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的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左侧附件区12例,右侧附件区10例,双侧附件区1例。肿块呈椭圆形、类圆形和不规则形。肿瘤最大径线6.2-19.5cm,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增强呈中重度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病灶内见大小不等的片状或分房状囊变区。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其临床及典型CT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 标签: 卵巢 颗粒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卵巢颗粒细胞(GCT)的CT诊断。方法搜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表现特点。结果本组病例中2例子宫附件区囊实性肿瘤术前诊断为粘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2例合并子宫体积增大者第一诊断为颗粒细胞,1例囊性肿块诊断为浆液性囊腺瘤。结论卵巢颗粒细胞与卵巢囊腺肿瘤易混淆,须结合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子宫合并症仔细分析其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肿瘤 颗粒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颗粒细胞(GranuiarCellTumor,GCT)是一种罕见肿瘤,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50%以上是累及头颈部,常发生于舌,皮肤及皮下组织,乳腺等部位。本文报道1例GCT患者,结合文献对舌GCT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颗粒细胞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藏精,主生殖,生殖之精又受到肝脾肾三脏共同调节。我师认为精子、卵细胞及受精卵都应当列入生殖之精的范围,而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是体现人类生殖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着眼于ERK可以将不同受体介导的信息加以整合的功能,综述PKC-ERK1/2-cyclins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促进颗粒细胞增殖的机理及其中西医研究进展,初步探讨Apline在此通路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殖的关系并丰富“肾主生殖”理论,以期能为中西医生殖领域的治疗提供分子作用靶点。

  • 标签: Apelin PKC-ERK1/2信号通路 cyclins 细胞增殖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干预雷公藤多苷(GTW)对原代培养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3龄SD雌性幼鼠,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采用SP法检测其作用24h时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Bcl-2蛋白表达。结果SP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GTW组Bcl-2表达测值明显少于空白组,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雷公藤多苷组抑制Bcl-2表达。黄酮组、六味组Bcl-2表达与雷公藤多苷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黄酮组表达较六味组有所增强,两组间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对体外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在促进细胞凋亡。菟丝子黄酮和六味地黄丸能有效的延缓了颗粒细胞的凋亡。

  • 标签: 大鼠 颗粒细胞 Bcl-2 雷公藤多苷 六味地黄丸 菟丝子黄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IGF-IRmRNA表达差异,探讨补肾活血方改善卵巢内分泌功能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参照相关筛查方法选择某医院临床确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患者64人,依据年龄和性别配对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分别予补肾活血方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治疗一段时间,取卵日收集空腹静脉血和患者的卵泡液及卵丘颗粒细胞,检验其血清及卵泡液中IGF-I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对象血清中IGF-I含量差异不明显,而IGFBP-I含量差异明显;实验组小卵泡IGF-I和IGFBP-I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提高颗粒细胞IGF-1RmRNA的表达,改善颗粒细胞分泌功能,促进卵母细胞成熟,提高卵细胞质量,进而提高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率。这可能是补肾中药改善PCOS不孕患者结局的分子机制之一。

  • 标签: 补肾活血方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 IGF-1RmR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他巴唑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十余年来收治的46例因服他巴唑而致粒缺患者,采用常规升白细胞治疗(对照组)和G-CSF治疗(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白细胞恢复情况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者(对照组),白细胞开始上升时间为4~9d,平均(6.13±1.46)d,白细胞上升至正常时间为11~20d,平均(14.23±2.17)d,而用rhG-CSF/rhGM-CSF-者(治疗组),白细胞开始上升的时间为1~5d,平均(2.46±1.13)d,白细胞上升至正常的时间为3~7d,平均(5.14±1.36)d,两组间两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01),治疗组白细胞恢复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较,应用rhG-CSF/rhGM-CSF是治疗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方法,主张尽早使用,以利积极控制感染,减低其病死率。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 粒细胞缺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临床诊断为粒细胞减少合并肠炎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粒细胞减少性肠炎声像图特征为回盲部肠管管壁增厚性改变,增厚以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为主。结论当粒细胞减少患者出现回盲部肠管管壁增厚时,要考虑到粒细胞减少性肠炎的可能,不要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 标签: 粒细胞减少性肠炎 超声诊断 阑尾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嗜酶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嗜酶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嗜酶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