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马克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历史主体、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而严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学习和实践马克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我们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历史 理论 当代意义
  • 简介:21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改变全球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马克主义的宏观语境.马克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总是钟情于成功的故事。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故事应当在中国,“中国”理所当然成为21世纪马克主义分析的基础。21世纪马克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西方的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在规避“现代性之痛”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的救赎;在摆脱西方话语路径依赖的条件下,形成原创性的中国现代性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21世纪 样本 西方话语 历史性变化
  • 简介:马克政治哲学具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及其现代西方政治哲学所间离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建构.从古希腊'人是政治动物'的启示中,马克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在卢梭对私有制的批判基础上,马克通过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工人的解放包含人的普遍解放;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论战中,马克论证了古代公社的政治价值;在对空想主义体系的批判上,马克以巴黎公社的经验为基础,确立了未来社会组织形式即现代公社的原则和方法,走出一条可实践的人的解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思想来源 变革逻辑
  • 简介:马克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的现代性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 简介:不少学者认为,马克并没有就国家这一论题进行系统分析,其国家观是含糊的。通过研究不难看出马克的国家观是清晰的,其国家观即是唯物主义的阶级国家观,基于唯物主义和阶级立场思考国家使得马克思明显地迥异于其他现代思想家,是马克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主义 阶级 国家观
  • 简介:总体性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基础,它涉及人存在的根本性维度。马克的总体性思想是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以总体性视角来关注整个生活世界,是马克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体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显现出来,与人类的现代性历史实践息息相关。马克以辩证总体性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进而从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人的社会生活和致力于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几个方面阐发了其总体性思想。今天,马克的总体性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解决好中国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发展的平衡性以及发展的人文性问题,这是我们关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性的基本视阈。

  • 标签: 总体性 现代性 马克思 中国问题
  • 简介:现行马克主义世界观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创立,即马克主义世界观是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的解读并凝练成型的一个总体性框架。它的理论内核在风行社会主义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哲学教科书中并未被明确和完整地表述过。马克主义世界观是站在“社-资”对立统一基石之上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马克主义世界观、马克主义哲学、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其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主要特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恩格斯
  • 简介:马克主义为政治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视野。其基本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这一判断确定了政治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现人的利益并最终促进人的自由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以特定时代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并通过人的积极活动来实现。

  • 标签: 现实的人 政治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 简介:2008年10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八届"全国马克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著名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孙麾编审代表主办方致辞,说明举办本届论坛的重要意义。全国马克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为常设主办单位,联合我国高校马克主义哲学博士点共同举办的一个年度学术论坛。截至2008年,"全国马克哲学论坛"已经成功举办8届。本届论坛正式代表160多人,收集论文92篇,是该论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高水平学术盛会。本届论坛围绕如下主题展开讨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哲学 当代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 简介:真理如何展现出现实的力量,这是真理的现实性问题。马克把现实性看作在现存基础上具有本质性与合理性的存在,把真理看作是正确认识基础上客观化和对象化的过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现实性 客观化
  • 简介:《哲学的贫困》是马克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而撰写的。重读《哲学的贫困》是对马克这部著作发表170周年的纪念,也是对这部著作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意义的再探索。《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科学的发现'在集中于蒲鲁东构成价值论批判中,马克对劳动价值论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作了阐释,实现了从劳动价值论质疑者到赞成者的转变。《哲学的贫困》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第一节'方法',分七个方面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方法作了总体批判,实际地构成马克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在逻辑;第二节至第五节对蒲鲁东关于'经济进化的系列'的方法和理论作了多方面的批判,使马克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及其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得到广泛阐释。最后,马克揭示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

  • 标签: 马克思 蒲鲁东 《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围绕'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重大问题,形成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思想的主体框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治国理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话语体系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总能够根据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根据革命和建设的新要求,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这种创新的本质成为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灵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强劲动力。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都成为实践的先导,都在不断破解各个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理论创新,是我党应对新的挑战,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 简介:马克主义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在于欧洲的思想文化传统,而近代欧洲文化有四个主流传统:基督教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统和科学(主义)的传统。这四个传统尽管从现象上看各不相同,但都蕴含着“本体论”的思想内核。这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马克和恩格斯扬弃了欧洲文化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并对这种传统造成了一种高度的超越,从而构建了一个崭新的、革命的思想体系——马克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

  • 标签: 欧洲文化传统 逻各斯中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
  • 简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统一,是马克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三大视角,也是准确把握马克主义、真正发展马克主义的方法论内容。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主义整体性,需要理解和把握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与方法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逻辑整体性反映的是理论构成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当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从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反映出来时,它就会转化为历史整体性,这就是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表现为对历史逻辑的理解。逻辑整体性和历史整体性的科学性的基础是方法整体性,即两者都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研究 微观研究 逻辑关系
  • 简介:不同学者对权力研究的视角会有所不同,如尼采把权力意志作为未来的科学,罗素专注于权力的形态转换,福柯着力于受操控的权力微观领域等,而关于马克的权力视角,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许多学者都自然归之于资源、经济领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虽然马克没有专门的权力理论研究,但是把马克主义的哲学、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以析出一条权力理论的模式路线:以权力的可交换性为起点,以权力不平等的内在化为过程,以权力的不平等改造为手段,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权力不平等内在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类商品属性理论、场理论、结构形成理论三种理论模式。

  • 标签: 权力理论模式 可交换性 权力交易 不平等性
  • 简介: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的,二者的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主义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的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改变,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主义的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主线,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就是将马克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它是反映马克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总结马克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继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主线问题,有助于深化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整个马克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为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主线
  • 简介:(一)邓小平的部分先富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所引发的巨大社会效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由此,弄清它的指导作用,探究邓小平对马克列宁主义部分先富思想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先富 国民经济发展 政策 改革 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效应