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芦藜醇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转导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白芦藜醇对HepG2细胞(2017年6月购自上海普诺赛生物)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R-1、Akt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VEGFR-1、VEGFR-1、p-Akt和Akt表达水平。采用转化后的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表明白藜芦醇浓度增加,作用时间越长,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白藜芦醇浓度为0、20、80、160 μmol/L时G0/G1分别为35.60、40.91、49.35和55.15,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作用HepG2细胞48 h后,可使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白藜芦醇浓度由5 μmol/L逐渐增加至160 μmol/L时,HepG2细胞中VEGFR-1表达水平由1.00±0.08逐渐降至0.28±0.02。HepG2细胞中Akt mRNA表达水平由2.32±0.22逐渐降至1.08±0.10。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中p-VEGFR-1、VEGFR-1、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χ2=15.183、17.842、32.628、26.163,P<0.05),其随白藜芦醇浓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经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8,P<0.05)。结论白芦藜醇通过抑制VEGFR-1-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

  • 标签: 白芦藜醇 肝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肿瘤退缩(ETS)和肿瘤反应深度(DpR)与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间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23例组织学明确为胃腺癌、影像学证实为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客观有效率为43.5%,疾病控制率为82.6%。单因素分析显示,ETS≥20%和ETS<20%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3.0和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TS≥20%和ETS<20%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26.8和10.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pR≥15%和DpR<15%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3.0和4.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pR≥15%和DpR<15%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6.8和9.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TS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30),肿瘤部位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ETS和DpR可能有效预测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和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肿瘤退缩 肿瘤反应深度 曲妥珠单抗 预后
  • 简介:摘要随着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DOTATATE)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的日益普及,有关患者合理选择的问题日益增多。该文回顾了有关177Lu-DOTATATE在不同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中的应用文献,讨论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回顾了治疗的潜在禁忌证。此共识是由北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NANETS)和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共同制定的。NANETS是成立于2005年的北美多学科神经内分泌专家专业学会,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研究和教育机会改善对NETs的管理。NANETS致力于多学科研究,由NETs涉及的不同专业的医师和科学家组成。SNMMI成立于1954年,旨在促进核医学科学、技术和实践应用的国际性科学专业组织,除了出版期刊、时事通讯和书籍外,还主办提高核医学从业人员能力和促进核医学科学新发展的国际会议及讲习班。

  • 标签: 177Lu-DOTATATE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对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狼疮性肾炎活动性指数(SLE-DAI)和慢性化指数(SLE-C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HMGB1和RA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SCr)(76.46±9.09)μmol/L、尿素氮(BUN)(6.71±0.88)mmol/L、24 h尿蛋白定量(1.38±0.21)g/24 h、SLE-DAI(9.09±1.41)和SLE-CI(1.17±0.17)评分降低更明显,血浆白蛋白(Alb)(35.08±5.11)g/L、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57.79±6.94)mL/min,升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MGB1(52.31±7.13)μg/L、RAGE(1.11±0.18)μg/L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确切,其抑制血清HMGB1和RAGE水平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 标签: 狼疮肾炎 女性 肾功能试验 肾炎活动性指数 高迁移率蛋白B1 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 他克莫司 厄贝沙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共12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1例),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压指标、脑钠肽(BNP)、6 min步行测试(6MWT)、超声心动图指标、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和血压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BNP、6MWT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03.50 ± 23.95)ng/L比(175.20 ± 37.24)ng/L、(493.47 ± 92.54)m比(411.42 ± 61.09)m、(44.95 ± 5.89)%比(41.54 ± 4.21)%、(149.59 ± 33.26)mm比(143.24 ± 34.25)mm],观察组肱动脉FM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5.14 ± 2.52)%比(9.25 ± 1.12)%],同时观察组CIM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01 ± 0.28)mm比(1.32 ± 0.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NI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增强血管扩张功能,且并未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心肌疾病 老年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治疗结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α receptor,IFNAR)、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RNase L)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1例CHB初治患者,18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23例患者给予普通干扰素治疗。