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对老、中、青三组共60例局限脑挫裂伤病人脑血流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以了解此类损伤对脑血流影响。结果显示:(1)伤后受累脑血管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2)两侧大脑半球血流灌注不对称,病灶局部脑血流减低;(3)大脑中动脉(MCA)受影响程度不及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明显;(4)治疗前后脑血流状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我们认为TCD可为局限脑挫裂伤治疗,病程和伤情判断等方面提供客观指标和依据。

  • 标签: 局限性脑挫裂伤 脑血流 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 颅内压
  • 简介: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下,局限脑干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局限脑干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病变均位于脑干,在术前功能磁共振、术中导航及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胶质瘤Ⅰ-Ⅱ级7例,Ⅲ-Ⅳ级11例。肿瘤位于脑桥14例,位于延髓3例,位于中脑1例。肿瘤近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9例患者较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好转,6例患者较术前无明显好转,3例患者出现新神经功能损害。平均随访26个月,随访期内2例位于脑桥Ⅳ级胶质瘤患者肿瘤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时复发。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能明显提高局限脑干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切除率,有助于安全并最大限度切除脑干胶质瘤,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脑干胶质瘤 显微手术 治疗
  • 简介:通常认为癫痫发作本身是由大脑网络异常过度兴奋,导致神经元高度同步神经电活动造成。作者首次报道应用微电极记录方法,发现癫痫患者发作时一系列单个神经元成串棘波放电。与传统观念不同,即使在很小皮层采样空间.在发作起始和传播过程中,神经元棘波放电形式各异,在时相上也不同步。可能原因是发作起始和传播是由不同性质神经元间极为复杂相互作用导致。与此对应是随着所有神经元棘波放电完全停止,癫痫发作也就终止了。值得注意是,在发作开始数分钟前,即使是癫痫起始区以外神经元电活动已经明显变化。提示必要重新审视目前对于癫痫形成机制理解,同时可根据皮层神经元棘波放电形式而对癫痫发作进行预防。

  • 标签: 皮层神经元 癫痫发作 电生理变化 神经电活动 人类 传播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局限。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局限。应寻求更先进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疾病 水肿 局限性
  • 简介:目的:探讨4R危机管理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方法:从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阶段对护理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各阶段护理风险应对策略,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能力。结果:4R危机管理理为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对护理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4R模式 风险管理 护理管理 患者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心理理,面部表情识别与自闭症社会性障碍关系。方法抽取18名自闭症儿童(10:00岁)和33名发育正常儿童(4:10岁),任务为判断特定情况下情绪状态。结果自闭症儿童情绪判断正确率比年轻正常儿童控制组低,支持自闭症社会性障碍理理解释。结论面部表情识别失能可能不是导致自闭症儿童心理理缺陷原因。

  • 标签: 自闭症儿童 童心 面部表情 正常儿童 社会性 结论
  • 简介:目的研究补体C9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同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补体C9在ICH后脑水肿中作用以及应用眼镜蛇毒因子(CVF)干预后对血肿周围组织C9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ICH模型.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出血组和CVF干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断头取脑,连续切片分别作补体C9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并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干湿重法)。结果ICH后2h血肿周同脑组织开始表达C9,24h达高峰。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在ICH后2h开始增加(P〈0.05),6h明显增加,24-72h达高峰(P〈0.01),此后逐渐回落,1周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脑组织含水量与C9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938,P〈0.01);对侧半球相应部位及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经CVF干预后,血肿周同组织C9表达明显下降,干预组与出血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VF干预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规1CH组(P〈0.01)。结论脑出血后补体级联激活C9表达明显增加.并证明通过CVF干预后,C9表达下降,脑水肿减轻,能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脑出血 补体 眼镜蛇毒因子
  • 简介:目前,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伴随着糖尿病发生,睡眠也发生相应改变。研究表明,脂肪因子在糖尿病睡眠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脂肪因子在糖尿病睡眠障碍作用机制做一个简单综述。

  • 标签: 脂肪因子 糖尿病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性脑损伤发生机制及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和Ca^2+通道阻滞剂对脑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百曰唼菌液诱导感染性脑损伤模型,应用第二代细胞内Ca^2+荧光指示剂Fura-2/AM负载突触体.测定突触体胞浆内[Ca^2+].变化及MK-801和Nimodipine对其变化影响。结果:突触体胞浆中[Ca^2+].在注菌后30分钟即已明显升高.随脑损伤时间延长,[Ca^2+].持续进行性升高。Nimodipine治疗后,突触体胞浆内[Ca^2+]明显下降,MK-801预处理后4小时和24小时组突触体胞浆内[Ca^2+].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脑损伤发生与神经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和NMDA受体依赖性迟发性钙离子内流引起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密切相关.MK-801和Nimodipine通过缓解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减轻感染性脑损伤。

  • 标签: 感染性脑损伤 脑保护作用 NMDA受体 非竞争性拮抗剂
  • 简介:帕金森病是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起病隐袭和进展缓慢之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帕金森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临床尚无有效控制和逆转病程发展有效措施。因此,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选择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启动和进展机制,寻找延缓或阻断病变进程药物,即成为攻克帕金森病核心问题。

  • 标签: 帕金森病 信号转导机制 神经保护作用 EGCG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人口老龄化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已居全病因死亡第一位,如何降低脑卒中死亡和残疾,是目前研究热点。丁苯酞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国家级化学Ⅰ类新药,通过重构脑缺血区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线粒体、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阻断缺血性脑损伤多个病理环节,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本文重点阐述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作用和保护机制

  • 标签: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作用 保护机制
  • 简介:  1低灌注和栓塞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作用发现  在20世纪中叶,大部分脑梗死被归因于颅内外大、小动脉闭塞所致血流减少(低灌注)的确,低灌注是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最终发生机制,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患者低灌注在其发病机制中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尚无明确数据.……

