50)采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联合治疗,对照组(n=48)仅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中毒至开始治疗时间、开始治疗至神志及肢体运动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自治疗至神志恢复正常时间:观察组(1.8±0.7)h显著短于对照组(3.9±2.8)h,P<0.01;自治疗至肢体运动的恢复正常时间:观察组(2.1±1.4)h明显短于对照组(7.8±3.8)h,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氧化碳中毒疗效显著,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醒脑静 纳洛酮 一氧化碳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病理性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的视网膜脱离(MHRD)的患者进行玻璃切割术后填充C3F8,观察此类疾病的复位率和手术并发症。方法观察玻璃切割联合眼内填充16%C3F8的病理性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手术后1周及1、3、6、12个月,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氧化碳(CO)中毒患者在行高压氧治疗前应用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高流量供氧治疗的疗效,以探讨氧化碳中毒时氧疗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在等待行高压氧前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氧疗,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高流量供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觉中毒症状好转例数和血气分析中PaO2、PaC02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自觉症状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中PaO2、PaCO2较治疗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等待行高压氧治疗30+3min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对氧化碳中毒早期的氧疗有较好的效果.并优于常规高流量供氧。另外,对于无高压氧舱治疗的基层医院.尽早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抢救CO中毒是种有效的氧疗方法。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高压氧 一氧化碳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氧化碳中毒住院(ACMP)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发生率,探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抑郁、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ACMP患者263例,诊断为抑郁、焦虑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34例,治疗组(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34例,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SAS以及SDS的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AS以及SDS评分均降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改善心理状况,增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抑郁 焦虑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