采用反转录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4、8、12、24周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25例患者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治疗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和PKR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48±0.129、1.169±0.125和1.047±0.091,分别高于无效组患者的0.591±0.021、0.689±0.059和0.791±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4、16.482、-5.346,均P<0.01);有效组患者PBMC中ISGF3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9±0.159和0.780±0.140,无效组患者分别为0.690±0.035和0.733±0.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0、-1.443,均P>0.05)。基线,治疗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线,治疗4、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干扰素治疗后,CHB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可升高,其中IFNAR2和PKR在治疗早期(4周)即明显升高。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α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454对食管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转染anti-miR-454、anti-miR-NC的ECA109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设为anti-miR-454组、anti-miR-NC组。噻唑蓝(MTT)法检测顺铂对ECA109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核糖体40S小亚基S6K蛋白激酶(p70S6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水平。多样本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样本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anti-miR-454组IC50值低于anti-miR-NC组[(0.41±0.05) μg/ml比(0.82±0.08) μg/ml,P<0.01];MTT实验显示,细胞中miR-454下调后,不同顺铂浓度对ECA109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Western blot实验显示,细胞中miR-454下调后,PI3K、mTOR、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p-Akt/Akt显著降低。结论下调miR-454表达可增强食管癌ECA109细胞顺铂敏感性,推测与其靶向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抑制Akt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食管癌 微小RNA-454 顺铂 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低硒条件下T-2毒素对大鼠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大骨节病(KBD)软骨深层损伤和继发性并发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60 ~ 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饲料组(硒含量101.5 μg/kg)和低硒饲料组(硒含量1.1 μg/kg),每组12只。饲养30 d后,将常规饲料组分为对照组和T-2毒素组(100 μg·kg-1·d-1),低硒饲料组分为低硒组和低硒+ T-2毒素组,每组6只。继续饲养30 d处死大鼠,取膝关节软骨附带松质骨,HE染色观察膝关节软骨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髓FGF8和FGFR3表达情况,计算关节软骨FGF8和FGFR3阳性表达率,并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软骨下骨髓FGF8和FGFR3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光镜下,低硒+ T-2毒素组软骨细胞稀疏,关节软骨深层和中层可见空的软骨细胞囊增多,软骨细胞死亡成为红染的细胞影子,深层区域内细胞外基质降解而淡染,成为坏死无结构区,附近可见增生的肉芽组织。低硒+ T-2毒素组大鼠关节软骨FGF8阳性表达率[(88.61 ± 10.97)%]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10.35 ± 2.48)%、(19.26 ± 3.08)%、(58.89 ± 9.29)%,P均< 0.05],软骨下骨髓FGF8阳性表达IOD值[(16.73 ± 1.72)× 106]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1.20 ± 0.41)× 106、(4.33 ± 0.97)× 106、(12.80 ± 1.12)× 106,P均< 0.05]。低硒+ T-2毒素组大鼠关节软骨FGFR3阳性表达率[(89.76 ± 8.59)%]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13.18 ± 2.25)%、(21.15 ± 2.33)%、(32.55 ± 6.72)%,P均< 0.05],软骨下骨髓FGFR3阳性表达IOD值[(16.50 ± 5.36)× 106]高于对照、低硒、T-2毒素组[(7.58 ± 1.02)× 106、(10.73 ± 7.13)× 106、(9.83 ± 5.63)× 106,P均< 0.05]。结论在低硒条件下T-2毒素改变了大鼠关节软骨深层及软骨下骨髓FGF8和FGFR3的表达,FGF8和FGFR3的高表达可能参与KBD继发性改变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T-2毒素 大鼠 大骨节病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IL-13受体α2(interleukin-13 receptor α2,IL-13Rα2)、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 β- 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2 ,11βHSD2)信号通路在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手术治疗的结肠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9年8月30日,统计治疗和随访期间肝转移发生率,根据肝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n=22)和非转移组(n=5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比较两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IL-13、IL-13Rα2、11βHSD2、环氧合酶2、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以11βHSD2的抑制剂甘草次酸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CT-8的11HSD2活性,在甘草次酸添加前和添加24 h两个时间点,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IL-13、IL-13Rα2、11βHSD2、环氧合酶2、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结肠癌组织中的IL-13(0.79±0.11、0.40±0.10)、IL-13Rα2(0.72±0.13、0.46±0.11)、11βHSD2(0.84±0.26、0.60±0.08)、环氧合酶2(0.70±0.25、0.37±0.04)、蛋白激酶B(0.76±0.13、0.42±0.06)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癌旁组织(0.09±0.01、0.10±0.06,0.09±0.02、0.09±0.03,0.09±0.01、0.09±0.02,0.13±0.02、0.12±0.07,0.05±0.02、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6、23.20、22.07、24.88、16.47、47.86、18.55、24.55、26.20、44.40,P均<0.001);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结肠癌组织中的IL-13(0.48±0.11、0.32±0.07)、IL-13Rα2(0.52±0.11、0.36±0.11)、11βHSD2(0.63±0.12 、0.48±0.11)、环氧合酶2(0.45±0.15、0.27±0.09)、蛋白激酶B(0.50±0.12 、0.29±0.08)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癌旁组织(0.12±0.02、0.13±0.01、0.10±0.02、0.10±0.02、0.14±0.06、0.13±0.05、0.10±0.03、0.10±0.04、0.10±0.03、0.1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3、21.15、17.71、17.28、11.01、18.14、10.55、13.12、15.76、18.90,P均<0.001);转移组癌组织中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t值分别为15.15、3.01、8.97、2.52、6.34、2.26、9.82、2.52、16.02、3.57,P均<0.05)。