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笔者研读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I历史题发现,试题仍以稳为主,稳中有变。往年高考命题多以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所对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标准,今年走向了以长时段与大时代所对应的主题式史实为依托,让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在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中更加完整。这样既服务了高校选拔人才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同时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最高目标。

  • 标签: 高考 长时段 大时代 主题命题 命题特征
  • 简介: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第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 标签: 2010年 高考历史 江苏卷 解题思路 选择题 图表
  • 简介:细品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可发现全基于课程标准,其平稳的风格跃然纸上。试卷在对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理性定位与平稳引领中渐进求变,又不失理性拔高,在平稳与拔高难度设计上达到了较好的状态,尽显它独特风格与人文意蕴。其中以第22题最为典型,原题如下:

  • 标签: 历史 江苏 高考 独特风格 课程标准 教育目标
  • 简介: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以下简称文综)2000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行,2001年大部分省区均实行文科综合考试,经过五年的实践,命题技术日趋成熟。由于高考对于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高考试题的发展变化,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有积极意义。

  • 标签: 200l——2004年 文科综合 全国卷 历史 试题分析 高考
  • 简介:2004年高考历史江苏第29题用地图来考历史,通过读图来回答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基本史实,题目给出了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秦朝疆域图等3幅地图,把特定的历史时空与历史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题型过去出现得不多,这不能不说是2004年江苏省试卷的一大亮点,

  • 标签: 2004年 高考 历史 江苏卷 第29题 地图
  • 简介:2016全国高考理综Ⅱ(甲),严格贯彻(2016年全国(新课标)考试说明》基本要求,坚持对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考查,重视学科素养,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试卷难度结构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 标签: 化学基本概念 全国高考 理综卷 试题特点 解析 考试说明
  • 简介:1.文科课标包含一道三选一的选做题10分,而福建文科没有,相应题型要选择的教学内容较多,这导致文科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所增加,但这可能不是坏消息,因为通常来说选做题的难度都是较低的。2.理科课标比福建多了两道选择题,少了一道填空题。但是最后的选作题目是三道选做题只需选做一道10分,而福建是三选二14分,题量与难度对于理科生来说是没有区别。

  • 标签: 文科数学 福建卷 课标 高考 教学内容 选做题
  • 简介: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研究其与福建的差异,可通过探析压轴题来进行。文章通过对比分析7年来全国与福建在分值分配、材料选用、主题选取、题目字数、配图数、设问数、解题步骤数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种试卷不同的命题特点,可以为物理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为适应高考转型做好应对准备。

  • 标签: 新课标卷 高考物理 压轴题 对比分析
  • 简介:通常情况下,高考试题无论是在学生还是老师心目中都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等特点,因为每道试题都是各位命题专家反复揣摩、精心设计的杰作。然而每年高考过后我们总是会听到许多一线教师或专家对试题科学性或合理性方面的质疑

  • 标签: 西汉初期 统治集团 科学性 学生 合理性 思考
  • 简介:点点:一个词汇研究的狂热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词汇的来源和发展特别有兴趣,每次有人随便说起一个单词,他总是可以引经据典。他的记忆法掺杂了很多文化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经常让大家搞不懂或特崇拜。“毕竟,语言是承载文化的,文化是反映思维的,对吗?所以说到

  • 标签: 早餐 晚餐 英语 词汇 SUPPER SOUP
  • 简介: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

  • 标签: 高考语文 语文考试 命题者 组织 题意
  • 简介: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平面区域A={(x,y)|x+y≤1,且x≥0,y≥0},则平面区域B={(x+y,x-y)|(x,y)∈A}的面积为()

  • 标签: 江苏理科 理科题
  • 简介:高级官员推荐与配额制,以及严格的舆论监察制度,给宋代士人应制举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荆棘。为求荐举,并希求延誉,宋代应制举人竞相向宰执、侍从、两制官员及路一级长官行。宋代应制举人之行,其文体、篇数,基本上没有逸出进的范围。个别士人之行,其内容、文体,则不为进所牢笼。其投献之文,一方面有意弱化、减少甚至取消颂美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有意在彰显其人“无所顾望”、“矫拂切直”的一面,实际上是以文学为手段而进行的自我整饬,其目的正是要在士林之中树立一个“贤良方正、能极言极谏”的良好社会形象。“颂而不谄,援而不卑”,“词义劲直、无所回避”,既是其文体特点,也是行文策略,更是宋代贤良在精神上自我整饬、自有激励的必然结果。

  • 标签: 宋代 制举 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