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侵袭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90例新生儿IFI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等。研究期间总住院病例数为23 179例,以院内开始对高危新生儿实施真菌感染预防措施的时间为界限,将2009年7月1月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患儿设为A组,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儿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IFI发病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0例IFI患儿发病主要集中于6月至8月,共55例(61.1%)。早产儿(胎龄<37周)75例(83.3%),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患儿有23例(25.6%),1 000~<1 500 g的患儿有36例(40.0%)。23 179例患儿中,A组8 239例,B组14 940例。IFI总发病率为0.39%(90/23 179),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 000 g)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 000~<1 500 g)IFI发病率分别为5.64%(23/408)、1.99%(36/1 805)。A组患儿IFI总发病率为0.72%(59/8 239),高于B组的0.21%(32/14 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17,P<0.01)。A组中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患儿IFI发病率为9.66%(17/176),高于B组的2.59%(6/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2,P=0.020)。发生IFI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9例(98.9%)、肠外静脉营养89例(98.9%)、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74例(82.2%)、有创机械通气59例(65.6%)、有外科手术史26例(28.9%)等。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74例(82.2%)表现为精神反应差,65例(72.2%)氧饱和度频繁波动,37例(41.1%)频发呼吸暂停,36例(40.0%)发热。69例(76.7%)C反应蛋白升高,32例(35.6%)发生血小板计数下降。90例IFI患儿标本共培养出92株真菌菌株,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87.0%,80/92),其中34株(37.0%)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18株(19.6%)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0株(10.9%)为白念珠菌。经抗真菌感染治疗后,治愈或好转72例(80.0%),死亡4例(4.4%),放弃治疗或自动出院14例(15.6%)。结论IFI好发于早产儿,尤以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发病主要集中在炎热的夏季。非白念珠菌感染逐年增多,成为主要致病菌。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IFI。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婴儿,早产 念珠菌 流行病学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方法抽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EG患者151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表现及复发情况。结果151例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73岁,病程3 d~20年;黏膜型123例,混合型(累及黏膜层和浆膜层)28例;有过敏史49例(32.45%),有腹痛症状135例(89.4%),嗜酸粒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109例(72.19%)。151例患者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回盲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病理活检阳性率较高,行激素治疗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非激素治疗者下降快。成功随访102例,黏膜型患者复发19例,混合型复发22例。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多数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内镜表现无特异性,激素治疗效果好,但存在复发可能,混合型患者较黏膜型更易复发。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囊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胰腺囊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33个月(范围:9~170个月)。11例患者以腹痛呕吐、触及包块等症状就诊,其中胰头颈部肿瘤7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4例。结果术前11例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基本明确,CT及MRI检查对肿瘤性质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超声。本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3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联合脾切除术(2例),肿瘤剜除术(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生化漏、A级胃排空延迟、粘连肠梗阻各1例,血小板计数一过升高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胆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继发胆道狭窄,行二次手术后痊愈。所有患儿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包括实假乳头状瘤10例,浆液囊腺瘤、黏液囊腺瘤和淋巴管瘤各1例。本组失访3例,10例术后均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3~96个月,未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胰腺囊肿瘤性疾病在儿童发病率低,有症状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尽可能保留器官和功能的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胰腺肿瘤 未成年人 诊断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主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30例创伤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6.4±15.2)岁(范围:17~76岁)。所有患者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创伤主动脉损伤。1例患者未见明确内膜损伤,诊断为广泛型壁间血肿,余29例有明确主动脉内膜损伤,原发内膜破口均位于降主动脉峡部,2例为溃疡样改变合并壁间血肿,27例为主动脉夹层,其中局限型主动脉夹层23例、广泛型主动脉夹层4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行腔内修复、人工血管置换或保守治疗。出院后行门诊和电话随访。对患者在院期间治疗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统计分析。结果1例广泛型壁间血肿患者行保守治疗,29例主动脉内膜损伤患者行外科干预。其中15例于入院当天或次日行急诊手术,14例行择期手术;27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行开放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先期或后期行其他部位手术。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无在院死亡,住院时间(13.2±5.4)d(范围:7~30 d)。2例气管切开,余无严重并发症。至2019年6月最后一次随访,4例患者失访,余26例患者随访时间(50.6±34.1)个月(范围:6~112个月),均存活,无新发主动脉相关事件。