相对于甘草次酸添加前,甘草次酸添加24 h后,IL-13、IL-13Rα2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环氧合酶2和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添加前:0.725±0.159、0.639±0.162、0.741±0.178、0.668±0.145,添加后:0.108±0.085、0.116±0.048、0.122±0.063、0.119±0.066)则均降低(t值分别为18.744、16.954、17.956、18.875,P均<0.01)。结论IL-13、IL-13Rα2、11βHSD2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促进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可能是结肠癌中11βHSD2高表达促进环氧合酶2表达、激活PI3K/蛋白激酶B通路等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信号通路而促进结肠癌肝转移。

  • 标签: 结肠癌 肝转移 白细胞介素13 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 信号通路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IL-6介导的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情况及其所经的信号通路,阐明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抑制RA骨侵蚀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采集6例活动期RA患者的膝关节滑膜组织,建立RA-FLS的体外培养体系,给予IL-6/sIL-6R及药物干预,分为空白对照组、IL-6/sIL-6R组、环磷酰胺组、甲氨蝶呤组、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蛋白质印迹法、基于细胞的ELISA等方法检测各组RANKL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p)-STAT3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Dunnett's T3检验,2药干预的交互作用采用2×2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各组RANKL的mRNA及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46,P<0.01;F=4.565,P=0.023),IL-6/sIL-6R组的RANKL mRNA(2.14±0.40)及蛋白水平(2.33±0.39)最高,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组的RANKL mRNA(0.10±0.08)及蛋白水平(0.75±0.21)最低;②各组的p-STA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51,P<0.01),IL-6/sIL-6R组的p-STAT3水平(0.328±0.073)最高,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组的p-STAT3水平(0.178±0.022)最低,各组的STAT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3,P=0.051);③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对RANKL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33.932,P<0.01;F=16.265,P<0.01),对p-STAT3表达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16.477,P=0.001),而对STAT3表达的影响无交互作用(F=0.471,P=0.500)。结论IL-6经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STAT3信号通路上调RA-FLS中的RANKL表达,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通过抑制STAT3的磷酸化而下调RANKL的表达,且两药联合具有协同效应。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白细胞介素-6 甲氨蝶呤 环磷酰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21L858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Ⅳ期EGFR 21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一线治疗(盐酸埃克替尼组),23例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结果盐酸埃克替尼组与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2.0%(21/40)、73.9%(17/2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5%(37/40)、95.7%(22/2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15、1.000)。盐酸埃克替尼组与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6个月与12.1个月(χ2=22.945,P<0.001)。进一步COX回归分析也显示阿帕替尼联合埃克替尼治疗较单药盐酸埃克替尼可延长患者的PFS(偏回归系数为-1.286,P<0.001)。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5% (29/40)与82.6%(19/23),盐酸埃克替尼组患者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组患者有1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和≥3级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40、0.365)。结论盐酸埃克替尼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EGFR21L858R突变的NSCLC具有较好的近期效果,可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该类患者一线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盐酸埃克替尼 阿帕替尼 一线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DSA)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接受过allo-HSCT的AML患者资料,总结患者KIR3DL1、DSA检测结果,分析不同KIR3DL1、DSA基因水平患者allo-HSCT后造血免疫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移植前供者预存DSA阳性的7例患者allo-HSCT后均未获得造血免疫重建,移植前供者预存DSA阴性的3例患者allo-HSCT后均获得造血免疫重建。供者预存DSA阳性的7例患者移植后均发生GVHD,预存DSA阴性3例患者中2例发生GVHD;供者预存KIR3DL1阳性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GVHD,预存KIR3DL1阴性的3例患者中2例发生GVHD。结论移植前供者预存DSA阳性的AML患者allo-HSCT后造血重建延迟,易发生GVHD,而移植前供者预存KIR3DL1阳性的AML患者allo-HSCT后较少发生GVHD。