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西地那治疗再婚中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我院进行勃起功能障碍治疗的30例再婚中年男性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给予补肾虚类中成药进行调理治疗,不采用西地那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西地那治疗,对两组患者应用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采用不同方式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IIEF—5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患者IIEF—5评分提升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2例,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例,40.00%),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再婚中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小剂量西地那治疗,其有助于改善患者勃起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 标签: 小剂量西地那非 再婚中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ICU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我院入住ICU接受治疗的11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16年5月~2017年4月在我院入住ICU接受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在入住ICU期间计划拔管发生情况和两组患者对ICU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入住ICU期间计划拔管发生率2.61%,对照组患者入住ICU期间计划拔管发生率13.27%,研究组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2.1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ICU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与治疗安全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ICU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异位妊娠患者的治疗当中,同时应用米司酮以及甲氨蝶呤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时间段内收治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主要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均匀分成单一组与联合组,单一组患者服用米司酮治疗,联合组患者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同时服用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相关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一组,且各项指标要优于单一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米司酮与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较好,两药联用的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异位妊娠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联合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ICU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的11月-2017年的10月在我院入住ICU接受治疗的11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2015年的1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入住ICU接受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实施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入住ICU期间计划拔管发生率更低且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ICU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与治疗安全性。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ICU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局部晚期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本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有局部晚期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随机分为同步组(放疗开始同时进行化疗)和序贯组(先化疗后,再行放疗治疗),每组各50例患者。随访半年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同步组治疗效率为80.00%(40/50),序贯组治疗效率为58.00%(29/50),比较两组数据,同步组明显优于序贯组,P<0.0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同步放化疗 序贯放化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覆膜与覆膜金属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的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的98例置入金属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患者,根据置入全覆膜和覆膜金属支架的不同,分为覆膜组合覆膜组,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成功插管率均为49(100%)例,全覆膜组并发症20.41%,膜组总发生率为6.12%,具统计差异(P<0.05)结论金属支架的植入对于恶性胆道梗阻具有显著效果,但全覆膜支架需要注意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恶性胆道梗阻 覆膜支架 非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抗凝在老年瓣膜病慢性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给予低强度抗凝。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脑卒中、消化道功能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低强度抗凝,标准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治疗老年瓣膜病慢性房颤的效果更好。

  • 标签: 不同强度抗凝 老年 非瓣膜病慢性房颤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对一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方法:用PCR法对该家系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在纤维蛋白原FGA基因3号外显子和3号内含子的交界处g.1892~1899纯合缺失AGTA或GTAA,先证者父系家系有3名成员呈该突变位点的杂合子,但母系家系该位点均示正常基因型,而亲子鉴定结果又证实了母女关系。结论:纤维蛋白原FGA基因g.1892~1899四个碱基纯合缺失所引起的剪接位点变异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的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病的孟德尔式隐性遗传现象。

  • 标签: 非孟德尔式遗传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改进语言性沟通技巧对其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66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33例应用常规语言沟通护理,研究组3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改进语言性沟通技巧,对比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94%,比对照组患者满意度75.76%高,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88.7±2.4)分高于对照组(85.9±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改进语言性沟通技巧,患者满意度高,生活质量改善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急诊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中期妊娠引产中应用米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的引产效果。方法选取自愿到我院要求终止中期妊娠的孕妇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100mg利凡诺尔羊膜腔内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米司酮。对比分析两组引产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引产时间、总产程、产后2h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期妊娠引产中应用米司酮联合利凡诺尔的引产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孕妇疼痛,利于顺利引产,减少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米非司酮 利凡诺尔 中期妊娠 引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60例双眼矫正视力相等或差一行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采用卡洞法检查将患儿分为主视眼组与主视眼组。方法对所有患儿使用阿托品散瞳以检查其眼睛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并对其进行双眼同量弱视治疗,在治疗后第1、2、4、8个月检查患儿主视眼与主视眼矫正视力的基本治愈率和进步行数。结果经同量治疗1个月后,患儿主视眼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较主视眼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量治疗2、4、8个月后,患儿主视眼与主视眼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同量治疗,短期内主视眼的疗效优于主视眼。

  • 标签: 同量治疗 屈光不正性弱视 主视眼 非主视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愿意加入本次实验的有8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择采取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的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患者治疗后腰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为两组患者采取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3年期间的VAS评分具有较大差异,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由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以及ROM评分具有较大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取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腰椎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以及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的患者腰椎活动度都可进行一定程度的保留,但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更佳,能够促进患者治疗后的舒适度。

  • 标签: 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固定 腰椎推行性疾病 腰椎非融合动态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为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手术治疗组以及手术治疗组,组间例数一致。对比两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骨折愈合率以及桡神经损伤、肘关节Mayo评分情况。结果两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各项实验指标对比,手术组均优于手术组,P<0.05。结论就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而言,采取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作为优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肱骨中下段骨折 手术治疗 非手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胃肠穿孔急诊治疗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我院外科接受并治疗的急性胃肠穿孔患者中随机性抽取的114例,平均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每组57例,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修补术进行治疗。之后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1.36±1.58)mL,手术时间为(47.34±3.12)min,住院时间为(5.46±0.3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治疗后,显效34例,占59.65%,有效20例,占35.09%,治疗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急性胃肠穿孔疾病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胃肠穿孔 急诊治疗 腹腔镜修补术 应用效果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穿孔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院内的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急性胃穿孔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40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腹腔镜对急性胃穿孔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确切,不仅缩短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同时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胃穿孔 临床治疗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а-颗粒膜蛋白(GMP-14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血小板GMP-140;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率(PAdT);多智能血液凝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结果:大灶组血小板GMP-140、PAdT、PAgT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01);小灶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2周后血小板GMP-140明显下降,PAdT和PAgT均降至正常。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增强;血小板膜表面GMP-140比PAdT和PAgT更准确地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

  • 标签: 脑梗塞/血液 P选择素/血液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度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58例,其中实施常规治疗的30例患者为常规组,实施ICU综合治疗的28例患者为综合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综合组患者症状缓解、生命体征稳定、肠功能恢复的时间及治疗3d的APACHEⅡ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ICU治疗有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的缓解,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ICU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的护理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收治的64例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按照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均为32例,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综合组实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常规组的总有效率是81.25%,综合组是93.75%,综合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病人护理后的ADL、FMA评分,综合组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大脑动脉闭塞病人的综合护理实行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增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值得推荐。

  • 标签: 机械取栓术 急性大脑动脉闭塞 护理
  • 简介:以往诊断骨髓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骨髓活检,但活检并不能真正反映骨髓改变的全貌,且是一种有创检查。1980年磁共振成像(MRI)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无创性和对骨髓检查的敏感性,为诊断骨髓疾病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984年,Cohen等首先报道了MRI在小儿白血病骨髓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磁共振 急性白血病 骨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据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收入ICU时间,转运危象发生率、转运延迟。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收入ICU时间要比对照组时间短,P<0.05,转运延迟和转运危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诊脑卒中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患者预后,而且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可以有效减少转运延迟、危象产生率。

  • 标签: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脑卒中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