结论绝大多数创伤主动脉夹层为Stanford B型夹层,急诊腔内修复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部分患者采用开放人工血管置换术有望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手术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癌(US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71例U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US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诊断和治疗:71例患者中,32例(45%,32/71)患者术前诊断为USC,其中25例(35%,25/71)按照USC的手术范围接受了全面分期手术;25例全面分期手术患者中,10例(40%,10/25)患者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较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的期别升高。(2)预后:71例USC患者中,随访期内18例复发,复发率为25%(18/71);12例患者死亡,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6.5%和80.6%。(3)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切除范围、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肌层浸润深度、附件和(或)子宫浆膜受累、大网膜转移显著影响USC患者的5年DFS率(P<0.05);淋巴结切除范围、分期手术范围、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附件和(或)子宫浆膜受累、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显著影响USC患者的5年OS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手术范围(HR=5.18,95%CI为1.04~25.70,P=0.044)、附件和(或)子宫浆膜受累(HR=8.41,95%CI为2.28~31.05,P=0.001)为影响USC患者5年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切除范围(淋巴结未切除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比较,HR=27.76,95%CI为1.76~437.78,P=0.018;盆腔淋巴结切除与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比较,HR=5.98,95%CI为1.11~32.27,P=0.038)、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HR=5.47,95%CI为1.18~25.39,P=0.030)为影响USC患者5年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USC的术前诊断困难,会导致分期手术不全面,影响患者的准确分期。分期手术范围、附件和(或)子宫浆膜受累、淋巴结切除范围、术中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囊腺癌,浆液 肿瘤分期 妇科外科手术 肿瘤辅助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在小儿抗生素相关腹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7 年 11 月 -2019 年 9 月本院接诊的抗生素相关腹泻患儿 76 例,用随机数表法均分 2 组。试验组治疗用益生菌,对照组接受行规治疗。对比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和疗效。 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 97.37% ,比对照组 81.58% 高, P < 0.05 。试验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 3.02±1.07 ) d 、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重度创伤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13例中重度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结果作为患者出院时认知功能的评定指标,分析影响中重度TBI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113例患者的年龄为(52.42±14.20)岁,其中男性84例,女性29例,因交通事故而受伤者占64.6%。单因素分析中,年龄、高血压病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入院瞳孔对光反射异常、气管切开、昏迷天数、高压氧治疗和住院期间并发脑积水共8个变量与患者出院MMSE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入院GCS、高压氧治疗、昏迷天数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出院MMSE的独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GCS、昏迷天数、年龄可用于独立判断中重度TBI患者的认知功能,住院期间并发脑积水、高血压病史、入院瞳孔对光反射异常和气管切开可用于综合判断认知功能;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认知功能。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认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分泌中耳炎二次手术及同期行相应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分泌中耳炎二次手术因素及其病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自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双耳分泌中耳炎并行手术治疗后,门诊随诊至少1年的患儿,查阅这些患儿的住院及术后门诊就诊记录,分析其二次手术的病情特征及可能因素。结果380例患儿中有9例需要二次手术,1例与置管脱落入鼓室有关,8例与复发有关,复发患儿中7例可见鼻咽部分泌物多或圆枕肥厚,咽鼓管咽口被阻塞;348例患儿行中耳置管手术+腺样体、扁桃体手术者,其二次手术的比例为1.44%;23例患儿行中耳切开引流术+腺样体、扁桃体手术者,其二次手术的比例为13.04%;9例患儿单纯行中耳置管术者,其二次手术的比例为11.11%。中耳置管手术联合腺样体、扁桃体手术,其二次手术比例最小,与切开引流+腺样体、扁桃体手术以及单纯中耳置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中耳炎二次手术主要受复发影响,复发风险主要与手术方式及鼻窦炎反复发作有关,对于合并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的分泌中耳炎患儿,推荐首选中耳置管+腺样体手术,扁桃体切除与否与分泌中耳炎二次手术的风险没有明显关联。

  • 标签: 中耳炎,伴渗出液 再手术 腺样体切除术 扁桃体切除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血护理风险脆弱及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到院采血的患者128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分析护理风险脆弱的基础上采取针对防控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采血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15.63%,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采血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采血护理风险脆弱,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采血 护理风险 脆弱性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肺癌患者癌因疲乏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积极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选取诸暨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肺癌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显示,肺癌患者癌因疲乏评分为(5.71±1.96)分,处中度状态,行为维度疲乏得分为(5.95±2.38)分、情感维度得分为(5.48±2.37)分、感觉维度得分为(5.46±2.38)分、认知/情绪维度得分为(4.79±2.11)分。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贫血状况均为肺癌患者癌因疲乏的影响因素(均P<0.05)。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与肺癌患者癌因疲乏呈正相关(r=0.642、0.350、0.192,P=0.000、0.000、0.000)。肺癌患者生命质量评分为(84.14±6.52)分,与癌因疲乏呈负相关,与功能领域呈负相关,与症状领域、失眠及腹泻呈正相关(P<0.05)。结论70例肺癌患者癌因疲乏处中度状况,且以中重度为主,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负血状况为其影响因素,此次调查可为后续临床肺癌患者干预提供参考。