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造血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Embase、PubMed、Medline、Cochrane、Google学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试验组)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对照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相关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2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0项RCT研究共6 839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均数差(MD)=-170.14,95%CI:-243.15~-97.12,P<0.05]、左室射血分数(MD=2.92,95%CI:0.63~5.20,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MD=-5.32,95%CI:-10.25~-0.21,P<0.05)、6 min步行距离(MD=58.4,95%CI:40.37~56.42,P<0.05)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率[比值比(OR)=1.57,95%CI:0.96~2.57,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改善程度(MD=-1.27,95%CI:-2.62~0.08,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改善程度(MD=-1.36,95%CI:-10.72~8.00,P>0.05)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0.95,95%CI:0.73~1.23,P<0.05;I2=6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6 min步行距离、降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但应注意低血压、高血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心力衰竭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C反应蛋白(CRP)与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接受治疗的182例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者,根据肺部感染CURB-65评分系统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74例)、中度组(60例)和重度组(48例),并根据术后30 d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151例)和死亡组(31例)。比较不同感染程度患者血清HMGB-1、RAGE、CRP水平并分析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HMGB-1、RAGE和CRP对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组患者HMGB-1水平为(10.22 ± 2.35)μg/L,分别高于中、轻度组[(3.89 ± 1.01)μg/L和(2.00 ± 0.4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8.821、29.502,P均< 0.001);重度组患者RAGE水平为(9.01 ± 2.05)ng/L,分别高于中、轻度组患者[(5.89 ± 1.20)ng/L和(2.12 ± 0.2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870、28.722,P均< 0.001);重度组患者CRP水平为(50.33 ± 10.32)mg/L,分别高于中、轻度组患者[(32.33 ± 8.52)mg/L和(15.20 ± 3.5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930、27.010,P均< 0.001)。中度组患者血清HMGB-1、RAGE和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t = 14.744、26.504、15.729,P均< 0.001);血清HMGB-1、RAGE和CRP水平均与肺部感染CURB-65评分呈正相关(r = 0.696、0.763、0.851,P均< 0.001)。182例患者的病死率为17.03%(31/182)。死亡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低蛋白血症占比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年龄、HMGB-1、RAGE、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呼吸机应用、气管切开、低蛋白血症、HMGB-1、RAGE、CRP和PCT均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 = 2.016、2.423、2.252、1.853、2.606、2.199、1.919、1.904,P均<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MGB-1、RAGE和CRP预测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者死亡的敏感性分别为78.02%、82.42%和85.16%,特异度分别为56.04%、69.78%和71.9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801和0.882。结论血清HMGB-1、RAGE和CRP水平与脑外伤术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均为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于预测患者的死亡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外伤 肺部感染 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共培养构成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促进4T1细胞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1)提取PMs并用小发卡RNA(shRNA)敲低PGC-1α蛋白表达:采用原代细胞提取的方法提取PMs,并用低表达PGC-1α的shRNA(sh-PGC-1α-1、sh-PGC-1α-2、sh-PGC-1α-3)转染细胞,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PMs[对照组(PMs组)、阴性对照组(sh-control)、sh-PGC-1α-1组、sh-PGC-1α-2组、sh-PGC-1α-3组]中PGC-1α蛋白表达水平,选取抑制效果最好的shRNA用于实验。所得低表达PGC-1α的sh-PGC-1α PMs为本实验所需。(2)验证TAMs中PGC-1α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well建立PMs/sh-PGC-1α PMs和4T1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得到TAMs/sh-PGC-1α TAMs。收集细胞并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PMs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PGC-1α蛋白表达水平。(3)验证共培养体系中4T1细胞的侵袭、迁移、愈合能力:利用Transwell小室模型观察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4T1细胞的侵袭、迁移数;利用创伤愈合实验观察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4T1细胞的愈合情况。(4)验证共培养体系中PMs的PGC-1α对4T1细胞发生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建立PMs /sh-PGC-1α PMs和4T1细胞的共培养体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EMT相关蛋白E-cadherin(上皮标志物)及vimentin(间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多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对照组(PMs组)、阴性对照组、sh-PGC-1α-1组、sh-PGC-1α-2组和sh-PGC-1α-3组PGC-1α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96±0.06、0.43±0.04、0.35±0.07和0.38±0.08,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48,P<0.050),其中,对照组(PMs组)分别与阴性对照组、sh-PGC-1α-3组比较,PGC-1α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91、0.065),但是,sh-PGC-1α-1组、sh-PGC-1α-2组PGC-1α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Ms组)(P=0.014、0.045),并且,sh-PGC-1α-1组、sh-PGC-1α-2组和sh-PGC-1α-3组的PGC-1α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5、0.018、0.035)。因此,选择对PGC-1α抑制效果最好的sh-PGC-1α-2进行后续实验。