  • 标签: 搏动血流 栓塞 协同作用 脑梗死
  • 简介:目的研究BCNU-PLGA对GL261胶质瘤细胞凋亡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BCNU-PLGA缓释微球.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将体外培养小鼠GL261胶质瘤细胞接种于小鼠颅内,行MR检查掌握颅内成瘤情况.治疗组于术后第2周立体定位植入BCNU-PLGA缓释片剂,观察小鼠生存期,MRI了解瘤体变化.获取标本行HE染色,并行GFAP、Bax、Bcl-2免疫组化检查检测其表达情况,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存期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凋亡相关基因Bcl-2免疫组化检查提示明显差异性(P<0.05),Bax基本无改变,Bax/Bcl-2比值明显增加.GFAP表达为阳性.结论BCNU-PLGA局部缓释制剂通过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从而使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

  • 标签: 胶质瘤 缓释化疗 凋亡
  • 简介:脑卒中是导致人们死亡和残疾重要疾病之一,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绝大部分,并且由于缺血造成一系列反应会造成神经元功能失调以及死亡[1],同时也可能破坏血脑屏障造成进一步脑水肿与炎症反应[2],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之后,脑内固有的小胶质细胞被活化[3]。最初研究认为小胶质细胞在急性期会加剧脑组织损伤[4],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缺乏小胶质细胞会影响微血管结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加重缺血性脑卒中损伤[5],由此可见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起着复杂而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发挥作用展开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与康复提供策略。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小胶质细胞 活化 极化 炎症反应
  • 简介:我院从2004年6月开始实施“医护分开、跨科室收治病人”改革,打破了以往以科室为单位护理单元模式,护理病区独立运行,经济独立核算。为了增强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医院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配合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使护理经济独立核算运行更加规范化,本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我们采用护理工作量、工作效率、护理技术难度和人员编配等多因素评价方法对护上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制定了护士绩效管理评价分配方案。

  • 标签: 独立核算 护理经济 考评 护理服务质量 护士工作 护理工作量
  • 简介:近些年来免疫逃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最常见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其复发率高、预后差。究其原因,高度侵袭性和免疫逃逸是导致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原因之一。氯离子通道蛋白-3(chloridechannel-3,ClC-3)作为氯通道家族一员,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并广泛参与细胞容积调节、增殖、迁移及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但其是否介导胶质瘤免疫逃逸目前未见报道。

  • 标签: 氯离子通道蛋白-3 胶质瘤 免疫逃逸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姜黄素(curcumin)对Notch1及NF-κB表达影响及脑含水量和梗死体积变化,探讨其对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93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溶剂对照组(vehicle-control),姜黄素组(CUR)。MCAO术后立即腹腔注射姜黄素溶液(80mg/kg),溶剂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同体积含0.5mol/LNaOH0.01PBS。根据不同时间点每组分为对照、3h、6h、12h、24h、48h、72h共7个亚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2~4分者纳入实验组。归组后将动物断头处死,留取病变侧脑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blot观察Notch1及NF-κB表达。各组仅取48h一个时间点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及2%2,3,5-三苯基四唑氮红(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观测梗死体积。结果CUR组降低Notch1和NF-κB表达,这种抑制效果至少持续至MCAO后72h(P<0.05)。与vehicle-control组相比,CUR组在MCAO后48h时即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P<0.05),减少脑含水量[(80.42±9.00)%vs(83.71±7.00)%(P<0.05)]及梗死体积[(40.08±3.66)%vs(28.94±6.20)%(P<0.05)]。结论姜黄素干预后,MCAO模型病变脑组织含水量降低,梗死体积减小,Notch1和NF-κB表达水平同步下调,推测姜黄素有脑保护作用,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Notch1和NF-κB表达对缺血性脑组织起到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姜黄素 炎症反应 NOTCH 1 NF-κB
  • 简介:“医护不分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两句话,说明了医护关系密切和护理在医疗工作中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并没有“当家作主”感觉,医生也没有感觉到护理工作具有“七分”重要。在传统医护混合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不能得到量化考评,以至在行政、业务、经济等各方面,护理人员没有实际独立自主权利。在医疗资源支配上,组织结构整合上,人力资源管理上,独立护理管理职能等得不到充分发挥。

  • 标签: 七分护理 优越性 运行 病区 医院 医护关系
  • 简介:背景脑白质疏松是神经影像学中用于描述脑白质下白质异常表现(在CT上表现为双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在MRI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一个术语,回顾性研究获得证据表明脑白质疏松与卒中相关,前瞻性研究证实它对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或血管性死亡发生预测价值。综述概要脑白质疏松最具有预测意义缺血性卒中亚型是腔隙性梗死,因为后者很可能是由相同小血管病理学改变造成。业已证实,脑白质疏松患者易发生基底节和脑叶部位脑出血,尤其当患者广泛性白质疏松并且因原来缺血事件接受抗凝治疗时。结论脑白质疏松和卒中有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很可能是同一种疾病不同表现,必须把脑白质疏松看作卒中中间替代物,而不是一种卒中危险因素。

  • 标签: 白质疏松 危险因素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作用。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以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清一氧化氮变化,并对各项指标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另选择128例同期行体格检查或经头部CT检查无异常轻度颅脑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均在国人正常值范围。但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且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等项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分别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23,-0.383,-0.339;均P〈0.01),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正相关(r=0.205,P〈0.01);而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r=-0.223,P〈0.01),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呈正相关(r=0.315,0.203;均P〈0.01)。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组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下降与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有关,而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下降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

  • 标签: 磷脂酶类 脂蛋白类 LDL 脑动脉硬化 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