  • 标签: 肺肿瘤 癌因性疲乏 影响因素分析 生活质量 认知 情绪 贫血 血清白蛋白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 每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关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常规治疗组单纯选择阿司匹林治疗, 中药治疗组选择中医中药辨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愈20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1.82%( 36/44) ;中药治疗组患者治愈 24例, 显效11例, 有效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45%( 42/44)。中药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 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小儿肺炎患者采用延伸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 2018年 10月到 2019年 10月期间,对 74例患有小儿肺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患儿平均分成对比组( n=37)和观察组( n=37),对比组患儿采用传统护理法,观察组患儿采用延伸护理法,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优于对比组( p<0.05)。结论:采用延伸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炎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护理效率,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延伸护理 小儿肺炎 临床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降低耐药结核病患者感染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选择耐药结核病患者,按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结核病感染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交叉感染率及护理满意度[1]。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结核病感染的医学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 耐药肺结核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士术前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 以采取手术室护士术前术后随访制度为中心,分别前后随机选取手术室患者60例,共计120例,采取随访制度之前的60例为对照组,采取随访制度之后的60例为观察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5%。结论 手术室护士术前术后随访能够有效在术前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强化患者对于手术的信心,术后随访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且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术前随访 术后随访 重要性
  • 简介:【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 湿疹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较为复杂,与多种体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中医治疗湿疹需要结合病史、患者体质特点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辨证分析,标本同治,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湿疮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护理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9 月治疗的 84 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住院护理 ,研究组实施针对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胸部 X线检查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住院治疗时间、体温转为正常的时间更短( P < 0.05 ), 研究组检查结果改善率高于对照组 ( P < 0.05 )。结论 在常规住院护理基础上,将针对护理运用在小儿肺炎治疗中,患儿病情转归时间得到有效缩短,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根据患儿的病情和临床资料给予针对护理是一种具备较高应用价值的护理模式。

  • 标签: 小儿肺炎 胸部 X线检查 呼吸道感染 针对性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自身抗体在丙型肝炎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对 50例丙型肝炎阳性患者组和对照组血清中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进行检测; 探讨 HCV-RNA与 ANA、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之间的相关。结果 HCV-RNA阳性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 明显高于 HCV-RNA阴性组。随着疾病进展,自身抗体的产生趋缓。结论 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 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关节炎 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19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腹腔积液胎儿的产前检查特点、病因诊断及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6月22日至2018年9月28日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经超声检查首次诊断为胎儿孤立腹腔积液的孕妇36例,其中34例为单胎妊娠,2例双胎妊娠为双胎之一出现腹腔积液,共纳入孤立腹腔积液胎儿36例。行侵入产前诊断分别取胎儿脐血、羊水和胎儿腹腔积液,进行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生化检查,并评估胎儿侵入操作对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分析胎儿孤立腹腔积液的产前检查特点、病因与其预后之间的相关。结果(1)妊娠≥28周首次出现腹腔积液的胎儿与妊娠<28周者的1岁婴儿生存率分别为13/15、9/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6例胎儿中,产前病因诊断率为31%(11/36),病因总诊断率为53%(19/36),病因不明者为47%(17/36)。产前病因诊断的病例特点为:8例消化道相关疾病胎儿的超声表现为肠管回声增强、肠管扩张、羊水过多;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胎儿脐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1例尿道狭窄胎儿的超声表现为巨膀胱及泌尿系统积水。产后明确病因的病例包括:3例乳糜腹胎儿产前表现为持续腹腔积液;3例消化道相关病因分别为直肠重复畸形并感染、肠系膜狭窄、小肠闭锁;其他病因包括Pierre-Robin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各1例。(3)新生儿的总体活产率为72%(26/36),1岁婴儿生存率为61%(22/36)。9/10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新生儿结局良好。盆腹腔因素所致腹腔积液的胎儿中,13/16的预后良好。结论孤立腹腔积液胎儿的妊娠结局主要取决于其原发病因,消化道疾病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排除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及行超声检查排除胎儿结构异常后,随着妊娠进展,腹腔积液减少甚至消失者胎儿的结局良好。

  • 标签: 腹水 胎儿疾病 产前诊断 婴儿,新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针对护理对中风吞咽障碍患者的改善。方法 以 90例中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 n=45例)和观察组( n=4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针对护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生活能力、护理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护理,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能力情况,提升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中风 吞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