(2)对照组(PMs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PGC-1α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1.92±0.20和0.90±0.2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94,P=0.011),其中TAMs组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Ms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3)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比较,共培养24 h后穿膜的细胞数分别为(41.67±6.01)、(75.33±5.46)和(24.33±1.45)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68,P<0.050),其中TAMs组4T1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共培养24 h后穿膜的细胞数分别为(55.67±12.13)、(97.67±8.45)和(30.67±6.49)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93,P<0.05),其中TAMs组4T1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创伤愈合实验显示,对照组(4T1组)、TAMs组、sh-PGC-1α TAMs组4T1细胞24 h的愈合率分别为(100.00±0.00)%、(135.98±5.18)%和(68.82±7.2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35,P<0.050),其中TAMs组4T1细胞的愈合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0.050)。(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照组(4T1组)、TAMs组和sh-PGC-1α TAMs组E-cadherin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44±0.11和2.51±1.67, 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2.20±0.15和0.36±0.10,3组比较,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295、79.058,P均<0.050);组间两两比较显示,TAMs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和sh-PGC-1α TAMs组(P均<0.050),而sh-PGC-1α TAMs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T1组)(P<0.050),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T1组)(P<0.050)。结论TAMs可促进4T1细胞的侵袭、迁移、愈合以及EMT过程,且该作用与TAMs的PGC-1α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巨噬细胞 转录因子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肽α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TL-1)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胸腺肽α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及血浆PCT、hs-CRP和sFTL-1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53%)高于对照组(74.58%)(χ2=6.020,P<0.05);观察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13.24±1.87)分],低于对照组[(18.95±2.12)分](t=15.515,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75.46±3.28)mmHg]和氧合指数(PaO2/FiO2)[(258.49±13.08)mmHg]均高于对照组[(67.83±3.54)mmHg和(225.41±16.57)mmHg](t=12.144、12.036,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PCT[(4.23±0.78)μg/L]、hs-CRP[(17.32±3.25)mg/L]和sFTL-1[(324.15±26.41)ng/L]均低于对照组[(7.59±1.42)μg/L、(32.14±7.28)mg/L和(394.21±24.09)ng/L](t=15.930、14.278、15.054,均P<0.05)。结论胸腺肽α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重症肺炎效果明显,可降低患者血浆PCT、hs-CRP和sFTL-1水平。

  • 标签: 肺炎 血气分析 C反应蛋白质 降钙素 超敏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胸腺肽α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P-ATG)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接受P-ATG(5 mg·kg-1·d-1×3~5 d,序贯5 mg/kg隔日1次~每周2次)联合益赛普(25 mg每周2次,儿童剂量减半)方案治疗的3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合并Ⅲ/Ⅳ度aGV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5例Ⅲ/Ⅳ度aGVHD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中位年龄10(3~54)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各1例。②治疗28 d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12例(34.3%),部分缓解(PR)18例(51.4%),总有效率为85.7%(30/35),Ⅲ度aGVHD组总有效率高于Ⅳ度aGVHD组[100%(19/19)对68.8%(11/16),P=0.004]。③治疗56 d疗效评估:CR 22例(62.9%),PR 5例(14.3%),总有效率为77.2%(27/35),Ⅲ度aGVHD组总有效率高于Ⅳ度aGVHD组[89.5%(17/19)对62.5%(10/16),P=0.009]。④不良反应:35例患者输注P-ATG过程中均为发生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亦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发生。巨细胞病毒、EB病毒再激活率分别为77.1%(27/35)、22.9%(8/35),细菌感染发生率为48.6%(17/35)。⑤中位随访时间为13(1~55)个月,移植后1、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8.1±8.0)%、(64.3±8.4)%,Ⅲ度aGVHD组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高于Ⅳ度aGVHD组[(84.2±8.4)%对(47.6±13.1)%,χ2=3.38,P=0.05]。结论P-ATG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allo-HSCT后Ⅲ/Ⅳ度aGVHD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抗人T细胞猪免疫球蛋白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炎性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北海市人民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47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9)和预后不良组(n=28)。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分别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水平。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预后良好组患者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7.28±6.54) pg/mL、(38.26±8.79) pg/mL、1.75±0.35、1.15±0.27,预后不良组患者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9.46±8.87) pg/mL、(76.83±10.58) pg/mL、2.23±0.41、1.94±0.36,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1、13.10、4.17、8.13,P值均小于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是导致烧伤合吸入性损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6、0.87、1.05、1.11,P值均小于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mRNA、Caspase-1 mRNA水平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0.42、0.39、0.52、0.56,P值均小于0.05)。结论IL-1β、IL-18、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的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指标,可根据上述指标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救治,有助于降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烧伤,吸入性 预后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 炎性因子 半胱胺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